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验,与其说是为了生活,不如说就是生活。

这本小书很有分量,要读懂不容易。翻译中略有瑕疵,但总体可读。看到短评中有人出言不逊;豆瓣和微信公众号关于本书的介绍,似乎都没有真正理解老爷子的旨趣;因此试着来说一说。
首先介绍下詹姆斯 马奇。
马奇和西蒙排在德鲁克之后,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与德鲁克热衷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不同,马奇一直执守在象牙塔里,且有很多“特立独行”之举:在课堂上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是一个实用的人”;在其整个生涯中只为一位挚友出过一次主意。
排名榜眼,就我个人的浅见,源于老爷子跨领域的博学、世事洞明的的睿智。当然,马奇在30岁左右即成名,包括与西蒙合作对“有限理性“的分析,在”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形成了新的学派。尤其发展到今天,对人的认知的有限性的研究,基石之一是马奇和西蒙的成果(当然西蒙更多一些)。
平时读德鲁克较多,对两位老先生均是高山仰止。如果硬要比较,两位有入世和出世之不同。德鲁克老先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人的境遇),洞察力、实践感略胜一筹,也因此影响了更多的企业家;马奇老爷子更像是世外高人,有道骨仙风。
再说说这本书的缘起和独特性。
老爷子这本书是2008年在康奈尔大学三场演讲的内容集合。喜欢读书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比较火的是对人类理性的缺陷的揭示。无论是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还是塞勒的《错误的行为》,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成果。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老爷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并没有进一步对认知进行分析,而是提出了一个清晰的观点:经验并不是完美的老师;从经验中学习的障碍,除了认知存在的缺陷之外,更重要的是经验自身的一些特点(缺陷)所导致。
理解了这个出发点,是阅读的基础。
阅读经典最大的诀窍:直接读原著。
网络上有人对本书的核心内容做了提炼。在我看来,真正有兴趣的朋友,拿起书读是最好的。这本书的篇幅很小,而且马奇跟西蒙一样,按照一位诺奖获得者的评价,”每一页的内容都会挑战你的思维“,当然这个挑战不是颠覆,而是激扬你的思维,会让爱智慧的读者非常兴奋。
俗话说,幽默是智慧的外溢。这句话用在老爷子身上尤其合适。全书随处可见一些智慧的调侃。比如:
“管理者、记者和学者创作并分享经验故事和模型,用于描述、解释并改进组织生活,并且用于营造聪明睿智的名声”。
”与其说经验是适应工具、进步动力,不如说经验激发了一项根本的人类活动——创造并装饰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
等等。
老爷子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旨趣是什么?
网络上大部分的书评聚焦在”如何从经验中学习”,其实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至少本书的重点是“从经验中学习有哪些问题”。所以以过于实用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是不会有太大收获的。不要忘了,老爷子”不是一个实用的人”。
这本书的旨趣和最大的启示在哪里?除了从很多独特的角度揭示经验本身的不足、说明从经验中学习存在的缺陷以外,老爷子在这本书中更想表达的我认为是一种态度:对待学习、对待追求智慧的态度。这一点上,老爷子的观点非常飘逸,真诚,又非常严肃。
在开篇的时候,老爷子的旨趣就跃然纸上:
“智慧追求具有升华作用,让世俗的生活充满诗意,让平凡的日子充满乐趣。”
对智慧的追求,使得人们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各种理论和模型。但由于经验本身的缺陷,使得这些理论和模型,往往并不比小说中的故事更有可信度。人们没有办法认识真相,因为真相是无法接近的。
那这些努力还有什么价值?
老爷子用三个词来概括:真理、正义与美。
”经验故事和模型,不仅因为声称准确表征超语言真理而具有真理价值,而且因为创建社会秩序而具有正义价值,因为提供审美乐趣而具有美学价值。“
这三个方面,都是值得追求的。我们要打破的,是自己的认知,对客观和主观的认知。要打破的,是传统上大部分人有的对”最终真理”的狭隘追求。(行文至此,发现自己依然不能用满意的语言,呈现老爷子在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的优雅和智慧。)
因此在行文中,老爷子多次提到,与经验相比,想象力,也非常重要。
“通过想象理解世界是人类美好而独特的一面,通过有目的的问题解决适应环境、取得进步,也是人类美好而独特的一面。智慧涉及优雅地阐释经验,正如故事讲述和模型建造的美丽所反映的那样。智慧还涉及有效地适应环境,正如利用经验提高生产率所反映的那样。经验的启示,既是人类想象之壮丽的标志,又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借用我孙女们的智慧,我们可以认为,智慧的这两个要素都是最重要的。”
理解经验,与其说是为了生活,不如说就是生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