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而不无争议的美国革命

---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的简评
前段时间买了约瑟夫•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分别是《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华盛顿传》和《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这六本书里有人物的传记,有事件的描述,也有大历史的节录。特别有趣的是作者将美国革命或者说美国建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776精神”和《独立宣言》的颁布---核心是独立,是关于反抗政治权力的,第二阶段即“1789精神”和《宪法》相继被十三个州通过---核心是建国,是关于控制政治权力的。
受益匪浅,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按照阅读的顺序一一简评如下。
评《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聚焦于1776年夏天的书。它并不是一幅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景图画,因此让我这样的读者稍显失望。
因为,说到“起源”,我更想读到那些殖民地的人们是如何有了独立的想法,如何形成了所谓的“美国民族”的概念等等内容。此外,像华盛顿这样的人物是如何转变立场的(毕竟他之前是英军的一份子)---中文网络里有极端人士将华盛顿称为“英奸”,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而且立场偏狭。但,如果能对华盛顿这样的典型人物做分析,显然有利于理解那场独立运动。
本书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本书主要围绕着1776年夏天展开,从《独立宣言》的起草、修改、颁布,到大陆军的匆匆成立及与英军的接战,以及这一段时间内,美国独立运动的几个关键人物的思与行,英军领导层里在对“反叛”的坚决镇压和仍然将“反叛人士”视为“兄弟”或“表亲”两种立场上的犹豫不决,作者对这些都做了生动的描述。
历史不容假设,但有时假设一下,也无伤大雅。假如英军在纽约之战中全歼大陆军,美国独立运动就会失败吗?恐怕大陆会议的领袖们绝不这么看,因为“他们都将美国独立的命运视为天定”。
评《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作者用了六个分标题,来讲述所谓的“美国开国之父”们的一些故事,从政治理念的分野,到相互攻讦、诽谤,从相互拉拢到友谊破裂,甚至到用手枪决斗的地步。
故事生动有趣,作者的文笔也不错。不过,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本书面向的读者似乎只是美国读者,或者说是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解的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对当时的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政见的不同没有太多了解,对当时的总统选举过程以及联邦政府的决策过程一无所知,读这本书只会有更多的问题。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身上(至少最后两章几乎都是关于这两人的),虽然作者对他俩的评价远远低于对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评价。但,由于这两人一生的亦敌亦友关系,以及两人的争斗铸就了美国开国时期的很多理念和制度(如果可以这样归结的话),因此,才有本书英文的标题“Founding Brothers”(也行可以译为“开国兄弟连”?)。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作者确实是美国建国史研究的大家,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
作者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许多小故事信手拈来,而且叙述的笔法绝对不会让读者枯燥。虽然每本书的篇幅不长(开玩笑地说,作者靠把那段历史劈成一本本短小精悍的书赚了不少版税啊),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且一些结论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确实让人觉得心有戚戚焉,比如,“他们确信无疑,北美大陆上印第安人和白人和平共处,是与革命原则一脉相承的”,“华盛顿和亚当斯所代表的美国政治家认为‘党派’或者‘派别’是在致力于狭隘的、往往是一己之私的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杰斐逊在购地之前对美国西部的观点大胆得惊人,肯定是帝国主义观点,而且彻底种族主义”。
可以说在作者的文笔的影响下,我扭转了以前的狭隘看法---美国独立战争不过是美洲的殖民地从英国分裂出来而已,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那是一场革命,而且那场革命确实给这个星球以及人类带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东西,比如“疆域如此之大的共和国”,比如“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比如那些伟大人物,比如那些伟大的文件,比如那些伟大的辩论。从这些角度而言,称颂那段历史绝不过分。
但,那场革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作者本书的书名所指明的,革命带来了胜利,但同时带来了悲剧。其中两大悲剧就是:印第安人的被强迫迁移和在白人的移民浪潮中走向灭绝,以及奴隶制根深蒂固的生存并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此外,就是号称“共和国”的美国最后其实走向了帝国主义。正如作者所言,“未能阻止奴隶制、未能保留和保护北美土著人是建国一代遗产上的两个重大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伟大人物以及伟大文件其实又是虚伪无比的。
