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角度看人类上瘾史

如果从故事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你肯定会看到许多关于瘾品的有趣故事。然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许会是另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瘾有分为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本书主要是讲述物质成瘾(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咖啡因等),而行为成瘾是和物质无关的强迫症,如赌瘾和网瘾,游戏成瘾。
物质成瘾中的可卡因,海洛因,吗啡,这一类属于毒品,当然不可能在投资的范畴内。所以,这里物质成瘾主要指的是香烟,酒,咖啡,可可,茶叶,辣椒,糖,盐(是的,书中没有提到,但辣椒和盐确实算是瘾品)。依据依赖程度分有等级,瘾品上限是香烟,次之是酒类,其次是茶叶,可可,咖啡,辣椒,糖等,瘾品下限就是盐。
行为成瘾包括赌博,上网,游戏,运动(是的,叫做运动成瘾症)。这一类成瘾与物质成瘾的区别在于,物质成瘾可能会导致脑结构变化。通俗的说,行为成瘾只是软件出了问题,杀杀毒可能就没什么问题。而物质成瘾有可能导致硬件出现损坏,最终无法完全修复。
下面从投资的角度,笼统地谈一谈。
之前读关于沃伦巴菲特的一些书总会千篇一律地谈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等诸如此类的概念,但很少有人从“巴菲特投资的公司是卖什么的”这一来分析。
物质成瘾:
喜诗糖果——巴菲特曾坦言,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交易是喜诗糖果,最遗憾的是错失亚马逊。(瘾品:糖和巧克力)
可口可乐——巴菲特曾经说,我每天都摄入可乐,糖,我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从来不认为投资这些行业会对人类身心造成伤害。(瘾品:糖和咖啡因)
卡夫亨氏——亨氏的番茄酱与麦当劳已合作了40多年。巴菲特曾表示,已经调查过太多太多次了,番茄酱就是亨氏。卡夫食品,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食品制造商,主要生产糖果,咖啡,通心面等食品。品牌有奥利奥,麦斯威尔。(瘾品:糖,巧克力和咖啡因)
冰雪皇后DQ——是一家连锁冰淇淋和速食餐厅。(瘾品:糖)
亿滋国际——前身是美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卡夫食品,卡夫食品于2012年10月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一家是仍用原名负责北美业务的公司,另一家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更名为亿滋国际。它是世界知名的巧克力,饼干,口香糖,糖果,咖啡及固体饮料食品商。(瘾品:糖,巧克力和咖啡因。)
另外有一本书《盐糖脂》很好地揭示了食品巨头们如何操纵消费者,重磅推荐!
行为成瘾:
Apple——众做周知,巴菲特并不青睐科技公司,但为什么他会投资苹果公司。因为,苹果不是一家卖苹果手机的高科技公司, 实际上,它也是一家卖“瘾品”的公司。宗教能让其教徒产生依赖,保持忠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宗教具备成瘾性。乔布斯被称为“帮主”,从一侧面反映随着苹果文化的宣传,苹果粉丝不再是单纯意义的粉丝,而是“苹果教徒”。苹果的真正教义,是在App Store平台上可以自由选择下载的成千上万的App。还有一点则是苹果产品不停的更新换代所激发苹果教徒的购买欲望。(由于消费欲望而产生的用户粘性)
IBM——巴菲特之前投资IBM的理由可能是看重使用IBM客户的“惯性”,客户对软件服务的粘性高,对IBM成瘾般忠诚。但现在巴菲特承认自己错了。 在5月4日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巴菲特是这样说的:“我错了……IBM虽然是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强大的竞争对手。我现在对IBM的估值方式不同于六年前刚开始买入这家公司股票的时候了……根据我的重新评估,这支股票面临着下行压力。” 巴菲特转述两年前比尔·盖茨对自己的告诫,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IBM越来越不像科技公司了,这一点令人很难过。” 而在5月6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2周年的那场股东超级“大派对”上,巴菲特被听众提问关于IBM的话题,他再一次表示“投资IBM是我错了。”不过,巴菲特这一次提到了苹果,并指出卖出IBM而买进苹果的股票,是因为在他看来,“苹果公司更像一家消费品公司,而不是科技企业。我们可以用护城河理论去分析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IBM和苹果的客户是不同的,这是两个不同决策下的项目。” (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用户粘性)
威瑞信(Verisign) —— 该公司是Web域名和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领导公司。(基础设施,用户依赖度高)
保险以及再保险业:
巴菲特对保险情有独钟,拥有或投资了很多保险以及再保险公司。可以说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成功基石,为巴菲特投资和收购其他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虽然保险以及再保险行业看似并没有“瘾品”可以售卖,但是保险和再保险行业的基础却与赌场是一致的:在长期靠概率赚钱。商业市场无时无刻不充满风险,所以保险以及再保险对于客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服务。(用户依赖度高)
银行(Bank of America,Goldman Sachs,M&T Bank Corp,US Bancorp, Wells Fargo and Co)
借用巴菲特投资伙伴,查理芒格的话:
问:“你们买了富国银行。为什么那是一个好的投资?”
