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体境遇的二战西线对决 ——简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

引子
1944年的秋天,整个“二战”西线战场上的局面呈现出一种晦暗不明的走向。自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以来,英美盟军掀起的欧陆反攻浪潮已经取得了足够辉煌的战果,8月25日的巴黎解放更是成为盟军军事胜利的高潮。然而,进入9月以后,盟军士兵在一系列艰苦的攻防战中逐渐意识到:纳粹德国的军事机器远未被击败。 作为战争的另一方,日趋绝望的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从9月份的僵持战局中看到了希望:夏日里驰骋于诺曼底平原、如摧枯拉朽般追逐德军的英美盟军已经显露出疲态,而德国的军事实力依旧可观,足以狠狠打击这些“欧洲堡垒”的进犯者。此外,军备产量的恢复甚至提升、新部队的源源组建、铁路货运的稳定运行等“积极事实”更加坚定了希特勒对德国战争潜力的信心。在他的构想中,一次组织合理、实施顺利的强大攻势足以重创英美盟军,甚至瓦解西方国家的政治联盟,从而一举结束战争(至少是西线的)。毕竟,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就是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与法、奥、俄三大强敌战成平手,坚持到了反普同盟崩溃的那一刻。希特勒相信自己的运气不输于腓特烈大帝。 经过反复考量后,希特勒选中了阿登森林作为德军进攻的突破口。此地是英军与美军的结合部,兵力分散,倘若德军重兵冲出此地、强渡马斯河并直捣安特卫普,就能摧毁盟军的补给站并大量消灭盟军的有生力量,使德国再度掌握西线战场之主动权。就这样,1944年12月16日清晨,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在狂热的掷弹兵的伴随下再度轰鸣着冲出阿登森林,二战西线战场的史诗对决在冰天雪地中就此上演。


由英国知名军事历史作家安东尼·比弗执笔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于2015年正式出版,是西方学界研究这场阿登反击战的最新力作。近日,该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国内,实乃国内军事迷、历史迷之幸事。关于阿登战役的来龙去脉与具体进程的著作已然汗牛充栋,比弗的著作新意何在?就笔者看来,比弗的这部著作将阿登战役化为诸多的个人境遇展现出来,用当事人的经历、体会拼贴出了这场西线大决战的全貌。《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虽是书写战争,通篇却聚焦于参与战争的“人”,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全书字里行间所带有的“人的温度”恰与阿登冰雪中的钢铁碰撞形成巧妙对比,读来趣味盎然。 对于军迷而言,阅读战史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此中乐趣自不必言,唯有那复杂的人名、地名与番号令人无比抓狂。比弗的这部著作延续其一贯的风格,避开了僵化的“专业”叙述,本着“人的战争”这一写作宗旨,展现了阿登战役的两个面向:大人物的运筹帷幄与小人物的生存挣扎,而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不同的个人处境。在这场战役中,希特勒幻想着扭转德国战败的命运;双方将领力图履行职责与争取胜利;普通士兵则渴望杀死敌人与保全自身;对于民众而言,唯一的奢求便是在战火中求得生存。比弗将来源多样的一手档案材料进行剪裁拼贴,将一段段个人经历附着于规模宏大的阿登战役之上,将战争中的希望与绝望、温情与冷血、理智与癫狂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令其感同身受。 在《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中,比弗从1944年8月底巴黎解放写起,依照时间顺序用了足足5章的篇幅叙述了阿登战役爆发前的西线主要战事,包括“市场花园”行动、亚琛战役与许特根森林战役。在这些血腥的拉锯战中,缺乏经验的盟军士兵开始领教到战技娴熟的德军的战斗力。“私心作祟的排长们由于由于不愿意承担失去经验丰富的士兵的风险,会让新兵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很多人都没熬过(下部队后)最初的48小时就丧命了。”(第64页)在一名美军士兵的记录中,看似向胜利进军的战斗实则充满了血腥:“德国炮兵以及预先瞄准了林间的道路,并将炮弹设置好,在树梢高度爆炸,这样弹片就会直接向我们飞过来,令我军死伤惨重……我觉得满目血肉这样的场景已经超过了我的心里承受能力。”(第86页)上述阿登战役的“战前之战”预示了盟军将会经历德军更为凶狠的进攻,通往最终胜利的道路还将令盟军付出更多的鲜血。

