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认识你自己

序:
最近非常着迷于最近一直读的认知和神经科学方面的著作。虽然研究的都是人脑的工作机制,但是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分为分子层面、细胞层面和解剖学层面。研究方法也可可以分为探索性的(比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fMRI技术)——《肠子、脑子、厨子》和依赖病例的破坏性的——比如奥利弗.萨克斯的一系列著作。虽然破坏性的研究很难说就更科学一点,但是不可否认,在先进的技术发展出来之前,从大脑特定组织受损的病人身上,神经学家还是获得了最宝贵的线索。
第一个病人:无法认知色彩
I先生因为一起车祸,无法认知色彩——并不是仅仅无法看清色彩,而是失去了对色彩的想象能力。


第二个病人 大佛.格雷格
格雷格是一个快乐的嬉皮青年,然而不幸换了脑瘤。病程的发展致使其额叶发生损伤,从而失去了视力。不仅如此,原本富有嬉皮士精神他的变得越来越空灵(真的不是看见桌子上的吃的...)。总的来说这个病例其实挺悲惨的,尤其是格雷格的爹挂了之后,格雷格得知了之后,悲伤无法长期持续,过了一会儿就忘记了,但是每天还是会盼望着已经死去的父亲来看他 .... 不过好消息是,他的嗅觉记忆还保留着,虽然木有严谨的科学验证,但是目前的猜想是嗅觉由于忒低等(对应的解剖结构是,处于边缘系统的嗅球),因此还保留着。话说这个故事多少有点宗教感,释尊是不是也剥离了某些感官才体会到世界的本质呢?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这算是个心理学名词儿?其实就是按是否有主动性去区分,不自觉的学习过程称为内隐学习;而主动的学习则称为外显学习。按:我就想起了《七龙珠》里面悟空和小林跟着龟仙人学艺的故事了,小林明显就更希望得到外显学习的机会,而其实龟仙人的教育方式就是内隐学习。

菲尼亚斯.盖奇同志,钢管穿脑,然而并没有死,受损部位为额叶。虽然整体上没啥智力功能的缺失,但是性格大变样。
书中提到的沃尔特.弗里曼其实算是背锅侠了,额叶切除术还真不是他"发明"的,而是 葡萄牙医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这位哥们儿还因此荣获了1949年的诺贝尔奖(大概是帝国主义看到中华民族从那年“站起来了”之后,越来越破罐儿破摔吧?)
至于额叶被玩儿坏了大概是个啥样子,请参看《飞越疯人院》(貌似莱昂纳多.迪卡布里奥同志也演过前额叶被摘的?《禁闭岛》??)。妈的最惊悚的是,这个切大脑的手术按书中的说法,三年内有2万例(1949年前后,米帝,这...忒吓人)!

第三个病人 外科医生贝内特
此君是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的病人。关于此病的症状,有个最好例子,就是《叫我第一名》的男主

表现上就是不自主的行为。感觉从意识层面上,应该没啥大问题,不像上面两个病人那样明显。但是让我比较震惊的是发病率:1‰!!!我去,这么高!!!关于这个病的描述,我觉得贝内特医生的说法很到位:“抑制解除病”,也就是无法刻意去规避做某事的冲动。
第四个病人 重见光明的维吉尔
这位大哥幼年的时候因为白内障丧失视力,但是在老丈人的怂恿下做了手术后恢复了正常视力。然而事情的发展比想象中要复杂,病人的黄斑区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至于黄斑区是个啥玩意儿,参见下图

黄斑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除了黄斑区域以外,其余部分的视觉功能基本上木有。维吉尔老兄这部分不起作用了,所以只能感觉到模模糊糊的光,聚焦神马的能力是没有的了。

