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评之《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两天阅读了这本书,有小小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1章: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一、本章作者谈论的一个观点是:每一个“恶习”都曾让自己获益,学会去接纳它。这个观点我是十分认同的:这个习惯,要么满足了人天性的需要,譬如懒惰的需求;要么是满足了自己对于外界的需求,譬如荣誉、名利等等,满足自己倾向于挑“简单”事情做的思维习惯;当其不能满足自己成长的需求,与自己的认知不一致时,就慢慢成为“恶习”。
我对自己行为认知是这样的:
1. 像自己以前面对“应试教育”,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模仿就行了,就能答对题目,取得高分,进而赢得老师、父母的称赞,同学赞许的目光,这是它曾让我获益的地方,然而习惯、沉溺于这个思维习惯却不利于自己的“精神”成长,例如像我们这些“考试高手”在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时,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并且一直渴求师长能够给自己一个范式来参考模仿,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谁又能真正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为你提出范例呢?对于现在是大学生的我来说,这个习惯已经弊大于利了,所以觉得这个习惯已经可以算是“恶习”了。
2.另外,我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另外一个“恶习”,像自己从小到大,遇到困难,总是倾向于向外界寻求帮助,没有人帮助自己时就感到委屈、难受,甚至“愤怒”,所以很多时候自己都是通过一种“装可怜”的方式来赢得强者的帮助,当然这个习惯也曾让我获益过:遇到问题时,只要寻求外界帮助即可,剩去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烦恼,把这一责任丢给他人。当然,从对个人的成长角度来看,这一个习惯也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成长路上,没有人能够一直为自己遮风挡雨,自己想要成为一名男子汉就要学会直面人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综上,我接受自己有“装弱者”寻求帮助的倾向以及以为“考试考高分”就能算是掌握知识,“成功”了的思维。这里总结一下也算是对自己的过去的接纳与告别。
二、作者倡导大家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面对生活,这一点我是十分赞同的,毕竟大家都是带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生活在世界中,但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做出反应,有的人能够活得越来越积极乐观,而有的人却就此沉沦下去。这里作者也提到了当我们认同作者“带着心理问题活下去”的观点时,我们必须改变我们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知。例如:
1. 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发生不幸时,人或多或少都会这样想)
2. 痛苦都是因为现在(作者说追溯到童年就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不是十分赞成把现在的一切不幸都归因给童年,我觉得原因在过去,而不是童年。)
3. 用一切办法来减轻痛苦(我认为刚面临痛苦时,可以寻找适当的方法减轻痛苦,适当缓冲一下,但是在缓冲后我们还是应当学习作者直面痛苦的态度,因为直面痛苦能帮我们更全面地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4. 我能控制一切(作者说到:有一些潜意识是控制不住的。支持支持)
5. 没有它我一切OK(在此之前,自己觉得心态好,知识广博……各种好之后,问题就自动消失了,自己就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不会恐惧、害羞、失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不断地遇到问题,然后不断解决问题。曾经被“幻想中的高手”给蒙蔽眼睛了)
以上括号内为自己的观点。
第2章: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1.这一章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面对痛苦,人悲伤是一个正常的反应,是我们通向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并且在悲伤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悲伤的事实,直面问题,并且想办法来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有机会终结某些“悲剧”,避免自己在同一个坑摔倒两次。
2.这里作者提到我觉得很重要的两个概念:挫折商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说不定对自己各种不满意的问题都可能出自这里哦,不过我还没认真了解过这两个概念)
3.作者面对痛苦的态度和方法十分有趣:沉入痛苦,体验它,理解它。而要破除这个“痛苦”,我们得衡量下消除与不消除哪个痛苦更大?(个人觉得用利弊权衡一下)
第3章: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面对愤怒,作者提到的观点十分恰当:当我们在愤怒时,这可能是对入侵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愤怒,并且在愤怒时尝试去理解背后的原因,再想如何富有智慧的去处理它。有一个关键点是:当我们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时,发泄得再厉害也没用(“踢猫效应”和欺软怕硬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第6章: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关键点:关系真的如同一扇镜子,可以照射出我们的心灵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面对不舒服的关系,想逃离时,不妨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认真体验,观察问题所在之处,进而解决它。
至于其他章节,我没有多大感触,有兴趣的书友自己阅读一番。
总结:以上是我比较认同的作者观点,并且结合自身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如对你帮助,那就是锦上添花啦。然而本书有一个我十分不认同的观点:在本书第二章节开始作者似乎在给读者传达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现在遇到的种种个人心理问题、不幸,似乎都是出自童年,源自原生家庭。
我个人觉得大部分人现在遇到的“个人心理问题”,原生家庭只能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责任,其中大部分责任应该由“过去的自己”来承担。我们大多数人都出自普通家庭,父母又不是拥有读心术的大师,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过去”找寻原因,但请不要局限于童年,把锅甩给原生家庭,甩给我们的父母,这个锅我们父母背不起。我们要想解决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时,科学的办法是:在现在遇到类似恐惧的经历时,可以像作者那样停下来观察它,理解它,勇敢地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