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乱炖
这本书的标题叫做“异类的天赋”、副标题“天才、疯子和内向人格的成功密码”,但英文原名其实是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直译为“精神病患的智慧”。所以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有种遇见“照骗”的感觉。我以为它类似《内向者优势》、会着重介绍内向者性格可以带来的优势,结果实际到手一看,主旨根本就是“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助于世俗意义上的竞争和成功”。
发现被骗之后,一方面有点生气,觉得出版方、责编和营销编辑套路太深了;另一方面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就继续读下去了。
读这本书整体最大感受是陈旧,从信息到例证,感觉都不像是近几年新出版的书。于是搜了一下英文原版,出版于2012年10月,怪不得今年出版的中文版还在用烂大街的“一辆火车开过去、是扳道岔撞死一个无辜的人,还是不扳道岔撞死五个脑子坏了在铁路上跳舞的人”之梗。虽说梗不在新、有用就行,但我仍然感觉读这本书的几个小时被浪费了。因为作者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新的观点,最多只是把我从关于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类学和其他精神病学相关信息渠道得到的观点又重复了一遍而已。
实际上,作者提到的猿猴和人的行为之比较,在Frans de Waal 所著《黑猩猩的政治》以及Dario Maestripieri所著《猿猴的把戏》里有更清晰且全面的解释;詹姆斯•法隆的《天生变态狂》则能更多地从第一人称视角和神经科学上解释为什么心理变态者的大脑边缘皮质都存在相同的变异、为什么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未必会成为变态杀人狂;奥利弗·萨克斯的《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和《错把妻子当帽子》中描述的神经失序患者的遭遇、经历以及种种幻觉要比这本书里的案例具体、有趣的多了;Bo rwin Bandelow的《隐疾》、虽然可信度要打个问号,但在用玛丽莲梦露、戴安娜王妃的例子来解释为什么人格障碍确实更容易带来成功但同时也毁灭幸福方面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 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对善vs.恶的探讨更加深入和有意义。而那些连环杀手的心理,虽然罗伯特·K·雷斯勒的文笔确实是差了点,但人家毕竟是第一手经验,我何必看你Kevin Dutton在这儿请教授吃饭、在一顿饭的时间里用二手经验叨叨呢?何况你叨叨了半天并没讲出什么新的东西来,反而叨叨得很乱。
这本书的本意可能是就“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助于世俗意义上的竞争和成功”做个科普,作者成功的地方是在术语和实验的解释上确实做到了简单易懂、并且在英语语境里插科打诨,写得风趣幽默,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Kevin Dutton的语言风格并不占优势。跟很多伦敦作家一样,这个家伙的写作风格很当地化、毒舌爱开玩笑,喜欢拿伦敦和英国的事儿来举例子。然而这些原文里的优点在中文翻译里很难忠实转换并且保留效果。举个例子,前言里父亲对作者说“有人说恐惧是人类为了躲避肉食动物而发展形成的生存机制,但是你会看见大象堡路口徘徊这很多老虎吗”。未曾造访过伦敦Elephant & Castle的中国读者大概会想说这个“大象堡”是个什么鬼。其实就是个交通量大、多民族人种聚居、治安不算太好的路口(如下图)。
这本书另一个的问题是论据多且杂,作者也许心中有轮廓,但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具体的逻辑线条,而是跟着作者从东跳到西、古代跳到现代,各种理论和研究一锅炖。每一章似乎都在讲有别于上一章的具体内容,然而每一章似乎又和上一章没什么本质区别,无非是把“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助于世俗意义上的竞争和成功”用不同的方法和例子再证明一遍。但豆腐再好吃、你也不能用五百种不同方法都给我烧一遍不是?烧得再别出新意也还是豆腐,连吃200次(页)仍然会让人想吐。
第三个问题是作者似乎没有想清楚自己科普的重心到底是什么。应该承认作者讲到的现代研究和结论在科学上是具有可信度的,并且实验过程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当你的读者是普通人时,讲故事的方法是否应该有别于给本科、甚至是研究生上课?在课堂上,实验-结论-推演-新的实验-结论-推演式的思路是值得遵从的,毕竟学术有自己的语言。但当你是在为大众写一本书时,是否应该考虑找到一个更为清晰的主线叙述方法?作者引用和提及了很多知名科普作家/畅销书作家,在叙述技巧上,这些作家比Kevin Dutton做得都要好得多。Robert Kurzban的《人人都是伪君子》就是一个值得作者学习的对象。同样是讲实验、Kurzban可以把概念、实验过程、逻辑、结果都讲清楚,同时条理清晰、易于理解。Kevin Dutton和他的编辑需要在这一点上做更多反思。
总而言之,作为科普而言这本书其实是越过了及格线的、准备过程无论是文献综述还是走访采访涵盖的范围都比较广,可惜Kevin Dutton并没有把故事讲好、没有把线索梳理到位,因此全书有种急于成书的焦躁、而没有瓜熟蒂落的清晰思路——这本书非常像Financial Times的专栏作家把一年的专题文章打了个包成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认真真写一本书。这本书更好的读法大概是搜索法、用来做reference——但以这本书科普的身份、谈论“心流”、“正念”、去日本“eat pray love”、找来一个西藏僧人做实验、quote佛教大师的认真劲儿,大概没有做reference的资格、除了商学院。
如果在豆瓣读书搜索这本书的英文版,会得到5个条目。评分最多的条目得分6.9分,评分第二多的条目有且仅有两条明显被营销编辑运作过的注水满分书评,评分第三多的条目得到了一个1星、一个2星、一个5星。
在这些评价中,我个人感觉比较有同感的是这几条:
2015-01-04:“新内容不算多的一本书。也没有很全面地介绍psychopaths”。
2014-01-12:“如果我给这书4星,就太对不起那些我给了4星的好书了。一个原因是主要观点恰好在我看这本书之前不久就意识到了,另一个原因是你要不要用那么多高级词汇啊,很影响理解啊”。
如果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我希望这篇书评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决定是否要花若干小时用来读这本书、这本书是否适合你,尤其是在豆瓣读书的书评被大范围、大量注水的现实情况下。毕竟对我来说这才是豆瓣书评应该起到的作用。
另:这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附录里的心理测试,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