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贾纳韦:叔本华
Schopenhauer
【按语】即使读了两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叔本华的理解还是含含糊糊的。读了这本导论后,我意识到并非读者过错,而是叔本华的思想本身就不明晰。这大概是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吧。贾纳韦写的叔本华的导论,客观的描述了叔本华的哲学图景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并且在描述之后,贾纳韦常常会指出叔本华的矛盾之处,这些往往是叔本华形而上学体系中内在的问题。正如贾纳韦所说,叔本华的吸引力不在其矛盾重重的形上学体系,而在其所揭发出的不确定的新思维。叔本华的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尴尬的,他作为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和心灵鸡汤的代表被广为所知,在学界却常常被视作只有思想史价值的哲学家,这一点并非偏见。单纯学理上来说,叔本华虽然文笔流畅,表达清晰,但其形上体系本身不具有明晰性,在关键处经常有思想矛盾或含糊【如唯物和唯心的矛盾,物自体不可知与意志的表达的矛盾,意志定义的含混,怜悯语义不成立……】,相比康德距离甚远,这个事实大大削弱了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力量,也导致其几乎没有形而上学信徒。叔本华的价值在于系统地揭示了人作为非理性存在者的一面,这在哲学史上大概是首次【所以在有些教科书里被视作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他对人存在境况的关注影响了尼采、维特根斯坦等人,对潜意识和性的创见也成为精神分析思想的先驱,对人的自然主义的理解也超前于时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唯心主义: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首先是表象,是把自身呈现于主体经验中的那个东西。先验唯心主义。
空间和时间是对象的个性化原则,在物自体这里不可能存在个体。
四个唯心主义的论点:
我们不能想象存在于我们思想之外的任何事物。【贝克莱的论点,但是不能想象不代表不存在,事物的存在可以独立于我的想象】
如果不承认怀疑主义,那么就要相信唯心主义。【这类似于康德的思路。但实在论可以反驳说,在唯心主义和怀疑论之间,怀疑论更好】
实在论具有两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后一个世界是多余的。【实在论可以反驳:只有一个实在世界,前一个世界是后一个世界的图像】
任何东西不可能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绝对不存在没有客体的主体,或没有主体的客体。我们无论经验到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经验中显示的。【这与康德一致,不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接受这样的思维方式?】
意志:
叔本华通过身体与意志的关系来反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
当我行动的时候我的身体会运动,我对身体的运动的意识不同于我对其他感知到的事情的意识。我的身体的运动是我的意指的表达。
在笛卡尔那里,身体和意志属于两个领域,在叔本华看来,它们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两者完全相同”。
身体的行为既不属于彻底的精神领域,也不属于彻底的身体领域,而是具有两面性的单一事件。
这种对意志行为的解释使人类主体牢牢置于物质世界之中。如果为目标奋斗就启动了身体,那么,在我们的意志行动中,我们就扎根于客体世界。意志主体不是身体以外的任何事物。
无意识的身体活动也是意志,身体是生命意志的表现,是一种盲目奋斗,一种位于有意识的思维和行为层面之下的盲目奋斗,其目的是保存生命,再次孕育生命。
叔本华进一步扩张了他的观点,认为世界就是意志和意志的表象。意志是物自体。自然中的各种力量,必须被理解成某种形式的奋斗或对目的的追求,即使是非常微弱的形式。
意志和意志的表象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康德理论就存在这个问题,物自体和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吗?叔本华克服了这一点】,它们是同一的,硬币的两个面。
意志的形而上学问题:
既然康德式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那么叔本华怎么知道物自体就是意志呢?叔本华的回答是十分神秘和含混的。即使有这样的意志存在,我们也完全可以将它归为现象界而不归于物自体界啊。