只是,斗转星移,时空转换,作为今天事后诸葛亮的我们轻松地在此简单褒贬,显然对两百多年前的人和物有失公允。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
平心而论,这一本比前面刚刚读完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要稍逊一筹。
首先,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而在很大范畴上和政治学相关了,因此作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将《邦联条例》等文件列于书后。因此,如果没有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对《联邦党人文集》之类的文件又完全没概念的话,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其次,译者似乎有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解读本书了,而且我认为,是有些偏差的。书中所讲述的是,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及杰伊四人(“国家主义者”)如何主导了“第二次美国革命”,即撰写了《联邦宪法》并“说服”了各邦的批准,由此确立现代“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与各邦分享主权但联邦高于各邦的---政治框架。因此,本书书名的直译是“四重奏”。但并不意味着反对或者说并不完全支持《联邦宪法》的人士就不是“共和”派了,他们的不同点只是在于---不想给予联邦太大的权力,而更希望维持一个“小政府”或者“松散的邦联”。因此,将本书译为“缔造共和”似乎有违作者的本意,也与(作者描绘的)历史事实不符。
最后,既然牵扯到政治学,就像作者所言,“任何合法的政府都必须以民意为基础,但我们不能相信大多数民众都能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悖论”。回到现实中,就算两百多年来,美国人多么相信“Manifest Destiny”,多么相信“这最不坏的制度”,2016年大选以来在美国国内外造成的民意大分裂都是显而易见的。
《华盛顿传》
正想作者在开篇所说的,这个男人就像“月亮上的男人”一样充满谜团。
“实际上,美国的建立过程有两个独特的创造时刻,即赢得独立和创建国家,而华盛顿在这两个创造性时刻中都是中心人物。”
这样的评论应该是相当精准的,而且客观公正。正是因为华盛顿有这样的成就,才会有超然于其他“建国之父”之上的“国父”的地位,不管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在整个美国历史中。也正是因此,美国的首都才会按照他的名字来命名。
本书基本上把华盛顿在那两方面的成就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虽然书的篇幅并不长。但读完了本书,依然感觉华盛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1. 身为英裔,并且曾经追求成为英国军官(而且曾经是殖民地的英军军官),他的独立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 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如何拥有了几乎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力,判断力和坚毅,坚持打独立战争,坚持美国要有一个中央政府,坚持美国的前途吧在欧洲而在广袤的西部,成为几乎是“半神半人”?
3. 并未有过成熟的军队指挥经验,是如何被推举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并最终打赢了独立战争的?
4. 作为殖民地出生和成长且没有受很多教育的一个武人,在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地位后,究竟为何会有绝不贪恋权力绝不恋栈的意志力,而没有最终堕落为英王乔治三世之后的北美乔治一世?
读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华盛顿其人简直接近完美,真的奇异为什么在美国建国的关键时刻会有这样一个人物,而不是拿破仑,或者克伦威尔。
特别是考虑到华盛顿传说中的无法生育,且确实没有留下任何直系后代,让人感觉他就是为了那个时代,为了美国建国而生的。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
感觉这本传记比上本《华盛顿传》弱了许多,一方面的原因是如作者所言,杰斐逊是个本身性格就充满矛盾的争议人物,因此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作者自己似乎也有些迷失了,导致读者不知道该如何解读他的文字。比如副书名《美国的斯芬克斯》被中文出版商解读为“一半是圣人,一半是野兽”之意,但斯芬克斯哪来的一半是圣人呢?我自己倒感觉作者的本意是“杰斐逊是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人”。
此外,由于不想写一本流于形式的普通传记,作者特意撷取了杰斐逊生命中的几个时间段来做详细解读。这样的风格显得超脱,但整个解读就变得支离破碎了,特别是对于杰斐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人物而言。
不管怎样,一些针对杰斐逊的结论还是值得推崇的,比如,他是“美国伟大的凡人”,有别于华盛顿的“半神半人”;比如,不管是否原创,这段文字都是在年轻的政治资历尚浅的杰斐逊的笔下经由《独立宣言》传遍四海: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然,尽管伟大,但作为一个凡人,一个男人,免不了犯“男人都会犯的错”,即婚外情,并且有了非婚生子女。只是,彰显杰斐逊乃至其他美国国父虚伪一面的是:杰斐逊一方面反对奴隶制,另一方面却认为白种人确实比非洲人有人种优势,而不愿努力废除奴隶制。更加奇葩的是,他和自家的女奴隶有了婚外情和非婚生子女之后,竟然未在去世前给予她自由,而且在他的非婚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依然将他们列入奴隶名册。
这是多么强大而扭曲的心理。
读这样的人物的传记,哪怕他在某些方面再伟大,对他也殊难有好感。谁让我们是平凡的凡人呢。
