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要/有趣之问题集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总结的一些有趣/重要的问题
1.新中国以来三种设省方式的思考(平原省、三峡省、海南省) P3
2.20C80S以来 整县改市与市管县制度的思考 P3
3.周代分封制与美国政治体制(联邦制)的异同?P12-13(特点、推行原因)
4.县邑向郡县之演进:晋、秦、楚三国的差异,晋灭国为县、周赐为县、内地为县,秦戎地为县,楚灭国为县 P25
5.县邑向郡县之演进:基层组织的宗法制→基层组织的官僚制 P28
6.郡县制三部曲:县鄙(名)、县邑(形,采邑和食邑)、郡县(实,食禄)
7.采邑、食邑、食田、食禄 P29
8.春秋后期:中央集权制与国君权力的关系
(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诞生,但并不意味着国君的集权 而集中在执政者手中)P29
9.各国边地、征戎设郡(因事推动的制度变革)P34
10.齐五都制(分权)与列国郡县制的差异 地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P36
11.新制度推行后的回光返照 P40
12.汉初分封制能形成有效的人员激励(历代王朝之处皆有分封 TG?) P40
13.藩王问题——以藩屏周?还是藩王作乱? P52
14.汲取历史教训,还是汲取仅限于前代的教训?——曹魏吸取汉七王之乱教训而不置王,短命;晋吸取曹魏之教训而置王,八王之乱。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实质在何处? P52
15.行政区划幅员的增减:内外轻重问题 P55
16.行政区划层次与幅度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P58
17.汉朝“刺史”与“州牧”之间的摇摆:中央决策的有限理性与摇摆性 P61
18. 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临时制度的正式化 局部制度的全局化 P66
19.偶发性事件的意外后果,偶然制度的长期化——唐代节度使的设置问题 P67
20.现实生活行动者往往是权宜性行动 学者的思考和行动又是分离的 这种特点给知识生产的影响。
(学者在学理思考上能够阐明问题 但现实生活执政者/行动者必须面对行动的紧迫性问题 无暇缜密思考)
21.唐为何不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仍然集权于观察史?P68
22.临时举措/机构的正式化?制度是设计出来的吗? P76 P83 P122 P190-191
23.二千年以来 县级政区变化幅度不大 基层政区稳定性对基层治理的影响?高层政区变化大 P80 P197-198
24.明代高层政区的分权制 P128
25.明代卫所、军屯制 P128
26.地方行政组织三要素 P140
27.户籍、地籍的区别与联系 P141
28.秦汉县以下的行政组织 P141
29.地方行政组织+监察制度+军府/军队制度 P145 P146
30.北魏省级官员任命制“对治”——中央与地方搭配、鲜卑与汉人搭配 P146
31.刺史与州牧之争论(以卑临尊) P149
32.制度本身的“自然变化”——制度皆有利弊 有弊并不意味着就要改 P150
33.制度的施行环境、结构性因素 P151
34.历代各区:监察区(刺史)、军事区(都督/节度使/都护府)、行政区(州牧) P156
35.唐中期职官制度:以使职/临时差遣代替正式官职 P163
36.虚职:散官、勋官、封爵、检校官 P165
37.宋代官制:多设职务、分割事权、中央集权——名实分离(官名+差遣) P168
38.宋代三权分立:诸司并置 P173
39.明代三使之身份:中央派出机构 明代总督与巡抚 P187-188 P192
40.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与官员层级不匹配问题——官员层级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 中央收集权之效 P194
41.清代非正式幕僚:师爷——以及以“师爷”为业的群体 (高校教师? P195
42.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划之关系:秦到唐,先行政区划再地方官员;宋代始,先中央官员再行政区划,且地方官员即中央官员。元明,以中央派出机构代替地方机构,如元行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高层政区) P196-P197
43.政区与政府的配合方式:从一元制到多元制,以宋为标志 P198-P199
44.地方政府的长官负责形式:单一到多负责人 P199
45.地方行政规划幅员伸缩之因:行政管理 经济开发 中央集权 强化镇抚 P209
46.统县政区幅员伸缩意义:扩大可增强绥靖能力(行政效率、地方分权不利),减小则弱化地方权力 P209
47.边界原则:汉至唐山川形便(经济、文化;无险可守),元明清犬牙相入(政治集权;经济再分配) P226
48.央地关系总原则:内外轻重,即内轻外重、内重外轻、内外均衡(体现在幅员、层级和边界上) P251
49.国家治理术:边界、幅员与层级
50.行政区划数量与分布:经济、政治、交通和移民 P280
51.县级政区的等第:幅员、行政事务、地理位置、民情风俗 P316
52.县之等第与官缺:冲繁疲难、特殊地区 P316
53.政区分等的意义、依据(户口、钱粮和面积)与作用(国情、治理、官员考核与升迁、地方组织配备) P328
54.军管政区:都尉、都督、都护府、都司卫所 目的(边防、少民) 职能(仅军事、兼民政 代政区) P345
55.少民地区:统而不治、间接统治、直接统治 P364
56.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文化因素:数、宗教、行政与文化相结合 P395-P404
57.余论:思想与制度、制度渐变史、制度利弊权衡、地方行政制度变迁规律、城市/地域政区、省/市与县关系
