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错,也是在求对

高中时读过一本《最后的文化贵族2》,书中更多的是从很多学者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际遇来展开,对各自的思想内核介绍得很少。饶是如此,也让我感受到了近似于浸淫文学中的愉悦。
孙歌的《求错集》,这是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欢愉。
可能是因为本书的内容是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落稿了。个人比较喜欢近代作家的作品。现代作家受市场和流行的影响很深。出书的门槛也在降低。肯往深层次去挖掘的作家已经不多了。
我不否认,现在也有愿意挖掘自己内心的作家。可是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积累,这种挖掘,就有可能沦为鸡汤一流。另一方面,像孙歌这样从文化方面去挖掘的人也很少。能够读到这本《求错集》,真的是一份惊喜。
书中涉及到作者对中国、日本两个国家文化的思考。她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这也是书名的来由。个人的理解是,作者在了解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日本汉学和日本中国学后,再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的目的是探索中国文化前进道路的思考。由此可见,作者是在认真践行自己作为文化人的那份责任的。
知识分子都应该有这么一份责任感。
有趣的是,日本很多年前,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在近代,鲁迅等学者对日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而这种影响,自然也波及到了作者身上。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闭环。
作者介绍了日本国内的文化紧张,她认为西方现代的文化焦虑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缺陷的反省,而东方的文化紧张却根源于能否在历史中确定自身文化位置的担忧。甚至,东方在世界史上的位置也是由西方确定的。
我们时常听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国际标准,申请时是向西方申请。然而我国的有些文化元素还被其他国家申请注册了。这不就是一个由西方掌握东方文化主动权的例子吗?
最近几年,我们在经济上科技上,已经逐步走出了高度紧张的状态。但我们的文化紧张,还是很严重。快餐文化、网络暴力、反智主义、极端的男权女权主义,总是在说要传承传统文化,但看到的却是良莠不齐,山寨居多,传统文化成了我们消费的对象和华丽的包装纸。前文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还是走在消失的道路上吗?
这本书和快餐书不一样,想轻轻松松地看完、不用思考就get到萌点比较难。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就是这样促进我们思考的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