前段时间买了约瑟夫•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分别是《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华盛顿传》和《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这六本书里有人物的传记,有事件的描述,也有大历史的节录。特别有趣的是作者将美国革命或者说美国建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776精神”和《独立宣言》的颁布---核心是独立,是关于反抗政治权力的,第二阶段即“1789精神”和《宪法》相继被十三个州通过---核心是建国,是关于控制政治权力的。
受益匪浅,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按照阅读的顺序一一简评如下。
评《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聚焦于1776年夏天的书。它并不是一幅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景图画,因此让我这样的读者稍显失望。
因为,说到“起源”,我更想读到那些殖民地的人们是如何有了独立的想法,如何形成了所谓的“美国民族”的概念等等内容。此外,像华盛顿这样的人物是如何转变立场的(毕竟他之前是英军的一份子)---中文网络里有极端人士将华盛顿称为“英奸”,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而且立场偏狭。但,如果能对华盛顿这样的典型人物做分析,显然有利于理解那场独立运动。
本书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本书主要围绕着1776年夏天展开,从《独立宣言》的起草、修改、颁布,到大陆军的匆匆成立及与英军的接战,以及这一段时间内,美国独立运动的几个关键人物的思与行,英军领导层里在对“反叛”的坚决镇压和仍然将“反叛人士”视为“兄弟”或“表亲”两种立场上的犹豫不决,作者对这些都做了生动的描述。
历史不容假设,但有时假设一下,也无伤大雅。假如英军在纽约之战中全歼大陆军,美国独立运动就会失败吗?恐怕大陆会议的领袖们绝不这么看,因为“他们都将美国独立的命运视为天定”。
评《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作者用了六个分标题,来讲述所谓的“美国开国之父”们的一些故事,从政治理念的分野,到相互攻讦、诽谤,从相互拉拢到友谊破裂,甚至到用手枪决斗的地步。
故事生动有趣,作者的文笔也不错。不过,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本书面向的读者似乎只是美国读者,或者说是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解的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对当时的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政见的不同没有太多了解,对当时的总统选举过程以及联邦政府的决策过程一无所知,读这本书只会有更多的问题。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身上(至少最后两章几乎都是关于这两人的),虽然作者对他俩的评价远远低于对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评价。但,由于这两人一生的亦敌亦友关系,以及两人的争斗铸就了美国开国时期的很多理念和制度(如果可以这样归结的话),因此,才有本书英文的标题“Founding Brothers”(也行可以译为“开国兄弟连”?)。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作者确实是美国建国史研究的大家,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
作者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许多小故事信手拈来,而且叙述的笔法绝对不会让读者枯燥。虽然每本书的篇幅不长(开玩笑地说,作者靠把那段历史劈成一本本短小精悍的书赚了不少版税啊),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且一些结论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确实让人觉得心有戚戚焉,比如,“他们确信无疑,北美大陆上印第安人和白人和平共处,是与革命原则一脉相承的”,“华盛顿和亚当斯所代表的美国政治家认为‘党派’或者‘派别’是在致力于狭隘的、往往是一己之私的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杰斐逊在购地之前对美国西部的观点大胆得惊人,肯定是帝国主义观点,而且彻底种族主义”。
可以说在作者的文笔的影响下,我扭转了以前的狭隘看法---美国独立战争不过是美洲的殖民地从英国分裂出来而已,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那是一场革命,而且那场革命确实给这个星球以及人类带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东西,比如“疆域如此之大的共和国”,比如“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比如那些伟大人物,比如那些伟大的文件,比如那些伟大的辩论。从这些角度而言,称颂那段历史绝不过分。
但,那场革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作者本书的书名所指明的,革命带来了胜利,但同时带来了悲剧。其中两大悲剧就是:印第安人的被强迫迁移和在白人的移民浪潮中走向灭绝,以及奴隶制根深蒂固的生存并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此外,就是号称“共和国”的美国最后其实走向了帝国主义。正如作者所言,“未能阻止奴隶制、未能保留和保护北美土著人是建国一代遗产上的两个重大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伟大人物以及伟大文件其实又是虚伪无比的。
只是,斗转星移,时空转换,作为今天事后诸葛亮的我们轻松地在此简单褒贬,显然对两百多年前的人和物有失公允。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