所以,意志的形而上学讨论是不明晰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去把握生命的冲动,这种想法的影响很大。
意志、身体与自我
康德严格区分了动因、动机和刺激(本能),但叔本华非常深刻的一点是指出,动机和刺激其实差别没有那么大,都是意志的一种表现,虽然后者不是意志行为,因为它不是由对世界的有意识的表象引起的。
叔本华大胆假设生命意志来解释所有生命形式生长、运转和发生行为的方式。生命意志的运作是盲目的,并没有目标。生命意志这个概念使得人性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是达尔文主义式的无目的和冲突。叔本华反对神义论。
不过,叔本华相信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生命物种和非生命物种是永恒的、静止的。蚂蚁和橡树作为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界具有一种永恒的理性秩序【但不是物自体意义上认识的】。
智性——意志发展的结果
叔本华持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的状态即是大脑的状态。我们关于经验客体的知识能力属于大脑的机能运转,大脑是身体的一个器官,而身体的所有器官都是为了繁殖生命得到发展,因为我们的知识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派生的特征;我们身上首要的要素是在身体这个整体中自我表现的意志。
智性归根结底还是意志。
自我
叔本华说,表象的主体是一种单一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多种不同的客体经验统一在一起。这种主体不属于客体世界中的任何一部分,不是一种事物。叔本华将其比喻为一只眼睛,能看到外部世界而看不到自己。【这跟康德的先验自我很相似,维特根斯坦后来借用了这个比喻】
但叔本华这里经常有矛盾。唯物主义和意志是我们的本质的观点相互冲突。如果我们客观看待自我,唯物主义就是最好的解释;如果我们主观看待自我,似乎又需要设立一个先验自我。
这个主客视角的问题,从康德哲学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胡塞尔继续这一讨论】
性格、性和无意识
叔本华指出,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纯粹知觉和推理的中心,智性从来不是纯粹的,它源于意志,也受到意志的影响。我们的经验大部分被符合我们自己目的、本能和情感需求的东西所支配。
叔本华也粗浅地提到了潜意识、压抑与精神失常。
性:叔本华认为,我们的个体性行为完全听命于一种非人的力量——性。这种性目的是一种自我产生的内在动力,个体只是充当其载体而已。个体对性目标孜孜以求,反映这一潜在的物种目的的重要性。
艺术与理念
叔本华对审美体验的认识属于“无利害关系”的传统。审美是“无意志的沉思状态”,对理念的无意志沉思。
美所带来的愉悦不同于补充缺乏或满足欲望的愉悦,而是一种特殊的愉悦,宁静而幸福。美学意义上的幸福取决于意志行为的中止。
叔本华甚至认为这种无意志的沉思状态可以带来最客观的知识。没有主观欲望和目的的体验对世界的歪曲程度最低,能呈现事物永恒的面貌。审美体验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
叔本华认为我们在某些时刻(无意志的静观,失去个体意识)能够进入到一种不被个体所分割的永恒现实。
理念:物自体最充分的客观现实,一个可知的客体以最低限度的主观歪曲将现实呈现给主体。
叔本华的理念似乎既在物自体,又在现象界,十分矛盾。
天才的特长在于富有想象力的感知,而不是概念性的思考。天才的智性更能够脱离意志而进行思考。
所有理念构成了一个意志客观化程度从高到低的等级,从无所不在的自然力到人类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不变的【反对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历史只是名称和日期有所区别。
叔本华推崇悲剧,因为悲剧似乎描绘出真实的人类生活,欲望、冲突以及十足的痛苦。【影响尼采】
在悲剧中,我们的意志极大的不安,但是最后,当悲剧结束,我们会获得一种放弃所有意志行为的安详,这才是悲剧的崇高特征。【与康德对崇高的讨论可以相比较】
叔本华对音乐的看法是最深刻的。其他艺术通过展现理念来表达意志,而音乐直接表达意志,“它是整个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复制品,就像世界本身一样。”
音乐具有一种非个人情感,音乐的此起彼伏表达了意志的消长,奋斗与满足的更迭。我们无需任何概念就可以把握乐感或悲伤感的基本形式。
伦理学:正确地看待世界
伦理学和美学这两个领域有着相似性,规定性法则以及一般的概念性思想都不是本质的东西。
他的哲学伦理学不是规范性的,而是一种同情的伦理学,试图用个体在对待彼此的态度以及对待整个世界的态度上的分歧来解释善与恶的区别。道德无关乎义务或应该,也不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维特根斯坦也受影响,认为道德不过是有关“正确看待世界”的问题】
