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一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西方国家版权法的发展历程,主要以英国为主;第二章作者通过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版权法的原因;第三、四章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版权理念以及对版权领域的法律制定所做的尝试;第五、六章介绍了党在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后版权法的发展历程;第七、八章,作者在前述几章的基础上从法哲学角度分析解释了版权的合理性并通过剖析中国的法律传统以及现实情况指出了版权法扩张的不可欲性。
作者通过比较西方国家和中国古代的不同文化、社会背景而导致的不同法律制度分析得出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具备如西方国家一般版权法生长发育的土壤,其实不仅仅是版权法,版权法是私法领域的一部分,体现为对个人创作作品的保护,在以儒学教育为主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中间却有着逐利可耻的思想,“人权”、“平等”等近代西方法律思想因此在中国古代几乎很少体现。
此外,本书中作者未花过多笔墨以经济、技术的角度而取之以古代文化、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为何中国古代未如西方国家一样产生版权法意识,但也正如作者在书中介绍西方国家产生版权法时提到的,西方版权法的发展也与古登堡印刷术的产生息息相关,古人版权意识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重大科技发明或技术改革而产生。中国自唐代以来有了雕版印刷、北宋以后有了活字印刷术,然而之后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这不仅仅是纯技术上的问题,也涉及到当时社会、文化思想上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活字印刷技术不完备,而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人重视“博文考据”,轻视科技创新和发明,鲜有人对其进行技术改革;二是古人“学以致仕”、科举制度等思想和制度的原因,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只对某一类图书有着长期需求,因此雕版印刷更符合当时的文化需求。因此,无论从表面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是技术层面上来看,中国古代没有版权法意识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息息相关。
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花了一个章节以洛克和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分析解释了版权的正当性基础,洛克以劳动理论作为出发点,认为人控制自己的人身实施劳动而赋予无主物上,便取得了该物的所有权,但是此种财产权的确立以不得过多影响其他人的权益(即“留给其他共有人同样足够好的东西的基础上”)以及不违背“不浪费理论”为前提。而黑格尔则以人格权为角度,阐述了人格与财产权的关系,作者进而以此为出发点以人格理论分析知识财产转让的合理性。以上只是我对此部分的理解,而这一章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哲学理论,对我而言也是整本书理解上的难点。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从中国的法律传统以及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探讨了版权扩张的不可欲性。目前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版权理论面临着考验,这一情况其实和书中介绍的西方版权制度发展基于印刷术的改革是相似的。然而,技术进步导致版权扩张,版权的过度扩张在某些情况下又会抑制技术的进步。
此外,通过本书作者的介绍,也可以看出,西方的版权发展与不同阶级的利益斗争不可分离,中国的版权又是在与西方国家的利益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版权理论起源于不同形式的利益斗争,最终形成了目前所呈现的形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版权的发展史就是版权扩张史,而过度地保护版权人的利益,版权的发展也会渐渐偏离原来的发展目标。
作者通过比较西方国家和中国古代的不同文化、社会背景而导致的不同法律制度分析得出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具备如西方国家一般版权法生长发育的土壤,其实不仅仅是版权法,版权法是私法领域的一部分,体现为对个人创作作品的保护,在以儒学教育为主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中间却有着逐利可耻的思想,“人权”、“平等”等近代西方法律思想因此在中国古代几乎很少体现。
此外,本书中作者未花过多笔墨以经济、技术的角度而取之以古代文化、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为何中国古代未如西方国家一样产生版权法意识,但也正如作者在书中介绍西方国家产生版权法时提到的,西方版权法的发展也与古登堡印刷术的产生息息相关,古人版权意识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重大科技发明或技术改革而产生。中国自唐代以来有了雕版印刷、北宋以后有了活字印刷术,然而之后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这不仅仅是纯技术上的问题,也涉及到当时社会、文化思想上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活字印刷技术不完备,而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人重视“博文考据”,轻视科技创新和发明,鲜有人对其进行技术改革;二是古人“学以致仕”、科举制度等思想和制度的原因,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只对某一类图书有着长期需求,因此雕版印刷更符合当时的文化需求。因此,无论从表面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是技术层面上来看,中国古代没有版权法意识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息息相关。
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花了一个章节以洛克和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分析解释了版权的正当性基础,洛克以劳动理论作为出发点,认为人控制自己的人身实施劳动而赋予无主物上,便取得了该物的所有权,但是此种财产权的确立以不得过多影响其他人的权益(即“留给其他共有人同样足够好的东西的基础上”)以及不违背“不浪费理论”为前提。而黑格尔则以人格权为角度,阐述了人格与财产权的关系,作者进而以此为出发点以人格理论分析知识财产转让的合理性。以上只是我对此部分的理解,而这一章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哲学理论,对我而言也是整本书理解上的难点。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从中国的法律传统以及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探讨了版权扩张的不可欲性。目前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版权理论面临着考验,这一情况其实和书中介绍的西方版权制度发展基于印刷术的改革是相似的。然而,技术进步导致版权扩张,版权的过度扩张在某些情况下又会抑制技术的进步。
此外,通过本书作者的介绍,也可以看出,西方的版权发展与不同阶级的利益斗争不可分离,中国的版权又是在与西方国家的利益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版权理论起源于不同形式的利益斗争,最终形成了目前所呈现的形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版权的发展史就是版权扩张史,而过度地保护版权人的利益,版权的发展也会渐渐偏离原来的发展目标。
© 本文版权归作者 B.H.20180213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