想起了电影《推拿》中黄轩饰演的小马,在重见光明时的镜头表达,应该是挺接近的。但是小马的人物设定是先失明再富明。书中的维吉尔同志比他严重,几乎是从来没有视觉体验。
维吉尔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恢复了视力(甚至眼神儿还不错),然而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依然是空白,比如不能区分物体的远近,不能读完整的句子等等。这个故事最震撼的地方在于,随着维吉尔不断的训练,他处理图像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故事的结局让人唏嘘,维吉尔在重获光明后不久就又失明了,但是眼部的感光功能完好。其实书中一直强调重见光明后的维吉尔始终存在不适应的状态,而作者也推辞,在失明的过程中,维吉尔脑部视觉处理区域已经被分配了其他功能。书中用了一个比喻:教失明的人重新通过眼睛认识世界,不是教这个人第二门语言,而是从头教语言。
这个点其实仔细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的大脑的功能区域划分,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科学划分的那样,而是不停得受到外界刺激塑造成的结果。那么处于不同刺激下的人脑,在功能结构划分上是否有不同之处?更科幻点的想法,如果给人类社会整体增加或者减少一种感官,那么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变化呢?
第五个病人 癔症画家 弗朗哥
弗朗哥大爷严格来说和之前那几位不同,他没有啥影响生活的神经系统问题。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对家乡小镇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来得并不友好,而是以一种类似癫痫的"症状"发作的,在这种记忆的驱使下,弗朗哥大爷开始进行绘画创作,当然画作主要是以家乡为主题的。


书中对这种“颞叶癫痫”的作用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在书中列举了许多(真的是许多)疑似相同的患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普鲁斯特、乔伊斯)。
第六个病人 自闭的绘画天才史蒂芬

这位“病人”是有人肉照相机之称的史蒂芬.维尔特希尔(到底有多出名呢?居然有他的百度百科词条!)作者在本篇中给出的数字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独特才能的患者,占自闭症患者的比例大概为10%。当然,这虽然高得吓人,但是也并不是意味着有自闭症就等于天才,达斯丁.霍夫曼在《雨人》中的饰演的天才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给人的错觉就是自闭症都有特异功能....

但是君不见曹帕拉在《巴菲的奇妙命运》和文章在《海洋天堂》中的自闭儿子。那剩下的90%的自闭症患者,其实基本上都是那个状态。

书中对自闭症和某方面的特殊天赋之间的联系,有个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天赋和心智本身并不相关,对于一般人来说,内在有种“融合力”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话说史蒂芬最让我感慨的是两个点:1、自闭症患者和正常人的交流其实基本上不可能,所以也不能向之前的几个病例中那样,通过语言来探知他们的想法。2、果然不管是啥样的黑哥们儿,都喜欢白人妞儿....
书中对创造力这个概念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自我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自闭症患者史蒂芬,虽然在正常行为能力上并不正常,但是他却具有自我意识,而并非像广大人民群众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对物体的简单再现。文中作者一直强调,在绘画创作中,史蒂芬会对看到的镜像加以自我创造就可以表明这一点。
第七个病人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这一章主要讨论的病是阿斯伯格综合症。作为自闭症的一种,基本上很多症状是类似的,但是和上一章的孤独症不同的是,阿斯伯格综合症还是具有语言能力的。如果对应到电影角色的话,就是《我的名字叫可汗》

当家病人就是传说中的《自闭历程》的女主角的原型:坦普尔.格兰丁。

这位阿姨也算是十分励志了,虽然身患先天疾病,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生物学家(QAQ...不是歧视阿姨,但是为啥是生物学家呢?用大姐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种自闭症患者的自省过程)。书中提到的一些点比较有意思,首先是自闭症患者的发病率歧视还是很高的,1‰(我不禁怀疑一个大点儿的小学里是不是就有几个自闭症儿童?)。其次就是他们会在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有记忆力,我个人自诩记忆力拔群,但是貌似也记不住2岁左右的事情,但貌似在自闭症患者中,这种幼年记忆的保有量还是蛮高的。
自闭症,按作者描述会陷入一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状态。我个人感觉这种状态是和自闭症患者的某些特殊的禀赋相关的。之前关于“聪明药”的讨论,其实也算是这个想法的一个例证吧(我这又是在给自己挖坑...)。虽然坦阿姨的病情本身较轻,但是书中也提到,自闭症的恢复(目前依然无法完整治愈)其实和教育密不可分,坦阿姨也是在一所针对自闭症的语言学校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语言交流能力。
书中对坦阿姨的描写除了她对动物情感(虽然是对被屠宰的动物吧...)以外,还有对一些普通人开来是哲学问题的思考。不得不承认,在智力和表达上,虽然不像正常人,但是确实具备正常人应该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书中对自闭症患者(这里主要指高性能患者,具有语言能力)更像是孤僻或者交流有障碍,而不是心智不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