1.新中国以来三种设省方式的思考(平原省、三峡省、海南省) P3
2.20C80S以来 整县改市与市管县制度的思考 P3
3.周代分封制与美国政治体制(联邦制)的异同?P12-13(特点、推行原因)
4.县邑向郡县之演进:晋、秦、楚三国的差异,晋灭国为县、周赐为县、内地为县,秦戎地为县,楚灭国为县 P25
5.县邑向郡县之演进:基层组织的宗法制→基层组织的官僚制 P28
6.郡县制三部曲:县鄙(名)、县邑(形,采邑和食邑)、郡县(实,食禄)
7.采邑、食邑、食田、食禄 P29
8.春秋后期:中央集权制与国君权力的关系
(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诞生,但并不意味着国君的集权 而集中在执政者手中)P29
9.各国边地、征戎设郡(因事推动的制度变革)P34
10.齐五都制(分权)与列国郡县制的差异 地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P36
11.新制度推行后的回光返照 P40
12.汉初分封制能形成有效的人员激励(历代王朝之处皆有分封 TG?) P40
13.藩王问题——以藩屏周?还是藩王作乱? P52
14.汲取历史教训,还是汲取仅限于前代的教训?——曹魏吸取汉七王之乱教训而不置王,短命;晋吸取曹魏之教训而置王,八王之乱。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实质在何处? P52
15.行政区划幅员的增减:内外轻重问题 P55
16.行政区划层次与幅度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P58
17.汉朝“刺史”与“州牧”之间的摇摆:中央决策的有限理性与摇摆性 P61
18. 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临时制度的正式化 局部制度的全局化 P66
19.偶发性事件的意外后果,偶然制度的长期化——唐代节度使的设置问题 P67
20.现实生活行动者往往是权宜性行动 学者的思考和行动又是分离的 这种特点给知识生产的影响。
(学者在学理思考上能够阐明问题 但现实生活执政者/行动者必须面对行动的紧迫性问题 无暇缜密思考)
21.唐为何不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仍然集权于观察史?P68
22.临时举措/机构的正式化?制度是设计出来的吗? P76 P83 P122 P190-191
23.二千年以来 县级政区变化幅度不大 基层政区稳定性对基层治理的影响?高层政区变化大 P80 P197-198
24.明代高层政区的分权制 P128
25.明代卫所、军屯制 P128
26.地方行政组织三要素 P140
27.户籍、地籍的区别与联系 P141
28.秦汉县以下的行政组织 P141
29.地方行政组织+监察制度+军府/军队制度 P145 P146
30.北魏省级官员任命制“对治”——中央与地方搭配、鲜卑与汉人搭配 P146
31.刺史与州牧之争论(以卑临尊) P149
32.制度本身的“自然变化”——制度皆有利弊 有弊并不意味着就要改 P150
33.制度的施行环境、结构性因素 P151
34.历代各区:监察区(刺史)、军事区(都督/节度使/都护府)、行政区(州牧) P156
35.唐中期职官制度:以使职/临时差遣代替正式官职 P163
36.虚职:散官、勋官、封爵、检校官 P165
37.宋代官制:多设职务、分割事权、中央集权——名实分离(官名+差遣) P168
38.宋代三权分立:诸司并置 P173
39.明代三使之身份:中央派出机构 明代总督与巡抚 P187-188 P192
40.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与官员层级不匹配问题——官员层级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 中央收集权之效 P194
41.清代非正式幕僚:师爷——以及以“师爷”为业的群体 (高校教师? P195
42.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划之关系:秦到唐,先行政区划再地方官员;宋代始,先中央官员再行政区划,且地方官员即中央官员。元明,以中央派出机构代替地方机构,如元行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高层政区) P196-P197
43.政区与政府的配合方式:从一元制到多元制,以宋为标志 P198-P199
44.地方政府的长官负责形式:单一到多负责人 P199
45.地方行政规划幅员伸缩之因:行政管理 经济开发 中央集权 强化镇抚 P209
46.统县政区幅员伸缩意义:扩大可增强绥靖能力(行政效率、地方分权不利),减小则弱化地方权力 P209
47.边界原则:汉至唐山川形便(经济、文化;无险可守),元明清犬牙相入(政治集权;经济再分配) P226
48.央地关系总原则:内外轻重,即内轻外重、内重外轻、内外均衡(体现在幅员、层级和边界上) P251
49.国家治理术:边界、幅员与层级
50.行政区划数量与分布:经济、政治、交通和移民 P280
51.县级政区的等第:幅员、行政事务、地理位置、民情风俗 P316
52.县之等第与官缺:冲繁疲难、特殊地区 P316
53.政区分等的意义、依据(户口、钱粮和面积)与作用(国情、治理、官员考核与升迁、地方组织配备) P328
54.军管政区:都尉、都督、都护府、都司卫所 目的(边防、少民) 职能(仅军事、兼民政 代政区) P345
55.少民地区:统而不治、间接统治、直接统治 P364
56.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文化因素:数、宗教、行政与文化相结合 P395-P404
57.余论:思想与制度、制度渐变史、制度利弊权衡、地方行政制度变迁规律、城市/地域政区、省/市与县关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废弃的生命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