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独立日1 —— 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by 魏小河
《自序——读书,只为取悦自己》
毛姆说,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有了庇护所,苦闷受伤时,才有治愈的地方,才有面对这慌乱世界时的强力后盾。
《你家里的这些书都读过吗?——<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面对不读书的人要怎样说明藏书和读书之间的关系呢?卡里埃尔说,我们的藏书并不一定是由已经读过或将要读的书组成,他们应该是一些我们会读的书,或者我们可能读的书,即便最终可能没有读。这就类似藏酒,不一定都要喝掉。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可能,就像你知道你所生活的城市拥有一家既舒适又有品位的书店,会增加你的幸福指数,即便不经常去逛,但拥有了这种可能性,也能使你感受到一种丰富人生的美好况味。P28
就像木心总是强调天才总是一群一群的降生,孤立的天才不可想象。七星社的诗人,龙萨,杜·贝莱和马洛是知交,法国莫里埃、拉辛、高乃依和布瓦洛彼此相识,俄罗斯小说家们也互相往来,甚至和法国同行都保持书信往来,比如屠格涅夫和福楼拜。
第二,想要穿越历史,恒长久远,必须坚涩难懂,因为如此才能经得起更多的解释和关于解释的解释,才能和这些解释一起形成力量,对抗时间的侵蚀。杰作并非生来就是杰作,一部杰作要成为“杰作”,必须为人所知,吸收各种因它而起的解释,而这些解释最终将会成为它的一部分。伟大的作品往往通过读者而互相影响。P031
《滚动的石头部长青苔——<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一本一本看下来,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在王鼎钧一个人身上发生,密集,贴己,真实。这是个人史的好处,它将正史中的数字具体化,将一笔概括的句子丰富为一个人的半生浩荡。王鼎钧写得诚实,没有把国家放在个人之上,而是老老实实从自己写起,各种主义的迷雾消散,才看见真实。P54
《听,静海深流——<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1979年,平如回到上海,生活渐渐好起来,他们的身体却渐渐地坏下去,尽管医术昌明,关怀备至,美棠还是于2008年3月19日离开了人世。这一章的题目叫“君竟归去”,最后一页纸上画着一个老头看着三只玩耍的猫,平如美棠的故事,自此缺了一位主角。P60
《战争与少年——<少年H>》
之后是苦闷的青春期。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迷茫、彷徨,这是所有人的青春,但少年H更复杂,他遭遇了时代。P65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但我还可以聆听——<乱时候,穷时候>》
我们生在好时候,我们自己是不自知的,长辈知道,告诉我们,我们也不领情,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验,我们认为好时候也是我们应得的,甚至有时候会厌烦长辈们的抠门、省吃俭用,厌烦他们的念叨和跟不上时代,我们被各自的经验困囿,互相不能抵达。P67
姜淑梅在讲这些故事时,不饰夸张,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往,非常硬,下手快准狠,形容词不多,短句,主要是动词和对话,现场感忒强,一个个故事就像脱了水,听多了,心里沉。P69
《王安忆带我们看星光灿烂——<今夜星光灿烂>》
总觉得作家不会老,张爱玲一想起来还是一手叉腰睥睨天下的年轻骄傲女子,鲁迅仍然留着一抹笔直胡子,王朔年轻气盛骂起人来咄咄逼人,王小波则耷拉着脑袋站在美国的街道上……不像明星,作家藏在作品后面,一张两张照片便成了读者心中永久的印象。P73
写陆星儿这篇动人,是真动人,和其他怀念故人的文章不同,不是那种客客气气的写法,而是真的朋友,真的日子。“星儿走了一年多,我们继续生活着。因不是至亲的人,所以造不成什么改变。但是,有时候忽然之间一阵难过袭来,也不是肝胆俱裂,而是,惘然。”基调从第一句话就定下了,从认识到别离,有好友淡,有亲热也有矛盾,王安忆在这篇文章里将自己剖开最多,我们看在眼里,自然懂得。P75
《北岛带我们重回北京——<城门开>》
没有任何一个陌生城市比北京还要让我熟悉。我熟悉这里的建筑地标,我在课本里,照片里,杂志上,电视中看见它们,天安门、大裤衩、鸟巢、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熟悉这里消失的和未曾消失的地方,周作人曾在西山养病,鲁迅在八道湾胡同度过了一段好时光,郝云的歌里提到了景山,GALA说北戴河也是乐园,宋冬野让我看见地铁的终点站写着安河桥北时撇起了嘴角,陈升远在台湾唱起了百花深处。
我道听途说了太多关于北京的记忆碎片,谁叫它是首都呢?作家们写它,歌手们它,拍电视剧以它为背景,新闻联播每天按时轰炸,就连我初中时的语文课本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考试用的试卷来自海淀某某中学。是的,我从未踏足北京,但这座城市并不全然陌生。P92
《比张爱玲大六岁——<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
如果你看过张爱玲的《对照记》,看过张爱玲最后和盘托出的影像人生,又看过杜拉斯各个年龄段的照片,那么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张爱玲的样子越走越温和,锋利和决绝慢慢展平,皱纹爬上脸庞,最后一张她拿着有金正日照片的报纸,笑起来,非常美。杜拉斯则是相反,小时候的杜拉斯很漂亮,十八九岁的时候已经很迷人。可是中年以后杜拉斯就变了样,她的神态走向的深沉,笑也不笑了,一副知识分子的样子,原本的女性魅力荡然无存。P169
《读一点周作人——<雨天的书>》
周作人没有大文章,小说除了早期和鲁迅一起译过一些国外作品,基本没有涉猎,论文专著也极少,戏剧更是不用谈。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短章,最早写杂文,关心妇女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谈龙谈虎,也和人吵过架的。后来写杂感随笔,承明小品文传统,笔下不必大事,随笔荡开,也是一番好风景。P183
比如《苦雨》《初恋》《北京的茶食》等,没有木心散文好像拍电影一样的临场感和画面感,周作人只是一味的叙述,淡然如聊天的叙述,一句织着一句,虽然都不是警语金句,但也绝对没有废话。文字长短咬合,读起来有韵味不说,那种平淡语境,一句一句铺开来的结果,是淡淡的舒心,像树荫底下的午后,或者窗前灯下的冬夜。P184
《夹缝中的作者们——<代表作·中间代>》
长篇小说有更多通俗化的可能和路径,但短篇小说这种形式,还始终不离不弃地大致忠于文学本身。P195
《魔法师奥康纳——<好人难寻>》
张爱玲的作品和她的人一样,像富贵大号里挂出的华丽绸缎,满眼的热闹,摸起来却是凉凉的。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