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中医混上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具有迷惑性。初以为是讲述一些枯燥的经济史相关的知识,起因还是因为流浪的蛤蟆在知乎上说及曾与天使奥斯卡聊天时,提及关于学习旧社会的一些掌故,奥斯卡推荐了这本书,原因有二:清末民国的这批文学具备深厚的国学功底,遣词造句白话易懂,这居间的平衡,值得如今的作者学习;这一时代的民间切口俚语,读起来相当亲切有意思。不料一看之后,却不可自拔。
作者陈存仁,之前毫无了解,却是民国时间上海一位相当有名的中医,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赤手空拳在上海苦苦经营,博得声名。因为家国之变,建国前夕赴港,在港三十余年,也有相当建树。这本书,相当于作者从幼小到离开海上的一部自传,也即前半个时代的总结。大抵由衰败的家族中,更容易出现人中龙凤。因为此前的家族积累、传承,塑造了眼界、人脉和韧性。陈存仁,想必也是这其中的代表。
说这本书的观感,倒让我想起了《齐如山回忆录》、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这本书的特点,我想有三:
1、人奇。这是最直观的一个印象,因为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作者的接触面,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经我的粗略印象,文化圈就有还珠楼主、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张元济等;社会人儿如上海滩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政界人物,如林森、蒋介石、张静江、阎锡山、李石曾、张继、李承晚;还有商界如虞洽卿、黄楚九等,或多或少都有着接触或交集。除了军界,提及较少外。其它的民国人物,可谓是商场之橱窗,琳琅满目。对于民国历史钩沉和那些闪耀的人物,存在绮丽幻想的人来说,存在相当的吸引力。
2、事曲。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讲得好,或者说作者的经历过于神奇,已不需要刻意“讲故事”。虽是一本回忆录,因为早期作者在香港报纸上专栏连载,每周一期,所以相对独立完整,结合起来,又有着故事的勾连之美。加之描述上相当之“今古传奇体”和武侠风,比如作者与民国大佬吴稚晖的初次见面,分明是被囚禁在西湖底的任我行的翻版;而吴的狷介洒脱、恣意不羁浮然纸面。
3、词美。因是中医出生,作者国学功底深厚;又恰逢民国新文化运动之后,见识广博,内容知识性强,而文辞毫无佶屈聱牙或腐朽古旧之感。特别是对于美食的描述、对于寻常街巷的世俗生活的描写,蕴涵的传统之美、世情之美,令人怦然心动。
即为银元时代,银元当然一以贯穿全文。这也是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关照:对于金钱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人,对于金钱大抵是不屑的,或者说不善营生的。陈医生因为家道中落,丁师的教导,故对于金钱的态度自然现实得多,也务实得多。
因着个人的因素存在,在文中,作者当然存在修饰的可能。比如对第一段感情的描写,就不甚了了,了解一个人是复杂的,或许再看看作者另著《抗战时代生活史》、《我的医务生涯》,会有新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