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凭什么值得所有人读一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乡下人的悲歌》是我2018年第一季度读过最好的书,当然,我还没读完几本。
2016年,J.D.Vance(以下简称万斯)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才31岁,连他自己都觉得以这样的年纪写出这样一本自传式的回忆录“有些荒唐”。何况他的人生尚没有取得什么伟大的成就,除了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如果这也算成就的话)。然而耶鲁法学院每年有两百名毕业生,读者凭什么要对万斯的人生感兴趣?
可它偏偏就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特朗普当选后的第二天,这本书猛冲上美国亚马逊销售总榜第一名。很多媒体说是因为它可以解释“特朗普为什么会赢”。特朗普当选的原因很多,这本书揭示的现实仅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撞上美国大选,或许这本书并不会吸引多少人的眼球。但通过这本书去理解当今美国社会的底层色调,的确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何况,这本书里揭露的不仅仅是美国的现实,也是全世界底层人民的悲哀。
万斯短短三十余年的人生中的大部分都发生在美国的“铁锈地带”。这片区域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间曾是美国的重工业中心,一度相当繁荣发达,蓝领阶层可以凭借普通得体力劳动就过上体面的生活。万斯的外祖父母就是那个时代的受益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什么好的教育,早早进入社会,早婚早育。虽然生活中满是暴力与争吵,但他们过得还算惬意,基本上不太需要为金钱而忧虑。
然而,自从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繁荣的重工业纷纷衰败。废弃的工厂里满是布满铁锈的机器,由此得名“铁锈地带”。大批工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陷入到万劫不复的贫穷里。万斯的母亲和来来去去的“父亲们”就成长在这一大背景下。他们幼年时在父母的庇佑下过得尚可,却在成年的过程中逐步陷入贫穷,与毒品、犯罪、暴力为伍,终身难以解脱。万斯的母亲,尽管是一位取得执照的护士,却用了整整一生去抵御精神创伤、毒品和贫穷。
而万斯,就成长于如今这个美国,这个选出了特朗普的美国。他在为数不多的几位坚强后盾的支持下,靠着无数的幸运和自身不懈的努力,摆脱了那个深陷贫穷、暴力、犯罪、毒品、酗酒、精神创伤的可怕家庭的恶性循环。万斯的文笔不算好,但他成功地描绘出了那个泥沼一般难以摆脱的环境。关于贫穷或者社会流动的学术著作汗牛充栋,万斯无意去为此添砖加瓦。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一出生就被这样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万斯以白描的形式,详细而诚实地记录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尽管大部分内容都是平铺直叙,并无多少文学价值可言。但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万斯不仅仅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为外界揭示了一个美国白人贫困家庭的状况,让大众意识到要想摆脱这种状况是多么地困难,所谓的美国梦并不是靠个人努努力就能实现那么简单的;同时他又时刻保持着一个局外人的清醒,反思了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各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相关政策的不足。能做到这一点,他从小保持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后期接受的高等教育功不可没。也只有他这样一个由下层流动到中层阶级的“移民”,才能具备这样自由出入两个圈子的条件和能力。
万斯还有一点令人赞叹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路途坎坷就怨天尤人或者哀叹自己的出身。相反,他对于一路上从不放弃给予自己爱与关怀的亲人、对家乡和亲友保持高度忠诚的底层老乡们(或许是见多了中上层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狡猾,他甚至高度赞扬下层人民简单粗暴的忠诚)、以及关键节点遇到的贵人们(其中还包括耶鲁法学院教授、《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都心怀感激。他也非常清楚自己作为底层大众的一员,“就算我有什么天分,如果不是得到了许多慈爱的人的拯救,这些天分也会白白浪费了”。他的书里没有“恶人”,有的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他们一直在挣扎着前行”。
对于他已经脱离的那个世界,他没有弃之不顾。在做慈善的时候,他比其他中产阶级成员更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他也没有愤怒地控诉,而是用冷静的语调去尽力复原整个场景,让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绝望和焦虑是如何在无止境的黑暗里产生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万斯成功地展示给了我们一张错综交织的网,而不是一根有关贫穷的线。他想要告诉大家,底层人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肯定是金钱之外的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仅仅靠稳定的工作或者充足的收入,底层人民的问题就能被解决吗?万斯的回答是否定的。那如何解决呢?很遗憾,万斯带入了他的思考,却并不能给出答案。
万斯也并没有替底层人民摇旗呐喊,认为一切都是社会的错。他清楚地看到底层人民自身的问题:不思进取,凡事诉诸暴力,沉溺于酒精、毒品和性,说的比做的多……诚然,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但他们身上“缺少一种主观能动作用”,他们“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掌控很少,总是想要责怪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所以他们责怪政府,责怪移民,责怪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抢了他们的工作。这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缺失在书里随处可见,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欲望和金钱,如同一片片随波逐流的落叶,除了责怪流水将他们带走还能怎样呢?
万斯在引言里说,“我想让人们知道那种对自己濒临放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会有人放弃自己。我想让人们了解穷人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精神和物质上的贫穷会对穷人家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我想让人们理解我和我家庭的美国梦。我想让人们体会向上层流动的真实感受。此外,我还想让人们认识到我不久前才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实现了美国梦的幸运儿来说,那些我们经历过的恶魔一直就在身后不远处穷追不舍。”
这不是美国或者某几个后工业区域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悲凉底色。“铁锈地带”不仅存在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经历了重工业时期的繁荣后走向衰落的不止万斯一家成长起来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还有中国东北、日本北九州、德国鲁尔、伦敦工业区、法国洛林、俄罗斯乌拉尔山……这种繁荣过后再衰落所带来的绝望和焦虑也是全世界共有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所有人都读一读的原因。
万斯平凡又不平凡,平凡是因为有他这样身世的人太多了;而不平凡则正是因为像他这样出生在泥沼里的人,爬出来的太少了,而且是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