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活,和创作。

原先只打算睡前翻个几页,没想到读到停不下来。仿佛遇到了默契值爆表的朋友,简直道尽人心中所想。这样和大师攀亲近实在是有些可耻了,但也是真的,太合口味了。
这一本薄薄的册子,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日本设计先驱黑川雅之先生的生活随笔。 此前对于他在设计领域的成就我一无所知,而对于这本书感兴趣,最初也仅仅是因为自己作为业余爱好者对设计的兴趣。然而只是读了几章而已,且大多都是在讲述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产生的感悟和思考,并没有学术地去介绍“设计”本身,但我似乎已经能够感受到为何黑川先生可以在设计领域享有盛名。从这本小书的字里行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黑川先生作为一名设计师所发出灼灼光芒,鲜活,灵动,浪漫,温暖,更重要的是,充满关怀与爱。 “设计,唯有从独特的‘自我’出发,方能与他人产生真切的共鸣。 ” 设计的美好,在于审美的不期而遇。如若发散开来去想,会觉得这一点适用于大多数艺术创作,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知道是否因为频繁陷入亲密关系的困境中,近来读书总是试图寻找这方面的启发。然而不管是设计还是电影,音乐,美术等等,我们姑且将这些融入了创作者与众不同思想、灵魂、精神等等所创造出来的事物统称为作品,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像人类一样。创作者和作品的相处,亦如人和人的相处。于是似乎就想明白了,交往也应该是这样,首先成为自己。迎合的来的爱,必然不会鲜活,没有生命力。 恰如墨守成规地按规格按要求做出来的产品,再精美也不过是平平无奇的种类物,不会打动人,更不会被铭记,被爱。 “归根结底,建筑也好,设计也罢,都是爱的问题。” 说实话,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原本打算想要就一些专业知识做一些学习的书中,感受到这样的温柔。是的,无论是对设计,对生活,对美的看法,对生与死的态度,黑川先生在此呈现出来的,是有着力度的温柔。而这些也都恰恰说明了,在扎实的基本功以外,什么对一位设计者来说才最为可贵,是对美的纯粹地追逐,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死亡的宽容与接纳。 “我更喜欢这样的死法:不是一日日衰老、一点点消亡,而是活着活着,活到人生终点时,突然便从这个世界遁入。我希望自己的生命,不是一条渐次低落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笔直向天的直线,延伸着,延伸着,忽而消失不见。”被这段话狠狠戳中。对生命,对生活,对创作,对感情,我的态度亦如是。 而除了情怀以外,黑川先生在这本随笔中,对产品,对创作也都提出了许多专业的见解和建议,作为一名业外人士我并不能够完全读懂,但其中的真挚流于笔端,让人感受强烈。不仅仅是对从事建筑、产品工作的人,对所有热爱创作的人而言,都将会从这本《设计与死》中获得灵感与顿悟,收获勇气和力量。 “我只是想要去创作。” “人,因为想创作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