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黑,不怕黑,还是不怕黑
从小怕黑,所以为了克服自己的恐怖感,我闭了一只眼睛,读了《最黑的黑暗》,还是在白花花的阳光下。其实,从我们对黑夜与白昼有了初步认识后,我们就偏爱于白昼,因为黑夜里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少了,而且绝大多数人的黑夜是与睡眠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让生命缩短了二分之一,最少的也是缩减了三分之一,这种人生是你想要的吗,不正是因为黑暗才带给你无助和懊恼吗?我不是书中的小男孩,但是我想书中的小男孩遇到的困难,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也绝不会错过,只是以那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长的路径上! 最黑的黑暗,我一直觉得这个形容词黑存在着理解的困难,对于黑暗,是与光明相对的,如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如果位于农村,仍然是可以在夏夜里看到星空的,星星一眨又一眨,但是这一眨一眨间你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形容我认为更接地气,更像生活。 以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为蓝本,写就的这本《最黑的黑暗》,绝不是一部描绘黑暗是如何黑的书,而且描绘了黑暗给我们正常人,当然也包括宇航员,对于信念与希望的态度,因为有信念,所以你会坚持,因为有希望,所以你会收获,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联系,但是我想二者之间还是意味着内心无法察觉的潜意识。 明明可以这样活,却为了逃避别人的目光,为了制止他人的讽刺,我们将自己隐藏在黑暗中,甚至盼望着你永远是孤独寂寞、不被觉察的,真相如果出现在这个并不安静的时代,我们情何以堪?时间只会在一分一秒中过去,但是我们是否真的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是在光明中,还是在黑暗中,应当是个绝妙的论题! 登月,似乎是人类长达千年的梦想,就想人看到鸟飞起来了,看到鱼游在水中,这时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万物之灵,你就无形中为梦想插上了翅膀,为未来浮入了深潭,一位小男孩,在中国传统里,他迟早要长大,要面对着种种矛盾与挫折,但成人又不都是残忍的,他们希望男孩子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变成了男子汉,这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恰好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西方文明中,真正的西方文明中,而不是我们的假想中,所以他将自己的未来与宇航员登月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假想自己是英雄,成为英雄的首要不是不流泪,而是有泪只往心中流,而不是将泪珠布满面庞。 最接近黑暗也就越接近光明,如果不是辩证法,那就是唯心论,黑与白,上与下,左与右,今天与明天,之所以作为反义词出现,是因为它们有着明显的界限,如果我们只是生活在童话神话中,以为黑暗与光明是相近的,甚至是相同的,那么我倒是很赞同在黑暗前面加上一个必要的修定词,那就是“黑”,黑不可怕,怕的是对黑的漠视,没有经历过黑的洗礼,怎么会懂得光明的可贵,也怎么会为了光明而奋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