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边疆社会工作所有之困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四章 边疆社会工作所有之困难
(p30~p39)
【边疆社会工作还比一般社会工作难上加难的情形在哪里呢?我们可分两方面来说: 一为内在的困难,一为外在的困难。Note:边疆社会工作的困难分为内外困难。
边疆社会工作的内在困难, 一因边地物质条件不够, 一因边民了解程度不高。】
【关于边地的物质条件,试问所谓地势高寒,沙演不毛,或者低湿瘴疠,因而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人口稀少之类,所表明的是什么呢? 还不是生活水准甚低,无法与内地情形相比吗?当地出产既少,外界输入又不容易,过惯了内地生活的人乍到边疆,自然困难了。
再进一步, 谈到工作本身,也是当代文明毫不费事的事,到了边疆,便要大费周章。 边地根本不出产的,因为运输困难,设备不齐,自不必说;即原料本有而匠人为难,已够费时费事了。……故边地一切, 当是生产、搜集、加工、配备,联成一环,缺一不可,大有蓄三年之艾以疗一时之疾的情形。】Note:物质条件上的困难分为生存物质困难和工作物质苦难。
【关于边民的了解程度,……每每听见有人说:“吃的住的不好,不算什么;惟独人家造谣生事,动辄得咎,真是没有好人走的路子了。”殊不知边疆之所以为边疆,不但因为控制自然的能力低(这不妨忍受自然的能力高),而且也因一般文化水准不高,以致了解程度不高。
边民为什么了解程度不高呢?
第一,因为孤陋寡闻。根据边疆地形,自然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而人口稀少。人口稀少,便使文化单调,而无各种专业合作分工的复杂生活。单调而不复杂,则已知已见者为天经地义,而无容许其他型类存在的余地。一切原始民族都以自己民族为“人”,自己宗教为“教”,自己地方为居天下之“中”,而以其他民族为“外人”,其他宗教为“外道”,其他地方为“外邦”。……所以单调而不复杂的文化,加上地形的限制、交通的困难,以及因为生产落后而没有大量购买力,便使边民没有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没有吸收外来文化的需要。既不需要吸收,又无接触机会,哪能不继续单调下去呢?继续单调下去, 哪能不孤陋寡闻呢? 孤陋寡闻的边民, 一旦遇到异言异服的边疆工作者,哪能即刻接受而了解呢?
第二,因为文化不同。边疆是以游牧为生的文化,内地是以农耕以上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文化。……根据这种物质文化的基础, 便有不同的精神文化。…盖文化型有其整个性,是非曲直必用同一文化来衡量。执甲文化以批评乙文化,标准不同,便无法使人折服。……沟通文化者的责任要在就甲论甲,就乙论乙,方得相契于心。…乃就为人之本,看看某一方便法门更较合理一即适于平均发展是。我们的短处当然可以承认,而我们的长处不妨可以贡献;边民的长处我们当然可以接受,而他们的短处不妨可以批评。然而这种比较文化学的观点, 在一般受过新式教育者尚感困难, 何能责诸普通边民呢? 再加上语言不通, 哪得即能了解呢?
第三,因为社会距离过远。……所谓社会距离,即在同一时地的人,也因彼此影响有多有少,而有或近或远的距离。这种距离系因社会地位而来, 致使地位不同者无法自由交往, 因而减少交互影响的作用, 故名社会距离。……然因社会距离过远, 彼此不能采取设身处地的看法, 当然更使彼此不能了解, 而且也就促成孤陋闻寡与夫文化不同的缺陷 。
社会距离所以过远的缘故, 就在边地视察所及, 盖由两种现象: 一为双方知识分子没有接触的机会,一为双方之间不免居间人的捉弄。
所谓双方知识分子没有接触的机会者, 边地知识界很少到内地来,内地学者很少到边疆去,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即使彼此都到文化中心了,…因为语言不同、 生活方式各异等关系,究竟接触了多少对方的学者而能相契于心呢?还不是依然在同一时地而无法自由交往,因以社会距离甚远吗?
……进一步说,带着边民没有教育的心理而乍到边疆,素来即认内地之到边疆者为“汉丐”,为“黑民”的心理而遇到乍来的“中原人”,彼此假定既已错误,当然不易再有机会发现可教可爱的对象了。
……盖法其所法,字其所字,我们不识他们的字即等于不识字。字且不识,怎懂经典? 经典不懂, 还谈什么学问?
