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她的想当然

夏天想去日本,所以在图书馆顺手借了这本,开始看时却确实有些惊喜。
我的惊喜,是对这个小十多的年少成名者的认同。不是笔触,是那些思考已经超前而诚恳了。至少我在她的年纪没想到,没说到,没那个密度到。对女性角色的反思,也贯穿日记始终。也有对男性的对立,包括男旦的惹人怜爱,评价男性导演的幼稚。
喜欢写脱衣服的4月7日的那篇,写出了同样作为女性的类似的猎奇和欣赏心理,也比较了日本和俄国脱衣舞方式的区别,有趣但不浮躁,思考了这种表现形式。书籍对于我们这些读者的作用,不就是这样么?获得了二手体验,有幸能一手体验的人,可能有不同思考;获得二手经验的人,还是心存感激。
2月18日写中产和跑步的这篇却格外不喜欢,觉得她想当然了。我也跑步,有一段时间有点上瘾,后来偶尔跑也很喜欢在路上和自己相处的方式。跑步这种运动确实可能更适合某个人群,因为有相对独立的时间,但是要和中产拉上关系,好像又小了点。什么是中产?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土地上其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从物质角度的定量衡量,还是精神角度的定性思考?如果本身还不清楚,用跑步给这个群体贴一个标签,是否有点鲁莽。
但是大部分篇章,她还是带我们经历了很多阅读,很多日本的作家、画家和现实中的事态。就凭这些,就要感谢。
一年的放空,是多好的事。可以随心所欲的体验,慢慢的听内外的声音。因为是日记,写给自己,没有刻意去合读者对东京的渴求。有些人希望她能潜心和东京的人物去打交道,放下然后得到。这是一种外化的成长方式,也许能获得更多。但内化去成长,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保持审视的态度,也是一种方式。
这样想,我的意外和其他人的不满也许都有我们自己年龄 经历对作家的设定和要求。我没有想到她有如此的思考,而还有人没有获得额外的体验。
只能说,作品对于每个人啊,都是一面镜子,照着自己。她的想当然,也是我的想当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