平心而论,这一本比前面刚刚读完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要稍逊一筹。
首先,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而在很大范畴上和政治学相关了,因此作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将《邦联条例》等文件列于书后。因此,如果没有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对《联邦党人文集》之类的文件又完全没概念的话,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其次,译者似乎有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解读本书了,而且我认为,是有些偏差的。书中所讲述的是,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及杰伊四人(“国家主义者”)如何主导了“第二次美国革命”,即撰写了《联邦宪法》并“说服”了各邦的批准,由此确立现代“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与各邦分享主权但联邦高于各邦的---政治框架。因此,本书书名的直译是“四重奏”。但并不意味着反对或者说并不完全支持《联邦宪法》的人士就不是“共和”派了,他们的不同点只是在于---不想给予联邦太大的权力,而更希望维持一个“小政府”或者“松散的邦联”。因此,将本书译为“缔造共和”似乎有违作者的本意,也与(作者描绘的)历史事实不符。
最后,既然牵扯到政治学,就像作者所言,“任何合法的政府都必须以民意为基础,但我们不能相信大多数民众都能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悖论”。回到现实中,就算两百多年来,美国人多么相信“Manifest Destiny”,多么相信“这最不坏的制度”,2016年大选以来在美国国内外造成的民意大分裂都是显而易见的。
《华盛顿传》
正想作者在开篇所说的,这个男人就像“月亮上的男人”一样充满谜团。
“实际上,美国的建立过程有两个独特的创造时刻,即赢得独立和创建国家,而华盛顿在这两个创造性时刻中都是中心人物。”
这样的评论应该是相当精准的,而且客观公正。正是因为华盛顿有这样的成就,才会有超然于其他“建国之父”之上的“国父”的地位,不管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在整个美国历史中。也正是因此,美国的首都才会按照他的名字来命名。
本书基本上把华盛顿在那两方面的成就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虽然书的篇幅并不长。但读完了本书,依然感觉华盛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1. 身为英裔,并且曾经追求成为英国军官(而且曾经是殖民地的英军军官),他的独立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 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如何拥有了几乎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力,判断力和坚毅,坚持打独立战争,坚持美国要有一个中央政府,坚持美国的前途吧在欧洲而在广袤的西部,成为几乎是“半神半人”?
3. 并未有过成熟的军队指挥经验,是如何被推举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并最终打赢了独立战争的?
4. 作为殖民地出生和成长且没有受很多教育的一个武人,在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地位后,究竟为何会有绝不贪恋权力绝不恋栈的意志力,而没有最终堕落为英王乔治三世之后的北美乔治一世?
读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华盛顿其人简直接近完美,真的奇异为什么在美国建国的关键时刻会有这样一个人物,而不是拿破仑,或者克伦威尔。
特别是考虑到华盛顿传说中的无法生育,且确实没有留下任何直系后代,让人感觉他就是为了那个时代,为了美国建国而生的。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
感觉这本传记比上本《华盛顿传》弱了许多,一方面的原因是如作者所言,杰斐逊是个本身性格就充满矛盾的争议人物,因此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作者自己似乎也有些迷失了,导致读者不知道该如何解读他的文字。比如副书名《美国的斯芬克斯》被中文出版商解读为“一半是圣人,一半是野兽”之意,但斯芬克斯哪来的一半是圣人呢?我自己倒感觉作者的本意是“杰斐逊是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人”。
此外,由于不想写一本流于形式的普通传记,作者特意撷取了杰斐逊生命中的几个时间段来做详细解读。这样的风格显得超脱,但整个解读就变得支离破碎了,特别是对于杰斐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人物而言。
不管怎样,一些针对杰斐逊的结论还是值得推崇的,比如,他是“美国伟大的凡人”,有别于华盛顿的“半神半人”;比如,不管是否原创,这段文字都是在年轻的政治资历尚浅的杰斐逊的笔下经由《独立宣言》传遍四海: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然,尽管伟大,但作为一个凡人,一个男人,免不了犯“男人都会犯的错”,即婚外情,并且有了非婚生子女。只是,彰显杰斐逊乃至其他美国国父虚伪一面的是:杰斐逊一方面反对奴隶制,另一方面却认为白种人确实比非洲人有人种优势,而不愿努力废除奴隶制。更加奇葩的是,他和自家的女奴隶有了婚外情和非婚生子女之后,竟然未在去世前给予她自由,而且在他的非婚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依然将他们列入奴隶名册。
这是多么强大而扭曲的心理。
读这样的人物的传记,哪怕他在某些方面再伟大,对他也殊难有好感。谁让我们是平凡的凡人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轻策书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