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伦的六站走访与发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到底从哪里来?追寻这个问题,迈克尔·波伦在超市晃了一圈,才发现源头都指向一种不被当做主角、不太引人注目的食物:玉米。
我们用玉米喂牛、鸡、猪、三文鱼长大;饮料中的果葡萄浆,来自玉米;工业化酿造出的啤酒,是用玉米制成的酒精;天然淀粉、麦芽糊精、抗坏血酸、卵磷脂、三仙胶、谷氨酸钠(味精)、焦糖色素,全都来自——玉米。
01|玉米田

2004年,波伦来到了爱荷华州的一片玉米田,开着收割机收割玉米。他跟当地的农夫奈勒交谈,发现奈勒的玉米田虽然可以养活129个美国人,他本人却不富有。奈勒的农场里,除了大豆和玉米外,没有其他物种,因此一旦玉米价格滑落,奈勒就会面临破产的窘境。1950年代的农场里有着鸡、猪、蔬菜、玉米,作物与动物。但是有段时间,玉米的价格飙升,许多农夫开始多种玉米,增收的玉米被人们拿来养殖鸡、牛,大型养殖场出现,家庭农场的鸡、牛因缺乏竞争而消失,不再需要供给放牧的青草,最后整个农场,只剩下玉米。为什么奈勒要冒着破产风险,不种其他作物?这是因为高度工业化的结果,种植玉米不需要什么人力,所以原本住在这里的人都搬走了,而附近的谷仓,除了玉米外,什么食物也不收。
02|大谷仓

在一个灰蒙蒙的天里,波伦来到爱荷华法南村的大谷仓,附近所有的玉米,不管是奈勒种的,还是邻居种的,最终都会输送到这个地方来。由于前一年玉米丰收,这儿的谷仓已经塞不下所有的玉米了。堆在外边的玉米散落在地上,这些玉米有些被轮胎压成泥,有些沾了地上的灰,它们大多会送到饲育场,所以没有人会关心清洁问题。这种玉米的存在不是为了好吃,是谁种的也不重要,产量是唯一目的。六成的玉米,最终都到了饲育场。
03|波克饲育场

随着玉米输送,波伦来到了波克饲育场。三万七千头牛在这里居住,空气中弥漫的不是青草味,而是如男厕一般的气味。这些牛埋头吃着送上来的玉米饲料,其中还混着同类的脂肪(为了让牛长胖)。饲育场的牛,或多或少都带点病。吃太多淀粉,让这里的牛的胃涨如气球,甚至挤压肺脏,吃玉米还会让牛的胃感到灼热,导致腹泻、胃溃疡,进而腐蚀胃壁,进入肝脏,形成肝脓疮。15%-30%的牛肝脏都有脓疮,而饲育场的唯一做法,就是用孟宁素、泰拉霉素这两种抗生素给牛治病。我们喜爱吃油花满布的牛肉,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动物的健康、土地的健康,还有我们的健康。
04|有机的佩塔鲁玛养鸡场

然后,波伦来到大型有机鸡场,发现情况还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鸡、猪、牛不打抗生素。但它们跟传统养殖场一样,没有活动空间、没有大片的草地奔跑,只在养殖场外设了一条草坪,原因是美国农业部规定:有机农业规定动物必须「接触」到草地。
05|波里菲斯农场

最后波伦来到了波里菲斯农场(Polyface farm),遇见了牧草农夫萨拉丁。为什么萨拉丁要自称为牧草农夫?萨拉丁认为,一切都是从草开始的,他能分出牛毛草、鸭茅草、猫尾草、苜蓿的不同。牛也分得出不同。在牛眼中,苜蓿是如同冰淇淋一般的存在,牛毛草则像花椰菜,是一种饿到不行才愿意去吃的食物。
牧草农夫会根据一片土地中苜蓿、鸭茅草、猫尾草、牛毛草的含量,以及温度、降雨、日晒程度、季节等,计算「赶牛」的时机。经过精细管理,这片草地就永远不会耗竭。牛吃完草之后的第四天,是萨拉丁放鸡的日子。「鸟总是跟在草食动物后面」,这是萨拉丁的格言。牛吃完草的第三天正是蛆长胖的时期,鸡乐得在牛粪上啄食,「千万不能拖到第五天,否则这些蛆就会变成苍蝇。」牛提供鸡所需要的食物,鸡帮牛除去身上的虫子,这么一来,鸡吃的饲料、牛身上的杀虫剂都省下了。到了冬天,牛群不在外面,而在棚里吃干草。萨拉丁不清理牛粪,只是堆上木屑、玉米,再放猪进去找寻玉米,翻动堆肥。
这个漫长而美丽的过程,证明只要草能受阳光滋养、牲畜受草滋养,就可以有白吃的午餐。
06|完美的一餐

在看过工业化农场及养殖场、大型有机农场、生态种植农场后,迈克尔·波伦的最后一站,是完全「靠自己」做出一餐。他找了采集猎人加罗,踏上采集鸡油菌与猎野猪的旅途。他在林间射杀野猪,感受到死亡的重量;也在林间采集,那些他曾害怕会致命的蕈菇,体验到杂食者「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的两难。
他用这些食物做了「完美的一餐」,这一餐全由他本人狩猎、采集、种植而来,不花一分钱购买,而且由他本人下厨。这一餐是为了感谢那些耐心且慷慨的采集老师,以及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唯有在这餐投入心力,才能表达他的感激。这是近乎透明的一餐,以超短的食物链与野外世界连结,没有一种食材贴上条码或价格,却清楚明白这些食物从哪里来,以及成就这些食物需要牺牲的时间、能量与生命,并摆脱了食品工业的掌控。
我们用玉米喂牛、鸡、猪、三文鱼长大;饮料中的果葡萄浆,来自玉米;工业化酿造出的啤酒,是用玉米制成的酒精;天然淀粉、麦芽糊精、抗坏血酸、卵磷脂、三仙胶、谷氨酸钠(味精)、焦糖色素,全都来自——玉米。
01|玉米田