对康德的批评:
康德的伦理学的绝对命令预设了上帝;
道德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这一点应该受到质疑,道德决策和判断与占据经验世界的人类个体的实际行为有关,康德的道德准则徒有形式,缺乏任何“真正的实质内容”;
理性不一定就能带来道德上的善行,理性与邪恶结合也会带来最大的恶。利己主义和理性结合绝对不会是康德意义上的道德。
“人是目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当事物满足了意志的具体愿望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价值”或“目标”。况且,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动物权利问题。【十分现代的观点】
叔本华相信决定论,区分了自由意志和意愿的自由【这一点没啥新意】,但相信决定论下也有责任【责任来自于意愿的自由。不过这种说法似乎还不够好】。叔本华在某种程度上又转向了康德,区分了经验性格与超验性格,认为超验性格是可以摆脱因果必然性的。这十分矛盾。
自私凌驾于世界之上,人是对生命意志的天然自私的表达。
叔本华将怜悯作为其伦理学的基础,认为只有发自怜悯心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这与自私的论断相矛盾啊,但叔本华认为这是一个事实】
怜悯Mitleid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形而上学的图景。因为怜悯的人更少区分自我和非我,他更接近于物自体的世界【没有个体,没有人与世界上任何事物有别,这是一种印度思想——认为世界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是幻觉、欺骗、幻影】
怜悯的问题:
如果没有你我的区别,那么怜悯在语义学上就不成立了。如果我相信一切个体都是虚妄,我如何还能怜悯他人?但这个反驳似乎过于表面,叔本华所认可的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可能态度,虽然你我有别,但我并不是独特的个体性存在,我的视角并不用和我个体相一致。
存在和悲观主义
存在必定受苦,与不存在相比,存在并非更可取。意志永远在满足而无聊和不满足而痛苦之间摇摆。满足是消极的,其价值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受苦阶段而言的。得到满足仅仅是通过消除所感到的不足而退回到中性状态。
虽然生活包含苦难,却不能通过苦难有任何积极意义来弥补。很多生命事实上能在苦难与满足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才足以忍受生命。
死亡
叔本华慰藉死亡的方式是斯宾诺莎式的【更高的视角看,物自体并没有个别之别,我同时也是我自身中的某个事物,超出一切时间和变化之外,死亡不是我的终结】。
这种慰藉有两个问题:
形而上学上是否能让人信服?——我如果不再作为有身体的人,那么我的主观意识也无法存在,可那时“我”所指代的事物又如何留存呢?
慰藉能否起效?——如果个体生命在世界秩序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难道我们的个体生命是有意义的吗?为什么不自杀呢?
叔本华认为,自杀是对意志的一种肯定。
自杀的人所放弃的绝对不是生命意志,而仅仅是生命,因为他毁灭了个体现象。
意志的否定
“我们的存在是虚无。”
救赎存在于自我否定或自我摒弃之中。反对自己的身体,反对自己的个体性,停止位实现自我目标而奋斗,停止躲避苦难。艺术和美只能暂时的否定意志,只有达到静寂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意识到自身内部存在与所有事物内部存在的同一性】,我们才能够达到平和的幸福状态。
问题:
如果我们认同我们和世界是同一的,为什么我们还要否定意志、否定世界呢?区分认知与意志行为。去认知世界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生命意志不同于当意志通过身体表达的时候与其合谋。【这种区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否定意志的意志难道不是一种意志【生命意志】行为吗?解决方案是,这种对意志的否定虽然仅仅处于主体之中,但并不是主体自发的有意识实施的行为。比如天然的同情心某种程度上克服意志。【这种解读合理吗?似乎很复杂】
叔本华的影响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体系充满矛盾,遭到批评。但他的吸引力来自对传统的确定性的摧毁和揭示的新的不确定的因素。
不朽的灵魂、人的尊严、神的意图的旧思想被摧毁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没有赋予人崇高的地位;人类个体是奋斗的、受苦的动物,其核心是性欲和自我主义。
