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 别雷

如果硬要在安德烈·别雷与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等人之间流露偏爱,我不会再有任何犹豫了:别雷!别雷!别雷!
七百多页的《彼得堡》的故事梗概,十分钟就能讲得清清楚楚,可我们哪怕再平凡的每分每秒,向来是“清清楚楚”的吗?向来可以与一个梗概,画上等号吗?
评论家则匆匆忙忙地将它归为“象征主义的”,“啊,意识流的开端代表”……是吗?我明明只被更深的现实回以凝视,“更深”是?氛围,氛围!氛围…——
谁不是每天由破碎突兀的明(-暗)意识所伏击与贯穿的呢?谁不是转瞬遗忘转瞬又起呢?可多少年都无人照亮这些阴云呐,恰到好处地让阴云—阴云着…而别雷这样精准到耀眼的氛围变现,这样精准到耀眼的尺度拿捏,是谁赠予的礼物额?又是谁令他陷于久久的低估埋没、草率定义?
我依旧会为一部现实作品中的漫长历史所动荡和缓不过神,会为鲜明的对立与极难企及的持守而动容唏嘘,会为疾风骤雨般的情节推进所抓挠派遣…而别雷只动用了几天:漫长的历史啊、衰变的传统啊、汹涌无明的争执啊、转折前后的急风骤雨啊就都影影幢幢着,影影幢幢着……就令一位百年后的、全然异国他乡的微不足道之人,根本不再是一位旁观式的读者,不再是抱猎奇心态的听者了,甚至他一瞬间觉得完全理解了俄罗斯人和所有人同时又才完全不理解…
而书早已合上了。他也当然知道书中所有冗长的名字并不“真正”存在。但什么正真正存在着,涌动着,在这个静谧幽暗的夜晚,一些新的流体——最后的与温柔的、细小的心碎…
(p·s:其实也有个人觉得遗憾的地方,书中直到最后起码有六七次直接写到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喂,别雷老师,这样很出戏的好吗?虽然某种程度上的“领会难度”被降低了,可是你不要不相信你的那部分读者好嘛……没有缘分的读者,根本就坚持不到你插入“提示”的部分好吗?为什么都到七百多页了你还是不放心地加入提示,试想愉快地读到了这儿的读者,根本也不需要它的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