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幻想的归园田居,他已实现五年!

壹

《鹅鹅鹅》来了,带着终南山特有的自然气息。作为二冬的第二本书,我果断地购买且认真地阅读。
就如同第一本《借山而居》那样,他塑造的不是一个不可触摸的“乌托邦”,只是一个选择自己内心生活方式的“日常”。
那条叫郑佳的狗,那只叫幼婷的鹅,那只叫凤霞的鸡……当这些人名落在动物头上的时候,你多少有点疑惑。

而山居的日子,大概就是如此寻常。寻常到没有人对话,只能对着自然造物默默私语。
而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不同的是,你只是在想,人家已经做了。且这一做就是五年。这难道不是一下子惊醒了已经顺应了按部就班的你吗?
人,生而一辈子。看似漫长,其实极短。几十年而已。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遵循内心的方式去过此生,到底有多重要?
贰

归园田居式的生活,人们可能会想到陶渊明、竹林七贤、唐寅等名士。只是,名士归名士,凡人缘何就不可呢?
遂心,才是人生至高的追求。否则,你赚钱再多,岂不是徒增烦恼吗?
《鹅鹅鹅》的作者,毕业于西安美院,曾回家乡教书,但终究寻找内心足迹,来到终南山,花了4000元,租下一个小院20年的使用权,开启了归园田居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读者可能会纳闷:信息时代,他靠什么生活呢?答案也很简单,自己种地,自己种菜,刀耕火种,不亦乐乎。
其实,很多时候,你心中会有一种想要的生活方式,但世俗也会强加给你一种生活方式。你想要的和世俗强加的,两种方式总是在打架。
大多数的人,终于沉溺在世俗中,选择了和现实的妥协,过上了世俗的生活。那就是: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养娃、终老……
只有极少数的人,始终跟随自己的内心,不仅是想,更是去做。所以,才有了最后的样子。
像歌手李健、作家王小波、社会学家李银河、音乐教父罗大佑、李宗盛等等。
叁
多数从农村来到城市,通过努力留在城市中的孩子,都心中有一个归园田居的梦。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归园田居有现实的蓝图,不是凭空想象的乌托邦。
在老家里,如今想来,特别敬佩一位和我爷爷同辈的老者,因其在家中排行第六,我们称他“六爷爷”。
他曾是一名石匠,大门口的过门石,很多都出自他手,且技艺超群,图案精美。如果放在现在,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毫不过分。
除了是石匠,他还挚爱养花和根雕等艺术。只是局限于乡村,他的热爱只是热爱。但他做的一件事,曾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这种不可思议是小时候觉得,如今却觉得他才是一位世内高人。

他在距离家不很远的山中,自建一间小屋,搬到那里去住了。清闲自在,怡然自得。喝茶聊天,静观世变。
如今,可能会想到,在他的内心,在他居住在山中的岁月里,当万籁俱寂星光点点的时刻,应该是在思考整个人生的去留吧。
他选择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尽管家中的人一万个不理解,只是多年之后,在他离开的时光里,后人会懂得。
他曾经的选择,只是向着内心合拢的努力罢了。
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肆

《借山而居》之后的《鹅鹅鹅》,都是日常的积累和思考。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没有多大价值。但,书籍和经历本身也在传递积极的意义。
俗世之中,你总有希望抵达的目标。但多少目标,都丧失在你的浪费里。其实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比如你想读书,却总是在等着图书馆建好;你想写点东西,却总是想着等待灵感的迸发;你想玩点自媒体,又觉得自己不行。
殊不知,那些等着图书馆建好才读书的人,图书馆好了也不会读书;等待灵感迸发的人,可能会等到终老,也不会动笔吧!

这就是人生的悖论。道路千万条,你却只是想。
而当有的人已经走在康庄大道上,你却又鄙视地说:如果我去做,也能这样吧!
而那也只是如果,人生却没有这么多如果。
想,谁都会。做,却不是谁都行。
你既然想了,缘何不敢去做?
这,或许才是该书的作者以及他奉献的两本书带来的现实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