所谓对方之间不免居间人的捉弄者, 盖因不通边疆语言的到边疆,与夫不通国语的边民与“中原人”办交涉,不出两种媒介。一种是商人, 一种是“通事”。惟利是图的商人当然管不着什么民族感情,或者什么文化调协。…至于不学无术的通事,翻译的术语不出营商的范围, 什么政教典范根本谈不到,对于双方的身份尚且介绍不清楚,还能希望他传达双方意见得体尽用吗?…媒介如此,直接接触如彼,则彼此的社会距离怎能不远呢?
边地孤陋寡闻,不与内地文化相同,社会距离又远,便是边民了解程度不高的理由。】
Note:边民了解程度不高的内在困难及其理由。
【所谓边疆社会工作的外在困难,
一为历史背景的困艰, 一在最初接触不幸, 一在宾主形势不伦。 一方面,原来前往边疆的人,不是发配充军的, 就是提而走险流离失所的。这些人就是过去“开发边疆”的基本力量。这种力量,运用既已不得其当,又与广大的边疆比,顶多产生“少数群”的作用,所以不但不能开发边疆, 反被边疆所开发了。结果,没有习得边民的好处, 反而习得边民的坏处; 没有保留内地的优点, 反而传播内地的劣点。这种进退失据的“少数群”,或者可以叫作两种文化的“限界群”; 他们作了“前人撤土后人迷眼”的先锋队,致使一切后来者均被视为一丘之貉, 此之谓因为最初接触不幸而有的困难。 另一方面,我们的边疆,我们的同胞,可是我们很少熟习他们的情形,尤其缺乏长期相处的文化机关。反倒是外国的传教士布满阵线,经常接触。不但一辈子而且几辈子强聒不舍地工作下去。…在这种情形之下, 不管他们高明与否, 诚意如何, 只是他们久居边疆, 对于新中国的光明方面是很少了解的, 对于旧中国的黑暗方面则是饱经世故的。他们历史长,情谊厚,或有房产,或有土地与民众,而且他们是外面世界的惟一代表。他们要专利这种局面, 不知不觉中忘了他们乃是上帝另一种子民当中的侨民; 以致自由惯了,新设局县要看他们的护照都是什么侮辱。 一切新由外面去的中国人好像都是好管闲事的侵犯者。 然而究竟他们有历史, 通语言,谁要要到了, 无形中要在当地心目里面经过他们一番解释。解释正确便好,否则一有偏见,内地人就要困难多端了, 此之谓因为宾主形势不伦而有的困难。
二为工作机构的困难,主要乃在任期不久,职权不专,责任不明。不管中央机关,还是地方机关,常是朝令夕改,以致信用扫地。而且政策不变者, 人事变动又太大。
三为工作方法上所发生的困难,不外由于根本假定不健全, 与夫准备条件不充实的缘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际从事边疆工作而无关于此项条件的准备,当然不会成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实际从事边疆工作而不明此项工作的方法, 没有此项工作的指导原则, 当亦不会成功。
與论不够开明, 热心边疆的人与机关尚多彷徨歧途,而不知有所取法。“病病然后不病”, 舆论界尚不知病之所在, 便是外在困难远大于边疆内在困难的缘故了。】Note:边疆社会工作的外在困难。
【边疆工作困难虽多,而其引人入胜的魔力也就不少。
这种吸引力,乃是来自边民的可爱。
第一,他们具有天真的健美。
边疆的气候无常,风土与人生关系至切, 使人不得不具有抵抗自然的体魄,不得不养成通力合作的习惯。
……足以锻炼成坚贞不拔、物来顺应的性格。
……试看他们时而引吭高歌, 不知天地间还有什么不如意;
……豪爽朴直,亦少一般钧心斗角,鬼鬼祟祟的毛病,或者溺于毒品等等墮落的习惯。
这种身心两相健康的美, 惟在边疆乐天的强者中间始能充分表现出来, 则边疆具有吸引力岂是偶然的呢?
第二,他们富于超世的热情。
这种热情,乃因宗教信仰而来。
……不管宗教的神话与仪式是什么,超然世表的宗教热情不得不是认真人生的必要条件。一般人对于任何事物都觉不冷不热,以致好善不诚,嫉恶不甚,“马马虎虎”成了我们的膏育之症。
……一般人科学的精神不彻底, 苟且的毛病未尽除, 遇到大无畏的边民,正是一帖强心剂。
除了以上两种特点以外,再因为他们控制自然的技术不高,以致生产落后,人口稀少,知识不普及,所以我们稍一援手,便有“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情形。你看他们那种一旦信任而后所有心悦诚服的态度,舌吐躬鞠的表情,真是工作本身即为报偿,一扫举天下所有的困难为不足道了。有人以为热心边疆工作的人不免因为素隐行怪,或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哪里知這这其间的奥妙呢?】
Note:边疆工作的可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