Schopenhauer
【按语】即使读了两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叔本华的理解还是含含糊糊的。读了这本导论后,我意识到并非读者过错,而是叔本华的思想本身就不明晰。这大概是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吧。贾纳韦写的叔本华的导论,客观的描述了叔本华的哲学图景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并且在描述之后,贾纳韦常常会指出叔本华的矛盾之处,这些往往是叔本华形而上学体系中内在的问题。正如贾纳韦所说,叔本华的吸引力不在其矛盾重重的形上学体系,而在其所揭发出的不确定的新思维。叔本华的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尴尬的,他作为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和心灵鸡汤的代表被广为所知,在学界却常常被视作只有思想史价值的哲学家,这一点并非偏见。单纯学理上来说,叔本华虽然文笔流畅,表达清晰,但其形上体系本身不具有明晰性,在关键处经常有思想矛盾或含糊【如唯物和唯心的矛盾,物自体不可知与意志的表达的矛盾,意志定义的含混,怜悯语义不成立……】,相比康德距离甚远,这个事实大大削弱了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力量,也导致其几乎没有形而上学信徒。叔本华的价值在于系统地揭示了人作为非理性存在者的一面,这在哲学史上大概是首次【所以在有些教科书里被视作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他对人存在境况的关注影响了尼采、维特根斯坦等人,对潜意识和性的创见也成为精神分析思想的先驱,对人的自然主义的理解也超前于时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唯心主义: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首先是表象,是把自身呈现于主体经验中的那个东西。先验唯心主义。
空间和时间是对象的个性化原则,在物自体这里不可能存在个体。
四个唯心主义的论点:
我们不能想象存在于我们思想之外的任何事物。【贝克莱的论点,但是不能想象不代表不存在,事物的存在可以独立于我的想象】
如果不承认怀疑主义,那么就要相信唯心主义。【这类似于康德的思路。但实在论可以反驳说,在唯心主义和怀疑论之间,怀疑论更好】
实在论具有两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后一个世界是多余的。【实在论可以反驳:只有一个实在世界,前一个世界是后一个世界的图像】
任何东西不可能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绝对不存在没有客体的主体,或没有主体的客体。我们无论经验到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经验中显示的。【这与康德一致,不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接受这样的思维方式?】
意志:
叔本华通过身体与意志的关系来反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
当我行动的时候我的身体会运动,我对身体的运动的意识不同于我对其他感知到的事情的意识。我的身体的运动是我的意指的表达。
在笛卡尔那里,身体和意志属于两个领域,在叔本华看来,它们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两者完全相同”。
身体的行为既不属于彻底的精神领域,也不属于彻底的身体领域,而是具有两面性的单一事件。
这种对意志行为的解释使人类主体牢牢置于物质世界之中。如果为目标奋斗就启动了身体,那么,在我们的意志行动中,我们就扎根于客体世界。意志主体不是身体以外的任何事物。
无意识的身体活动也是意志,身体是生命意志的表现,是一种盲目奋斗,一种位于有意识的思维和行为层面之下的盲目奋斗,其目的是保存生命,再次孕育生命。
叔本华进一步扩张了他的观点,认为世界就是意志和意志的表象。意志是物自体。自然中的各种力量,必须被理解成某种形式的奋斗或对目的的追求,即使是非常微弱的形式。
意志和意志的表象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康德理论就存在这个问题,物自体和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吗?叔本华克服了这一点】,它们是同一的,硬币的两个面。
意志的形而上学问题:
既然康德式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那么叔本华怎么知道物自体就是意志呢?叔本华的回答是十分神秘和含混的。即使有这样的意志存在,我们也完全可以将它归为现象界而不归于物自体界啊。