2004年,波伦来到了爱荷华州的一片玉米田,开着收割机收割玉米。他跟当地的农夫奈勒交谈,发现奈勒的玉米田虽然可以养活129个美国人,他本人却不富有。奈勒的农场里,除了大豆和玉米外,没有其他物种,因此一旦玉米价格滑落,奈勒就会面临破产的窘境。1950年代的农场里有着鸡、猪、蔬菜、玉米,作物与动物。但是有段时间,玉米的价格飙升,许多农夫开始多种玉米,增收的玉米被人们拿来养殖鸡、牛,大型养殖场出现,家庭农场的鸡、牛因缺乏竞争而消失,不再需要供给放牧的青草,最后整个农场,只剩下玉米。为什么奈勒要冒着破产风险,不种其他作物?这是因为高度工业化的结果,种植玉米不需要什么人力,所以原本住在这里的人都搬走了,而附近的谷仓,除了玉米外,什么食物也不收。
02|大谷仓

在一个灰蒙蒙的天里,波伦来到爱荷华法南村的大谷仓,附近所有的玉米,不管是奈勒种的,还是邻居种的,最终都会输送到这个地方来。由于前一年玉米丰收,这儿的谷仓已经塞不下所有的玉米了。堆在外边的玉米散落在地上,这些玉米有些被轮胎压成泥,有些沾了地上的灰,它们大多会送到饲育场,所以没有人会关心清洁问题。这种玉米的存在不是为了好吃,是谁种的也不重要,产量是唯一目的。六成的玉米,最终都到了饲育场。
03|波克饲育场

随着玉米输送,波伦来到了波克饲育场。三万七千头牛在这里居住,空气中弥漫的不是青草味,而是如男厕一般的气味。这些牛埋头吃着送上来的玉米饲料,其中还混着同类的脂肪(为了让牛长胖)。饲育场的牛,或多或少都带点病。吃太多淀粉,让这里的牛的胃涨如气球,甚至挤压肺脏,吃玉米还会让牛的胃感到灼热,导致腹泻、胃溃疡,进而腐蚀胃壁,进入肝脏,形成肝脓疮。15%-30%的牛肝脏都有脓疮,而饲育场的唯一做法,就是用孟宁素、泰拉霉素这两种抗生素给牛治病。我们喜爱吃油花满布的牛肉,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动物的健康、土地的健康,还有我们的健康。
04|有机的佩塔鲁玛养鸡场

然后,波伦来到大型有机鸡场,发现情况还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鸡、猪、牛不打抗生素。但它们跟传统养殖场一样,没有活动空间、没有大片的草地奔跑,只在养殖场外设了一条草坪,原因是美国农业部规定:有机农业规定动物必须「接触」到草地。
05|波里菲斯农场

最后波伦来到了波里菲斯农场(Polyface farm),遇见了牧草农夫萨拉丁。为什么萨拉丁要自称为牧草农夫?萨拉丁认为,一切都是从草开始的,他能分出牛毛草、鸭茅草、猫尾草、苜蓿的不同。牛也分得出不同。在牛眼中,苜蓿是如同冰淇淋一般的存在,牛毛草则像花椰菜,是一种饿到不行才愿意去吃的食物。
牧草农夫会根据一片土地中苜蓿、鸭茅草、猫尾草、牛毛草的含量,以及温度、降雨、日晒程度、季节等,计算「赶牛」的时机。经过精细管理,这片草地就永远不会耗竭。牛吃完草之后的第四天,是萨拉丁放鸡的日子。「鸟总是跟在草食动物后面」,这是萨拉丁的格言。牛吃完草的第三天正是蛆长胖的时期,鸡乐得在牛粪上啄食,「千万不能拖到第五天,否则这些蛆就会变成苍蝇。」牛提供鸡所需要的食物,鸡帮牛除去身上的虫子,这么一来,鸡吃的饲料、牛身上的杀虫剂都省下了。到了冬天,牛群不在外面,而在棚里吃干草。萨拉丁不清理牛粪,只是堆上木屑、玉米,再放猪进去找寻玉米,翻动堆肥。
这个漫长而美丽的过程,证明只要草能受阳光滋养、牲畜受草滋养,就可以有白吃的午餐。
06|完美的一餐

在看过工业化农场及养殖场、大型有机农场、生态种植农场后,迈克尔·波伦的最后一站,是完全「靠自己」做出一餐。他找了采集猎人加罗,踏上采集鸡油菌与猎野猪的旅途。他在林间射杀野猪,感受到死亡的重量;也在林间采集,那些他曾害怕会致命的蕈菇,体验到杂食者「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的两难。
他用这些食物做了「完美的一餐」,这一餐全由他本人狩猎、采集、种植而来,不花一分钱购买,而且由他本人下厨。这一餐是为了感谢那些耐心且慷慨的采集老师,以及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唯有在这餐投入心力,才能表达他的感激。这是近乎透明的一餐,以超短的食物链与野外世界连结,没有一种食材贴上条码或价格,却清楚明白这些食物从哪里来,以及成就这些食物需要牺牲的时间、能量与生命,并摆脱了食品工业的掌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一米市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