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把读者当成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的作者,真的高估了我们普通人的智商和理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在读小波斯纳和Glen Weyl的新作,《激进的市场》,其中有些十分有意思的想法,列举几个:
【断舍离促进税COST】
作者建议,相对于现在各种种类繁多的税收,政府只征收一种税——Cost。所谓Cost,也就是每个人将自己的财产估价,并每年支付这个估价的7%为持有该财产的税费,同时规定当买方开出的价格与持有人财产估价相等的时候,持有人必须将财产出售给买方。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机制将避免财产权成为对财产的绝对垄断,财产持有人必须真实地评估自己所有的每一样东西的价值,估价太高,则需要支付更高的税费,估价太低,则会造成自己的财产可以很轻易地被买方买走。而所收的税费将被再分配给所有居民。
在这样的体制下,断舍离不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而会变成所有人的直觉——拒绝持有自己并不需要的财产。因此这一章我管它叫断舍离促进税……
【投票权平方购买】
Quadratic Voting是我还在法学院的时候就经常听小波斯纳在Seminar上讨论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对于每个选民来说,不同的议题重点不同,比如华人特别讨厌AA,红脖子特别讨厌移民抢工作,白人左派特别看重全民医保,可是现有的体制下简单的一人一票并不能反映出选民的对不同议题的不同程度的关注。作者在这本书里建议的是投票权平方购买,比如给每个选民100点投票积分,选民可以自由选择分配这100点投票积分。在同一个议题下的投票成本和投票数成平方关系,投一票将花去1点投票积分,投两票将花去4点投票积分,以此类推。因此,选民在投票的时候,可以选择吧所有的积分花在为自己最关注的议题投十票(10 x 10 = 100);也可以选择为自己最关注的两个议题分别投7票,两个不是非常关注但是有看法的议题各投一票(7 x 7 + 7 x 7 + 1 x 1 + 1 x 1 = 100)。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投票越多,投票成本越高,选民将被迫面对自己对不同议题的真实关注程度(比如一个华裔家长非常反感AA,但是是否值得把所有的投票积分全部花在10票反对AA的议案上?还是投9票给反对AA的议案,留下19点投票积分分配给其他对华裔可能有影响的议题,比如亚裔细分?)
ps:记得一次seminar,小波斯纳说,这种系统的局限在于只适用于选项二元化(同意/反对)的议题,不适合更加系统的政策制定。我弱弱地举手,说,我觉得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系统假设了平均选民具有100以内加减乘除的算数能力。大家哄堂大笑,小波斯纳看我的眼神满满的都是嫌弃,“这特么哪来的熊孩子,瞎说什么大实话?!”
【允许移民作为二等公民存在】
作者认为,欧美这两年的大规模排斥移民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红利的极端分配不均,精英们大力鼓吹全球化,而底层民众则非常排斥,造成了对于移民观点的两极分化。作者建议,政策应当允许发达国家的居民引进移民,比如一个美国公民可以以“担保人”的身份引进一个移民,作为报酬,这个移民在美国工作后,收入提高的部分将分配一半给担保人。对于参与这项交易的美国公民和移民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安排,美国公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移民红利,而移民也将获得比自己在原生国家高的收入。同时,作者认为,应当全盘取消H1-b项目,要求大公司大企业直接向美国公民“购买”高技术移民担保人名额。作者的观点是,既然你允许华尔街大型血汗工厂高价引进移民,为什么不允许俄亥俄农村家庭小作坊以比美国市场价低,比原生国家市场价高的价格引进移民呢?
这个大概是全书最不受欢迎的章节吧,我看到的书评很多都把这个系统当作是当代的奴役合同,并且针对作者的人性展开了攻击。记得在莱初学经济,第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应然性问题和实然性问题的区别。当看到“移民作为二等公民存在”,所有人的直觉都是这个是一个应然性问题,而答案应该是个斩钉截铁的绝不,但是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作为一个实然性的问题,移民作为二等公民生存在美国仍然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移民什么时候才能够终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机会完全均等的时候,双向的移民才有可能会停止,毕竟人往高处走,永远是人类迁徙的主旋律。而作者设计的这个系统,将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机会带来的差距赤裸裸地展现在两个国家的居民面前。
【全世界的胖友圈/知乎用户团结起来】
小波斯纳曾经问过我们,每天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花多少时间。一哥们答:没考试没due的时候基本不怎么花时间在上面,一要考试战due了,好像所有时间都花在Twitter和Facebook上,但是大家的平均值基本上都在每天半小时左右。小波斯纳算了笔账,每天半小时,每年就180小时,相当于一个月的全职工作,而我们在Twitter/Facebook上生产的各种浏览记录,打诨插科正是这种互联网公司赚钱的关键,数据。
小波斯纳抑扬顿挫地感慨了一句:你们作为芝大法学院的学生,愿意每年白干一个月,看Twitter和Facebook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你们自己连人家一股股票都买不起?!
在书中,小波斯纳给出了解决方式——工会。互联网用户可以选择参加工会,所有的信息都将通过工会发送给Twitter/Facebook,如果这些互联网公司拒绝为用户创造的内容支付合理的报酬,那么工会将不会把用户创造的内容发送给这些互联网网站。比如我如果有一只网红狗,录了一段很好笑的视频,如果Instagram拒绝向我支付报酬,那么我的工会就会扣着我的视频不上传,相当于我的网红狗狗罢工了…… 作者也认为,这样可以帮助网络公司筛选内容,而不至于成为一个信息黑洞。
------------
总的来说,我给这本书的定位是【很激进很有野心的想法】,但是仅仅存在于学术男的思想实验中。我毫不怀疑小波斯纳和Glen Weyl在写这本书时候,是抱着非常诚恳的态度,想对美国现有体制进行改造。目前看到的书评大多来自经济学或者法律学术界,因此对于这种激进的思想实验充满了热情,认为这本书可能会奠定改革的基础。但是我觉得作者提出的建议太过于激进,并且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学基础作为支持,大概会有不少读者把他们当作是(i)想支持大政府掠夺我们个人财产的共产主义斗士;(ii)思想败坏泯灭人性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右派人士;(iii)不接地气以为所有人都知道quadratic是什么意思的精英知识分子;(iv)玩世不恭的讽刺作家。。。
不知怎么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记起法学院一年级的课堂上被小波斯纳点名提问,我主动坦白早上要交作业所以没读案例时小波斯纳理解地点点头:“我知道你没读案例,但是根据我们目前讲到的内容,你觉得这个案例应该是讲什么的?”
大概,这种作者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估了普通人的智商和理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