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或可悟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活的比所有同等水平的人久,这就是一种心智上的胜利。所以对于他的思维逻辑,很感兴趣。
全书回忆了梁的三个思想阶段,即自学的内容。
前百分之六十在讲,他小时候受父亲及启蒙老师的影响的西化求实教育。之后二十部分,讲沉迷佛教想要出家。最后十页,转变为积极入世。
这三折,根据他自己的反思,从西化务实到遁世,只因为认识到西化教育的无用。实用,即是欲望,欲望是佛教认为的劫数起源。于人于国,实用主义都是有欲望的表现。墨家误我。他父亲对他的反对却不干涉,说明他父亲的实用主义,并没有产生说服性的结果。这也是他会向第二阶段转化的原因。
所以有第二阶段的,佛学研究。心外无苦乐,如果内心平静,就可以消灭欲望了嘛!
但是自以为无欲则刚的他,在苦思一篇佛学演讲稿的时候,发现自己仍是欲望的奴隶。幡然醒悟的他,重新入世。并且在传统儒家中,找到矛盾人性中找到”乐“的方法。曾经年少时,鄙视抛弃的国学重新成为他的人生指引,只是旧书新读,他从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从此成就一代大儒。
其中,第二阶段,他对竞争和私有财产的批判,认为财产私有是万恶之源,从而推崇社会主义。这个思维回路,令我颇感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或许需要寻找更多的书,进行佐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哈哈哈哈哈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