芒格:“我们回到伯克希尔哈撒韦买富国的时候。那时世界正在分崩离析。房地产是混乱的来源。而富国银行有着大量的房地产风险敞口。但我们知道富国银行的信贷人员并不是普通的银行信贷人员。他们是成年人,他们有着怀疑的态度,而且他们的谨慎是恰当的。这是运营一家银行的正确方式。
而且我们知道他们比别人更好,不会像别人一样亏钱,因为他们精挑细选,妥善管理。所以我们有着信息的优势。我们意识到他们有着特殊的能力,所以我们大笔买入。
第二次,当Daily Journal买富国银行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他们的银行人员比一般的更加理性。这是一种不同的优异和理性。如果没有对银行从业人员很强的把握,我不认为任何人应该买银行。银行业是一门危险的生意,那对投资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如果没有深入的洞察,远离(银行股)。”
很多人用巴菲特买了富国银行来作为自己买银行股的理由。但是,巴菲特和芒格买富国银行的理由是什么呢?对富国银行的从业人员的深入洞察!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银行本质上是有着十几倍杠杆的生意,任何错误都会被杠杆成倍放大。只有最优秀的人运营的银行才值得拥有。
芒格认为银行是个高杠杆的生意,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不是对银行从业人员的深入洞察,一般来说不要投资银行股。但是不得不说银行做的生意对客户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粘性,转换成本很高,这也是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巴菲特为什么大举抄底美银,高盛,富国银行的原因。(用户依赖度高,转换成本高)
从上面巴菲特投资的公司来看,无疑他洞察了商业的本质。商业是由人建立的,说穿了商业的本质就是人性。如本书所言: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其运作的原则就是挑动人体内的每根神经,并且让它们维持在最高度的人为紧张状态,要把人类的每个欲望逼到极限,并且尽量制造更多新的欲望和人造的渴求,为的是要用我们的工厂、出版社、电影公司以及所有其他从业者制造的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和渴求。
投资无非需要解决三件事:
1. 买什么?
2. 什么时候买?
3. 什么时候卖?
而从瘾品角度去分析商业,将有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1. 买什么。就国内来说,哪些公司拥有这样好生意呢?
腾讯控股——微信,游戏(王者荣耀之类)都堪称“电子海洛因”。
阿里巴巴——网购、支付宝。"剁手"一词的出处。
百度——搜索,google被屏蔽之后,百度在墙内属于独孤求败。
白酒行业(贵州茅台、五粮液)——高端白酒,国内并没有国外那样限制烈酒,反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白酒文化。高端白酒品牌忠诚度高,不像低端白酒,啤酒,红酒,没有哪家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受到国外进口酒的影响大。
传统医药(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独家供应,用户依赖度高,可替换性差
以上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个人对1.买什么的一种思考。成功投资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因素,甚至包括运气。严肃的投资者应该更注重的是
2.什么时候买
3.什么时候卖
这两部分构成了"交易系统"的基础,这里就不做展开。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