安东尼· 比弗从第6章开始正式叙述阿登反击战的经过,战役进程的每一天都独立成章,依照由南至北的方位顺序介绍当天战场的大体情况。其中既有宏观叙述,也有细节呈现,在介绍战局的同时兼顾历史感的传达,令人如临其境。根据德军的计划,总兵力高达30万并装备上千辆坦克与突击炮的三个集团军将在阿登地区的密林与暴雪的掩护下,发动全线进攻撕裂美军防线,而“盟军最高统帅部还不知道一股何等强大的力量即将狠揍在他们最薄弱的部位上”。(第122页)在进攻的前夜,只有少数理智的军官们在为德军物资有限、地势复杂难行而担忧,普通的德国士兵则为重兵集结的壮观景象所鼓舞,求战心切:“对于‘在哪里’和‘会怎样’我们都一无所知,没人来告诉我们!但只要知道我们在进攻,并将敌人赶出家园,这样就足够了。”(第139页)进攻伊始,得益于盟军的情报失误与战略错判,德军的攻势达成了足够的突然性,兵锋之所向在战线多处令美军陷入了恐慌之中,表现之一就是“大家开始越来越夸大敌人进攻的规模与成果”。(第154页)然而,虽然德军的进攻出其不意且凶猛异常,但松散的美军防线并未如期快速崩溃。训练不足却意志顽强的美军士兵们压制着心头的恐惧,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对抗兵力占优的德军装甲部队,屡次重创敌人,其战绩从德军指挥官的记述中可见一斑:“我军被25米外的碉堡挡住了去路,我手下最优秀的连长也阵亡了,部队被钉在那里长达两个半小时,其间有5个传令兵被打死。”(第158页)除了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比弗对后方统帅的战局研判与心态变化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布莱德雷对德国大规模攻势的难以置信,艾森豪威尔应对战场危局的果断部署、巴顿对于自身攻势延迟的烦躁暴怒,乃至蒙哥马利推脱责任、争名夺权的傲慢自负都跃然纸上。在书中,每个扬名后世的人物都不是单向度的“高大全”,而是处于特定的境遇之中,会恐惧、有担忧、存私欲 ,是活生生的个体。

对于阿登战役期间的一系列重大进程,如战役初期“派普战斗群”在北路的突破与挣扎、两军在圣维特周边的鏖战、作为战役高潮乃至转折点的巴斯涅攻防战以及战役后期的盟军反攻推平德军突出部,乃至“狮鹫”行动、“底板”作战与“北风”攻势等流传于军迷间却鲜为普通读者所了解的历史细节,比弗的著作均有详尽交代。本文暂且不予“剧透”,仅就本书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概而述之。多数以阿登反击战为主题或背景的著作大都只关注军事层面的战况、战术与战备等内容,而《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一书所涵盖的诸多主题中有三个可谓独树一帜:阿登战役期间为战火所殃及的比利时平民的生活、阿登战役之前被俘的德军将领对待反击战的态度及评价、美军的在战役期间的暴行。下文予以逐一展开。

