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错的一些摘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是我们大概也不可阻挡地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什么是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会中的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第一讲 概论 P1)
芒福德说人类始终在两个生存方式间摇摆。一个是游动,一个是定居。游动和定居这两种生存方式可以追溯到动物和植物。植物接近于定居,动物则是游动的。(第二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P11)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曾经提出一个经济学的定理:比较优势定理。就是说群体间的交换比群体内的交换更有效率,更能够满足需求,填补空缺。为什么?因为群体内的成员是同质的,大家的需求有很大的相似性,大家的能力、大家所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比较接近。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有更大的互补性。所以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起的时候,更加需要的是与较远地区的交换。这样的一种需求就对长途贩运的商人提出了要求。商人长途跋涉第一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所以他们结成了团队。(第二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P25)
离轨行为可能和反传统接近。在看待离轨行为上,不同的理论还是有一点差别的,特别是子文化理论和决定论有一点区别。子文化理论不认为社会越大,人们普遍的离轨行为越多,而认为小地方离轨的人太少了,离轨者孤独,成不了什么气候。城市非常大,有人在这方面离轨,有人在那方面离轨。比如说,一个大城市里面同性恋的人就构成了一个群体,构成了群体以后,群体内部的成员相互促进,就会使他们的离轨升级,就产生了一种离轨的文化。这在小地方无从产生。换句话说,大城市造成了离轨者的聚合,分门别类的聚合。(第五讲 城市社会学的四支理论流派 P100)
什么叫首位城市?就是该国最大的城市。这是城市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 年时提出的概念。他说普遍存在一种首位城市的现象。通常首位城市要比该国第二大城市大很多,异乎寻常地大,所以叫首位城市,或者说领导城市。以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面貌、特征都浓缩在这个城市中,由这个城市体现出来。大的程度就叫作首位度。(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P114)
昆德拉说,小民族有小民族的优势,小民族当中的一个文化人可以拥抱自己民族产生的全部文化,可以和自己民族当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人交往。小民族的最高层的文化人的总数量不大,分门别类也不像大民族那么严重,所以小民族的一个作家可以跟它的诗人来往,可以跟它的画家来往,可以跟它的戏剧家、音乐家乃至跟它的哲学家、政治家有来往。这种来往要比一个大国当中不同的文化人之间的交往密切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小民族的文化人可以拥抱本民族产生的全部文化。他有望成为一个全才,而不是一个专家。昆德拉说,小有小的优势,大有大的优势。小的优势发展到极致,就是雅典这样的伟大文明。(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P126)
其实,中国来自农村的移民们早就用他们的双脚投了票。一个大国的城市化道路只能是大、中、小城市并举,单靠小城镇与单靠大城市都是行不通的。(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P132)
交通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问题,但对于大城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令每一个大城市市政当局发愁的问题。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范式—囚徒困境,交通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人的选择似乎是理性的,但大家叠加起来的结果是非常不理性、非常荒诞的。交通问题也透视出光靠技术手段实际上不可能把它做得像样,做得有效率。必须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有一些社会制度上的进步。没有一些制度上的进步做前提和辅助,单纯的技术上的进步不会给我们带来满意的结局。(第九讲 交通 P174)
今昔的差别是,旧时北京的茶馆类型繁多,服务于三教九流。今天只有茶艺馆。茶艺馆与旧时的大茶馆都属高档茶馆,但二者仍有巨大的不同。其一,大茶馆上客踊跃,顾客成分多样;而茶艺馆顾客稀少,成分单调。其二,茶艺馆的价格肯定比旧时代的大茶馆贵,茶艺馆喝茶的价格比现在去中档饭馆吃饭还要贵。茶艺馆也属公共空间,但因钞票建立的高门槛,公共性较弱。(第十一讲 公共空间 P142)
我个人以为,人类目前面临三大危机。一个是核危机,它是突发的,随时可能发作。严重程度要看爆发的规模,如果规模太大,人类可能就此终结。这种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大,因为拥有核弹的国家、民族越来越多。第二大危机是生物工程。这个危机是最复杂的,利弊参半。它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福音,但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未知和风险,很有可能导致一些前所未有的、闻所未闻的灾难。它的特征就是复杂,利弊交织。第三个危机就是水危机。与核危机比较起来,水危机的特征是慢性的,一扣紧一扣,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它的严峻。(第十三讲 水危机 P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