所以,意志的形而上学讨论是不明晰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去把握生命的冲动,这种想法的影响很大。
意志、身体与自我
康德严格区分了动因、动机和刺激(本能),但叔本华非常深刻的一点是指出,动机和刺激其实差别没有那么大,都是意志的一种表现,虽然后者不是意志行为,因为它不是由对世界的有意识的表象引起的。
叔本华大胆假设生命意志来解释所有生命形式生长、运转和发生行为的方式。生命意志的运作是盲目的,并没有目标。生命意志这个概念使得人性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是达尔文主义式的无目的和冲突。叔本华反对神义论。
不过,叔本华相信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生命物种和非生命物种是永恒的、静止的。蚂蚁和橡树作为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界具有一种永恒的理性秩序【但不是物自体意义上认识的】。
智性——意志发展的结果
叔本华持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的状态即是大脑的状态。我们关于经验客体的知识能力属于大脑的机能运转,大脑是身体的一个器官,而身体的所有器官都是为了繁殖生命得到发展,因为我们的知识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派生的特征;我们身上首要的要素是在身体这个整体中自我表现的意志。
智性归根结底还是意志。
自我
叔本华说,表象的主体是一种单一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多种不同的客体经验统一在一起。这种主体不属于客体世界中的任何一部分,不是一种事物。叔本华将其比喻为一只眼睛,能看到外部世界而看不到自己。【这跟康德的先验自我很相似,维特根斯坦后来借用了这个比喻】
但叔本华这里经常有矛盾。唯物主义和意志是我们的本质的观点相互冲突。如果我们客观看待自我,唯物主义就是最好的解释;如果我们主观看待自我,似乎又需要设立一个先验自我。
这个主客视角的问题,从康德哲学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胡塞尔继续这一讨论】
性格、性和无意识
叔本华指出,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纯粹知觉和推理的中心,智性从来不是纯粹的,它源于意志,也受到意志的影响。我们的经验大部分被符合我们自己目的、本能和情感需求的东西所支配。
叔本华也粗浅地提到了潜意识、压抑与精神失常。
性:叔本华认为,我们的个体性行为完全听命于一种非人的力量——性。这种性目的是一种自我产生的内在动力,个体只是充当其载体而已。个体对性目标孜孜以求,反映这一潜在的物种目的的重要性。
艺术与理念
叔本华对审美体验的认识属于“无利害关系”的传统。审美是“无意志的沉思状态”,对理念的无意志沉思。
美所带来的愉悦不同于补充缺乏或满足欲望的愉悦,而是一种特殊的愉悦,宁静而幸福。美学意义上的幸福取决于意志行为的中止。
叔本华甚至认为这种无意志的沉思状态可以带来最客观的知识。没有主观欲望和目的的体验对世界的歪曲程度最低,能呈现事物永恒的面貌。审美体验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
叔本华认为我们在某些时刻(无意志的静观,失去个体意识)能够进入到一种不被个体所分割的永恒现实。
理念:物自体最充分的客观现实,一个可知的客体以最低限度的主观歪曲将现实呈现给主体。
叔本华的理念似乎既在物自体,又在现象界,十分矛盾。
天才的特长在于富有想象力的感知,而不是概念性的思考。天才的智性更能够脱离意志而进行思考。
所有理念构成了一个意志客观化程度从高到低的等级,从无所不在的自然力到人类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不变的【反对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历史只是名称和日期有所区别。
叔本华推崇悲剧,因为悲剧似乎描绘出真实的人类生活,欲望、冲突以及十足的痛苦。【影响尼采】
在悲剧中,我们的意志极大的不安,但是最后,当悲剧结束,我们会获得一种放弃所有意志行为的安详,这才是悲剧的崇高特征。【与康德对崇高的讨论可以相比较】
叔本华对音乐的看法是最深刻的。其他艺术通过展现理念来表达意志,而音乐直接表达意志,“它是整个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复制品,就像世界本身一样。”
音乐具有一种非个人情感,音乐的此起彼伏表达了意志的消长,奋斗与满足的更迭。我们无需任何概念就可以把握乐感或悲伤感的基本形式。
伦理学:正确地看待世界
伦理学和美学这两个领域有着相似性,规定性法则以及一般的概念性思想都不是本质的东西。
他的哲学伦理学不是规范性的,而是一种同情的伦理学,试图用个体在对待彼此的态度以及对待整个世界的态度上的分歧来解释善与恶的区别。道德无关乎义务或应该,也不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维特根斯坦也受影响,认为道德不过是有关“正确看待世界”的问题】
