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公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以折狱断案为题材的公案小说独占一隅,源远流长。经年累月的演变与发展催生诸多演绎模式和叙事类型。其中,包括案牍汇编体、人物传记体等,兼与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清侠义小说合流。无论形式内容变化几多,公案小说始终奉断决狱讼、锄奸雪冤为正宗。《张公案》正是承“理冤狱、拔幽滞”之宗旨,化用公案小说形骨,取“人物传记体”模式,以“缀段式”叙事手法讲述了主人公张屏自上京赴试、高中为官后,从县丞步步升任大理寺卿乃至一朝丞相的数十年生涯中,所遇所断之刑案。
所谓“人物传记体”,即以执法人物为中心,围绕其人展开多个公案故事。而“缀段式”叙事手法亦以人物为主线,将一个一个独立事件串联起来,环环相扣,勾连穿插,拆则独立成章,拢则长至无穷。看似无布局可言,只是数个事件的连缀,实为形散神聚,单独成篇的案件主体得以突出,而观之全局,处处皆是明断清正之神韵。
谈及文章风格,可谓之如清风明月。作者大风刮过是晋江出身的有名写手,自出道时便因文笔优美而拥趸众多。她的文字,很美、很净,轻轻淡淡、娓娓道来。特别的是,作者文风清雅,却不清冷,幽默有趣、令人捧腹之处俯拾皆是,意气骏爽,浑然天成。甫一开篇,便能引人入胜,直至手不释卷。
再道书中人物。画风不同美郎君、博学多才玲珑心礼部侍郎兰大人;飞扬跋扈二世祖、痴情霸道爱抓人刑部侍郎王大人;一言不合开讲座、温和博爱老学究刑部尚书陶大人;爱你就要训斥你、方正规矩不折腰京兆府尹冯大人;典型资深处女座、上司颈上留牙痕谢县丞……每个人物性格迥异、生动鲜明。而主人公张屏作为所有案件汇聚的中心,他剖断是非的一生是连接起各个刑案故事的主线。对于他的塑造,作者颇具匠心,善用时下流行动漫文化中“反差感”带来的“萌”(吸引人)元素。虽然张屏“黑脸呆面、木讷沉默”的人物设定并非独一无二,但“反差萌”令他独具魅力。
张屏其人,习惯性面无表情、放空自我。平素寡言少语,唯于案件推演、事实陈述之时娓娓而谈。这木头般的人却很是贤惠,会厨艺,尤擅做蛋黄棕和煮面。喜欢腌鸭蛋、捣糖蒜。特长多而奇。头一个便跟腌鸭蛋有关。倒不是能把鸭蛋腌出蜜味儿来,而是奇在口鼻,特别能抗臭,屎臭尸臭浑不怕,腌缸尸房皆从容。再一个是凶预言。寻常一个木愣愣的呆子,忽地幽幽一出口便是“有事”“这个村出事了”“是谋杀”“还会再杀人”“死了”,一说一个准,吓煞旁人。另擅呆脸怼人不自知。张屏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脑回路与众不同,非常人能通。刑部侍郎让他今次科考,定要趴在榜上,本是一句笑言,他倒从善如流,毕恭毕敬回一句“学生尽量趴上去”;刑部尚书、礼部侍郎指点他官场世故,交谈中语带深意,他以复制黏贴一般的字句表情应对“自如”,跑不了这几个字“嗯”“是”“好”“有”,离不了这几个动作表情“张屏点头”“张屏又点点头”“张屏一脸茫然”“张屏像块木雕般凝望着……”;顶头上司京兆府尹训斥他、责骂他、验尸嫌弃驱赶他,他的内心深受触动、铭感大人的温柔,于是在以上几句的基础上加上“下官知错”“下官不知”“下官知道了”,然后“垂下头”、“躬身点了点头”,转身出屋几秒钟探个脑袋在窗头。
正因书中人物本身的魅力和互动中彼此之间产生的“性格冲突”催化笑点,在悬念重重的案件侦破过程中,使人不经意间展眉莞尔、不忍释卷。
而令人不忍释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书中所述悬案奇案。作者以错综复杂的多线处理强化悬疑,使最后多角度、跨时空呈现的真相显得丰满立体,同时,也更加残酷。虽然未有诸多令人惊叹的犯罪手法设置与诡计设计,但多重线索纠缠交汇,悬念叠加悬念,高潮推进高潮,可谓布局精妙、构思奇巧。
第一案取“志怪艳戏”为主题,牵扯戏班家族多年之前的奇事秘辛。戏里戏外皆戚戚、如今当年尽凄凄。口口声声为爱人复仇的凶徒本人正是害死所爱、一切罪恶的始作俑者,终其一生都不明白,痴情强与最无情。第二案以“文章”入案,源自“文章”,祸起“文章”,又破在“文章”。两代凶手、三个家族之间因一部兰亭集序摹本相残相杀,仇与恨复复重重,几十年不曾休止。个中内情,跌宕周折。珍本古体,本来无心。人有心,心有贪欲,复又诛心。第三案牵系灭庄惨案。其背后是以掌控帝王废立、操纵朝代更迭,谋夺世代江山为“教义”的“神秘教派”。一朝立,尸横遍野。一朝灭,血流成河。弄权者总是轻易丧失对生命的概念,即便历史风云在掌间翻覆,也不过是一众屠夫罢了。第四案加入盗墓元素,古井竖棺、银发女尸、前朝古墓、复国番邦、遇刺皇族、远村疯女……各线相互交错、扑朔迷离。源头与归宿,皆在墓中秘宝。无论是墓室内景中玲琅满目的琼华玉树,还是道家修道经典、至宝《虚元密卷》,又或是“得之者得天下”的黄帝圣玉,或许都及不上墓主人一卷帛书所录“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道。
人间是非地,凶杀罪案,大抵无可断绝。人心执着的、贪念的远非美色、金钱、权势可以概括。血海尸骸中面不改色地潜行奔走,或许只是为了一个阳光下稍纵即逝的微笑。
一念成佛、一念入魔。世事人心,皆不可测。
正因如此,不是所有案件都像公案小说一般,桩桩件件皆是令人拍手称快的“锄奸雪冤”。在律法界定的黑白之外,绝对判断失去效能的灰色地带,冤魂嗟叹处,早已不是一句秉承公义便能涤荡了结。
此间种种,世间种种,总不知该诘问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