挥不去穷酸气的当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了几篇,总体感觉透着浓浓的穷酸气。
《ace in the hole》写一个失业青年一团糟的生活:母亲与妻子不睦、妻子对生活有诸多不满、孩子又小。他不惋惜失去的工作,但未来怎样又不确定。我很疑惑这点破事儿有什么好写篇小说的。
《friends from philadelphia》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年。他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收入微薄。他母亲的大学同学从宾州来家里做客。母亲派他去买瓶便宜的佐餐酒。步行很远到酒铺,但店员不肯卖酒给未成年人,他只好到附近的同学家,拜托同学家长代为买酒。同学的父亲是个豪爽的粗人,没念过书,但相当阔绰。这位大叔十分热心地代他买酒,并让他试开自己的新车。没查故事的背景是美国什么年代,有似曾相识感:有一个时期中国也很流行读书无用论,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热心大叔不想用便宜酒招待大老远来的“念过大学的客人”,自己贴补着偷偷买了好酒,回来报了便宜的价格。很温馨的故事,当然从高学历低收入人群的角度看,蛮凄凉的。我怀疑这故事与Updike本人经历有关。Updike的母亲有硕士学位,但毕业后没工作,跟着丈夫全美跑(Updike的父亲在at&t工作,业务需要,旅行较多)。后来U父失业,夫妻俩借住在岳父母家。U父考了教师资格证,做高中数学老师;U母到商场做销售员(这是读的什么专业的硕士呀?)。一家五口的主要收入就是U父的工资,经济状况大约不会好。
《a game of botticelli》只是叙述了四个人玩文字游戏的过程:一个人设定自己是K开头的某名人,其他人猜她设定的到底是谁。熟知这些名人的人会觉得有趣,但我只知道卡夫卡、开普勒等少数几个,没共鸣。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so forth》是四篇中最像小说的,讲高中文学课上的师生互动,情节有转折。可能学校生活是我熟悉的,所以才会觉得这篇最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