对康德的批评:
康德的伦理学的绝对命令预设了上帝;
道德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这一点应该受到质疑,道德决策和判断与占据经验世界的人类个体的实际行为有关,康德的道德准则徒有形式,缺乏任何“真正的实质内容”;
理性不一定就能带来道德上的善行,理性与邪恶结合也会带来最大的恶。利己主义和理性结合绝对不会是康德意义上的道德。
“人是目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当事物满足了意志的具体愿望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价值”或“目标”。况且,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动物权利问题。【十分现代的观点】
叔本华相信决定论,区分了自由意志和意愿的自由【这一点没啥新意】,但相信决定论下也有责任【责任来自于意愿的自由。不过这种说法似乎还不够好】。叔本华在某种程度上又转向了康德,区分了经验性格与超验性格,认为超验性格是可以摆脱因果必然性的。这十分矛盾。
自私凌驾于世界之上,人是对生命意志的天然自私的表达。
叔本华将怜悯作为其伦理学的基础,认为只有发自怜悯心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这与自私的论断相矛盾啊,但叔本华认为这是一个事实】
怜悯Mitleid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形而上学的图景。因为怜悯的人更少区分自我和非我,他更接近于物自体的世界【没有个体,没有人与世界上任何事物有别,这是一种印度思想——认为世界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是幻觉、欺骗、幻影】
怜悯的问题:
如果没有你我的区别,那么怜悯在语义学上就不成立了。如果我相信一切个体都是虚妄,我如何还能怜悯他人?但这个反驳似乎过于表面,叔本华所认可的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可能态度,虽然你我有别,但我并不是独特的个体性存在,我的视角并不用和我个体相一致。
存在和悲观主义
存在必定受苦,与不存在相比,存在并非更可取。意志永远在满足而无聊和不满足而痛苦之间摇摆。满足是消极的,其价值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受苦阶段而言的。得到满足仅仅是通过消除所感到的不足而退回到中性状态。
虽然生活包含苦难,却不能通过苦难有任何积极意义来弥补。很多生命事实上能在苦难与满足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才足以忍受生命。
死亡
叔本华慰藉死亡的方式是斯宾诺莎式的【更高的视角看,物自体并没有个别之别,我同时也是我自身中的某个事物,超出一切时间和变化之外,死亡不是我的终结】。
这种慰藉有两个问题:
形而上学上是否能让人信服?——我如果不再作为有身体的人,那么我的主观意识也无法存在,可那时“我”所指代的事物又如何留存呢?
慰藉能否起效?——如果个体生命在世界秩序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难道我们的个体生命是有意义的吗?为什么不自杀呢?
叔本华认为,自杀是对意志的一种肯定。
自杀的人所放弃的绝对不是生命意志,而仅仅是生命,因为他毁灭了个体现象。
意志的否定
“我们的存在是虚无。”
救赎存在于自我否定或自我摒弃之中。反对自己的身体,反对自己的个体性,停止位实现自我目标而奋斗,停止躲避苦难。艺术和美只能暂时的否定意志,只有达到静寂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意识到自身内部存在与所有事物内部存在的同一性】,我们才能够达到平和的幸福状态。
问题:
如果我们认同我们和世界是同一的,为什么我们还要否定意志、否定世界呢?区分认知与意志行为。去认知世界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生命意志不同于当意志通过身体表达的时候与其合谋。【这种区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否定意志的意志难道不是一种意志【生命意志】行为吗?解决方案是,这种对意志的否定虽然仅仅处于主体之中,但并不是主体自发的有意识实施的行为。比如天然的同情心某种程度上克服意志。【这种解读合理吗?似乎很复杂】
叔本华的影响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体系充满矛盾,遭到批评。但他的吸引力来自对传统的确定性的摧毁和揭示的新的不确定的因素。
不朽的灵魂、人的尊严、神的意图的旧思想被摧毁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没有赋予人崇高的地位;人类个体是奋斗的、受苦的动物,其核心是性欲和自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