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丑就要多读书

2018年5月20日,雨,上海鲁迅公园,我和李凯同学湿身站在鲁迅先生墓前。我努力回忆从课本和语文读本上获得的为数不多关于先生的知识,与同伴聊着这位被称为“民族之魂”的伟人,努力表达对其无限崇拜和仰慕之情。但是随着聊天的深入,我才发现与身边这位小眼睛同事相比,自己的认知是如此的贫乏和浅薄。聊天中,同伴给我安利了路遥,他称之为他心中的当代鲁迅,对其推崇备至,而我在此前,还没听说过这位作家呢,顿觉羞愧。更让人羞愧的是,我好像已经有足足几年没有认真看过一本“书”了。
于是,我在一个星期内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看完了这本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甚至在周末的时候“一不小心”看到凌晨六点。这几乎给了我一种错觉:对精神食粮的饥渴让我忍不住狼吞虎咽大快朵颐。然而现实是:沉迷“奶头乐”的我换了一种稍微有点儿营养的奶嘴而已!是的营养,这绝对是一本有营养而且营养丰富的书。以我有限的汲取能力,就我读后所得作一点儿粗浅的认识和记录,留待日后慢慢消化。
李凯同学说,只要还存在“三农”,路遥的作品和精神就不会过时,就像鲁迅先生的著作在今天读来照样振聋发聩。农村、农业、农民,这是一部描写70、80年代农村生活的小说,但是它绝对不(止)是一部乡村小说。作为85后生在农村的我来说,虽然没有亲历那个年代的种种,但是在父辈的身上,在生活环境的所见所闻中,我知道书中所描写的是那样的真切,仿佛就是在描述我们父辈的生活,而我们正是他们的延续和发展。甚至将书中的情节与孩提时村中的人和物联系起来,居然毫无违和感!在这样的感受和认识下,虽然地域不同,虽然方言差异,虽然有很多生僻字,但是读来却异常通畅,毫无别扭和迟滞,这就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厚。没有华丽唯美的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和口水话的对白;没有标新立异的道理说教,只有那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在经历生活后的真实感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淡如流水账一样地记述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会主观地去推测剧情的发展,暗暗期待发生惊奇的事件,把故事推向高潮——浮躁如我。也会替喜欢的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憋着气,等待他们扬眉吐气出人头地走向成功——个人英雄主义作祟。然而作者却偏不按”套路“,直至最后也没有出现我所期待的剧情和结局,除了晓霞意外死亡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如此的平淡。但就是如此平淡的描述,却让我沉迷其中手不释卷,我想这应该归功于作家高雅的文学素养吧——虽然我没有这东西。关于书本文章的各种好,感觉颇多,比如书中表达的真善美,比如字里行间充满的温暖和善意情怀,比如人物和情节的设定,比如叙事手法和节奏的把握……却都说不上来,也害怕说错,再说,作为一个不看书的人,动不动就提什么文学素养,我真的不害臊吗!
李凯同学说,人一定不能停止看书,尤其是作为青年的我们,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受孙少平的影响,但是对于这种观点,我深以为然。看书的益处因人而异,就不多说,总之是有益处哒。这本书的好坏优劣和伟大之处什么的也轮不到我来评头论足,所以……emmm...人最大的幸福绝对是来自心灵的满足而非物质的富裕(可是一定程度上前者以后者为前提);与更多的人建立更深的难以割舍的羁绊(拒绝抑郁,降低自杀率);痛苦比麻木好(怕痛的我们越来越麻木);眼泪比笑容真实(绝大多数的角色都用眼泪表达了他们真挚的情感);爱情是鬼,说的人说,看到的人少(隐痛:浪漫主义的我却不能再拥有爱情);学习使我快乐,劳动使我幸福(老师说学习肯定是枯燥和痛苦的,如果是快乐的那还得了);当你觉得痛苦难过或者无聊寂寞的时候,停止思考,试着去学习和劳动吧(孙少平的劳动止痛法没有阿Q精神胜利法普遍,却更值得学习);再平凡的人,也不能放弃追求(人各有志);拥有独立人格和高洁灵魂的人绝对值得羡慕和崇拜(贤能毕竟难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主角光环,人见人爱);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慎独、制怒、少私寡欲(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谨以自勉)。
PS.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不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