(一)阿登战役期间,在美军与德军双方的激烈交火中,比利时平民的处境极端艰难。对于交战双方而言,比利时平民都不是受欢迎的角色。他们“在美军眼里都是可疑分子,因为他们说德语,家中还有侄子们身穿德国国防军制服的照片;德国人也不信任他们,因为他们9月份时没有按照命令全部撤到西墙防线的另一边去”。(第182页)不少比利时城镇先前曾被美国人所解放,但阿登战役开始后,“当地居民吃惊地看到他们的美国解放者正在乘车逃离”,“他们害怕德军会对抵抗组织的抗击和9月的反德行为进行报复”(第184、186页),纷纷打包行李逃离家园。除了少数的幸运儿,更多的居民在战役开始后饱受战火摧残之苦。他们有的死于两军的激烈交火、有的死于猛烈的美军空袭、有的死于德军战场暴行,即便侥幸留得活路也被迫忍受双方军队(以德军为主)的劫掠、家园财产的损毁乃至亲人的罹难苦痛所带来的煎熬。“在比利时,估计有2500名平民在阿登战役死亡……三分之一的死者被普遍认为死于盟军空袭……如果加上死于V型飞弹轰炸的人数,平民伤亡的数字会攀升至8000多人死亡或失踪,23584人受伤。”(第444至445页)比利时平民在阿登战役中的悲惨遭遇体现着个体命运在乱世中的颠沛流离与承受苦难,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声泪俱下的控诉。
(二) 比弗在书中引用了绝密的盟军监听材料还原了德军被俘将领眼中的阿登反击,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眼前一亮。在阿登战役开战之前的一系列西线战役中,不少德军将领被俘后步入了盟军的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他们之间的交谈有许多都被盟军的监听人员秘密记录下来,汇集成宝贵的档案资料。阿登反击的消息传入被俘的德军将领中引发了大相径庭的反应。有的将领为德军装甲部队久违的大举进攻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次攻势是极好的!……德国人民无法被打倒”,而且坚信德军“将追着盟军向西穿越法国,并将他们丢进比斯开湾”。(第275页)而另一些对阿登战局有着理性分析的将领则对战役结局不抱希望。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这些德军战俘的态度往往随战况好坏而转变,“当德军全线大捷时,战俘往往傲慢自大,认为他们被俘只是运气不好而已……”,而当德军溃退时,他们“通常对自己战线上的战况和上级感到心灰意冷且反感厌恶。”(第425页)当这些前德军将领得知阿登反击最终失败时,他们开始强调盟军的装备优势对德军构成极大的不公,坚称作战能力低下的盟军完全是仰仗着物质优势打败了德军精英部队。比弗的著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阿登战役的有趣视角。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 《窃听:“二战”美军审讯营秘密监听档案解密》一书。该书整理研究了美国情报机构对亨特堡秘密营中的数千名德国战俘施行监听后所留下的档案记录。与比弗的著作一样,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德军战俘眼中的二战战场。

(三)《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一书的相对客观性部分体现于对美军战场暴行的记录与评价中。阿登战役作为二战西线战场的决战,其残酷程度前所未有,“枪杀战俘的行为比军事历史学家过去愿意承认的更加普遍。”(448页)德军对美军战俘与比利时平民的屠戮早已臭名远扬,但“让人震惊的是自布莱德雷以下,许多将领都公开支持射杀俘虏的报复行为”(448页),而美军杀害比利时或卢森堡平民的事件也有数起。在战争这种人类最为极端的对抗形式中,“施暴与复仇”取代“宽恕与忍让”成为对抗方行事的主要原则,“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成为支配战地的“金规则”,随之而来的即为人性的扭曲与变异。美军与德军出于相互间的仇恨而大肆屠戮对方战俘,德军更是将大规模的杀戮加诸平民,而“就总体而言,美军对身陷战火中的平民深表同情”(448页),但比弗还是明确指出了大量平民命丧美军空袭的事实。一言以蔽之,战争在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制造受害者,将死亡与痛苦加诸各方之上,其血腥可见、其残酷可见。
本书独具创见之处还有很多,细细品读便能有所心得,本文暂先就此打住。最后还要提一下本书的译者。中信出版社邀请董旻杰先生担纲本书翻译,可谓“知人善任”:董旻杰于十多年前出版了《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一书(上下二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以其极尽细致的细节考证开创了国内战史写作的高峰,在军迷圈中一时传为美谈。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将比弗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与之对照阅读,董先生的著作偏向战史资料的考证梳理,比弗的著作偏重一手档案材料的汇集编排,两者可谓相得益彰。与此同时,比弗的这部著作让笔者联想起另一部以“一战”为主题的书——《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1月第一版),两者都是将宏大的战役化作个体的境遇展现出来。在笔者看来,这种着眼于个人处境的微观历史书写对于表达战争主题尤其深刻:战争诚然会激发人们在智力运用上的创造力,但人们将智力用于自相残杀这一可悲事实在本质上则是一种自我毁灭。这种毁灭彻底吞噬掉个体乃至人类整体的有尊严的生活,在摧毁人类物质家园的同时更通过扭曲人性使得人类的精神家园彻底崩溃。因此,战争是对人类自我存在的一种残酷否定,带来肉体之泯灭与精神之消亡,这种毁灭性在个体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倘若一部军事历史著作能够揭示战争行为的极端荒谬并传达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怀,那毫无疑问它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