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迷茫的年轻人,不着急,会变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终于读完这本书了——
终于看到结局,虽然觉得非常意犹未尽,有种戛然而止,结笔匆促的感觉。
但其实,在这一步停下,或许是对这本小说最好的收尾。
这本小说很有趣,很真实,也很有共鸣。
很有趣
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名校高材生,接受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科学教育,所以日常对话里时不时的抖个机灵都非常与众不同,带着学霸的幽默和小小傲娇。比如氧气低温状态下是天蓝色的,比如火箭为什么能上天(因为有燃料,当然也是牛顿第三定律),比如许多许多关于数理化的常识。让人惊奇,或者让人汗颜,或者更惨的,让人非常懵比(大多时候我直接放弃了查那个英文单词,只是心里闪过此处在炫技,可跳过)。
当然作者本身应该就是个幽默和善于挖掘笑点的人,所以在呈现生活细节时,总有那么一些让你忍俊不禁
Some pep talk:
The body achieves what the mind believes.
Sweat is fat crying.
You’re diamond, darling, they can’t break you.
女主和男朋友一起登山迷路不得不穿过一段冰冷且深的河流
A year later, he says, I though you were going to dump me that day.
Dump you? Why?
For making you walk through a river.
I didn’t mind.
I know. That’s when I knew we were going to work out.
很真实
The goal of a science PhD is to have an original idea. Those who cannot are often called technicians. A technician is able to follow a protocol but not able to think beyond it. The best PhD students make the jump from technician to scientist in less than a few years. The worst never make that jump.
我一直在怀疑,从看到作者简介的时候,我就在猜想这是不是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至少相当一部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甚至似乎都没有出现过名字)在博士第五年依然毫无成果,砸了自己实验室的烧杯,大吼我要退出,一举惊动实验室众人,自此她的生活便180度急转弯陷入了绝境——博士资格被取消,男票离她远去,父母不理解她只是指责。她必须要做些什么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遭:看心理医生,辅导学生,和狗玩,和好朋友聊天,看网上健身视频……
但她并没有很努力的逼自己迅速回归正轨。对此还蛮高兴的。太多商业电影或是文章描绘着逆境中崛起,电视片段里逆袭懂片段也屡见不鲜。但大多都是流程式的受刺激,奋发努力,然后改变人生,走上巅峰。他们就像是浓汤宝,当下可以果腹,还让人觉得口舌留香,但实际没有营养,根本不能持久。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一点点挣扎,一点点变好吗?正是因为主人公的“慢吞吞”,我反而觉得更真实,更接地气,反而更有耐心想看看主人公后来怎么办。她似乎就是有一搭没一搭,颇有点耍小性子的意思,阻止自己从泥沼中抽身出来。书中男朋友Eric说,don't you see, it's because you never really have a childhood that you are now lashing out.
所以,似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主要的点就是二代中国移民,他们于中国土生土长的父母对身为美国人的孩子的影响——对教育的极端重视却对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建设的忽视,对孩子出息和孝顺的极高期待但鲜少聆听孩子内心的需求。像书中调侃懂那样,中国人是excellent sheep,可以跳过一个又一个坡,without asking why。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会有弊端的,只是显示的早晚问题而已。对于主人公,那是她迟迟出不来研究成果和论文。而这个时间就像导火索,点燃了隐藏在暗处的一系列问题,如何面对自我,如何面对爱人,如何面对生养之恩大于天的父母。
这一部分的题材还可以见诸电影《喜福会》。四个二代移民家庭,表面欢乐祥和,实际各自有自己的家族秘辛。(俞飞鸿姐姐有出演哦)
很有共鸣
我是带着目的性看这本书的,因为我想知道一个哈佛PhD candidate会怎么样应对自己的人生危机,搞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她的试错成本比我更高。如果她解决了,那对我应该很有借鉴意义。
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对此给出一个回答,顶多是个暂时性的安排(继续辅导学生,或许可以在一个小的本科学院任教)。而她对于如何和深爱他的男朋友恢复正常的关系也没有答案,大多数时候就是逃避;更别提对她影响深远的父母。直到结尾,她都没有和父母讲她在看心理医生。
所以当我终于翻到最后一页,却发现只有女主写给前男友Eric的一个简短的字条时,我是有些失望的。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是对这篇小说最佳的结尾,也是对我焦躁不安的内心一个合理的交代。
于小说情节发展而言,女主或许傲娇,或许任性,但她的生活其实在慢慢变好,她越来越理解父母,也就越来越能和被那样抚育长大的自己和解,包括找回正常爱人的能力。那封字条就代表女主已经跨出那勇敢的一步,想要自己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像父母一样压抑自己的内心,深爱却不说。
于我,我在小说中,或是在他人的真实案例中去寻找我自己人生之问的答案,终究是行不通的。因为自己的人生,必须得自己去亲身体验,去付出,去收获,去犯错,去总结,然后才能渐渐有眉目。
别着急,慢慢来。只要别放弃,就会一点点变好。
It's not just if you want to go science (as a woman) you need to have three balls. It's that if you want to do anything you like, you need to have three ba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