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教师(父母)从这里开始……
本周,我想和书友们聊聊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及《孩子与恶》两本书。河合隼雄何许人也?儿童小说《爱哭鬼小隼》(图书角4年级有配置此书)的作者是也。不过,他不只是个作家,在日本,他可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日本心理学界重磅级人物、日本临床心理学创始人,亚洲第一位荣格心理学研究者,其地位为国际心理学界所公认; 日本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内阁的学者。
因为想劝说一位家长放弃对孩子的高压控制,我把2015年读过的《孩子的宇宙》重读了一遍,同时又读了《孩子与恶》,三观――生命观、儿童观、教育观又被刷新了一次。忍不住想把这两本书推荐给更多家长和老师。
作者在《孩子的宇宙》开篇就说到:“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我忽然想到,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生似乎有点太凄凉了。”因此,作者尽力向我们描绘展示了孩子的宇宙的一些样子,极力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去遨游一番。《孩子与恶》其实也是继续在向我们展示孩子的宇宙,无非是聚焦在所谓“恶”这个维度。
书中涉及到的话题有些是我们本来很关切的,有些是我们可能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但作者以一个非常优秀的心理大师的素养,带我们全方位地在孩子的宇宙里畅游了一番: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厌学、偷窃、撒谎、暴力和攻击、校园群体欺凌等等。
作者并没有一味讲道理,而是运用很具体的案例来阐述问题。很特别的是,除了现实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案例,作者还特别喜欢引用儿童文学作品里的案例。他认为“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给孩子读的,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而言,它都是有意义的文学。它们作为描写以透彻的孩子的眼睛所观察到的宇宙的作品,为大人们指出了一篇意想不到的真实天空。”(我个人非常同意他这个观点,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宇宙,让我们更懂孩子。)
作者认为:孩子灵魂深处的需求常常超越大人们的常识。阅读完两本书,在他的帮助下,我们确实得以对孩子的内在宇宙(包括心灵需求)多一些了解,然后就会发现我们平时依靠常识、习以为常的惯用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错得很离谱。比如当我们了解到规则究竟是怎样起作用,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居然希望通过一部《弟子规》或某几条校规校矩就让孩子们“规矩”起来这样的做法是多么荒唐。
书是好书,但也许也对不上有些人的胃口,这两本书适合那些有反思精神、认为“孩子真是令人感激不尽的存在”并愿意和孩子一同学习、成长的老师和父母。如果有人带着育儿问题想在本书找到现成的答案,恐怕会失望,作者会说“我是给不出答案的。比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更要紧的是,为了这件事情到我这里来的当事人从这过程中能够发现什么、能够找到什么自己需要的东西。”
还有,因为作者是荣格学派的门生,所以会去研究潜意识里的东西。潜意识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感受不到,那信不信对读者来说也是另一种挑战。比如,他说:“人们会在帮助某个孩子变好起来的善意之下,把孩子逼上绝路。说得更透彻一点,在要求急剧而极端的改善这种愿望的背后,甚至可以说隐藏着希望对方死亡的潜在意识。”再比如,“大人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把自己的善意强加给孩子呢?基本上,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可能性,静观其变就可以了,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没法相信孩子呢?不相信孩子,其实就是不相信自己……现代的人们几乎都怀抱着不安在生活,缺乏安全感是现代人深刻的心理现象。但好像也不只是现代才这样,人类历 史上不论什么年代都是这样吧。不安,没准儿是人活着的证据。能够解决不安的,有神、佛等超越性的存在。以往的人们依靠这些得到了相当的心理稳定。但现代人受到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恩惠,生活变得从来没有过的便捷、舒适,但对根源性的不安却缺少了最基本的防备。直接面对这种深层的不安,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于是,只好像抓着救命稻草样,拼命地揪住表面的“稳定成型”的东西不放手。把自己不干点儿什么就六神无主的情绪,统统发泄到孩子身上。”
但无论如何,两本书确实为我们树立一个比较良好的三观(这可是教育的基础啊)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和中肯的建议。想当佛系教师和父母,多些教育智慧,少些无用的焦虑,可以从这里开始。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永远抱有希望,乐观地生活和严格地教育孩子,这两件事情都很重要。但是,不管你怎么迫切地渴望快乐,总归存在着难受、痛苦的事情。严格地教育孩子,立规矩没有错,立下的规矩大人想要遵守的话也没那么容易。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一边矛盾着,一边哭着笑着“共同生活”,才是家庭。能够治理大国的政治学,在家庭内部却不一定能畅行无阻。”
(By the way, 本周还读了作者的另一本书《童话心理学》,主要是以格林童话的一些童话为例,来分析人类集体无意识,更适合心理学爱好者或喜欢猎奇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