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谈葬礼

当年还没读《穆斯林的葬礼》之前,就觉得这本题目沉重,像一口大钟在夜里悲鸣。
所以后来看这本书真的是失望,非常失望。纠结在小情小爱和琼瑶式的伦理道德上。对不起它这么宏大的书名。
大概也是因为这个,我后来回想从前十多年的经历,以及当下正在走的路,一直觉得,纵使有过不少欢愉的时光,但就像喝茶一样,总有一缕苦味萦绕不去。像一丝线,串联起我看过的无数次死亡和葬礼。
也许是民族的习俗的原因,小孩子的时候不太懂,大人也不避讳。自小就看过参加过不少葬礼。记忆力最早的是看汉族的。那个时候政府还不管丧葬事。我们家这边,汉族的葬礼热闹非常,一路的送葬队伍吹吹打打,并非白色一片,而是各色纸扎的房子轿子人。四五岁的时候,遇到了又想看又害怕,但最后还是会追着看一路。
后来就记得参加过许多亲人的葬礼,远亲近亲。看他们被净身,看他们被裹上白布,看他们被抬上山埋葬。我觉得好像回族很容易“死”一样,一年到头要在清真寺的广播里听很多次葬礼的通知。或许也是身边老人太多,时不时就听闻谁谁谁又走了。
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产生不同的生死观,就像我不觉得死亡是一件需要等待它来临的事情,而是一件我可以掌握的事情。冥冥之中我一直有这样的预感。
今天下午跟我爸爸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是他正在给我四姑爹下葬。后来他打过来,是下山了。我四姑爹,今早失足跌入河中溺亡。我不敢想象他的挣扎和痛苦,更不敢想象我的父母有一天会离开我。
上个月听说,我小舅母的父亲,因为和儿子吵架,一气之下在新家中吊死。我妈跟我说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当时我小舅和小舅母处对象,带我去过好几次小舅母家,我大概,也记得她的父亲。尤其记得她家门头悬挂的红绸和镜子,还有屋后的小沟。
说着又想起来,小的时候我四姑爹在竹中做保安,晚上我爸妈还来不及带我的时候,我们俩就一起坐在龙坡地下,他给我讲“老毛人”的故事。他们家有一棵很高的缅桂花树,每年开花他都会顺手摘一些给我们。
这些回忆在我脑海里全都是镀了金边的。
说实话,我不在现场,从我爸妈口中听说这些悲剧,好得比较快。我只是觉得,人生太无常。真的太无常。
无常到,我根本不知道原来我跟某些人的缘分其实早就在很多年前的最后一面就终结了。
无常到,我一直心怀愧疚却没办法在我外婆墓前跟她说一句话。
我甚至开始想,我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因为害怕这样必然到来的分离。
我对死亡不敏感,我只是拒绝它。
希望你们都能安息。希望河水不要太冰凉。希望我能找到渡过这条河的口岸。
所以我对这本同样是回族作家写的书,真的很失望。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讲回族的“哭墙”的故事。再说一遍,它撑不起这么一个宏大的题目。
本不是书评的,只是因为今天下午哭了一场。又想起因为“穆斯林的葬礼”这个词在多年前带给我的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我感觉,回族并不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我们没什么歌舞,日常大事也是围绕婚丧嫁娶,尤其将丧葬看得很重。一个追求来世的信仰之下的民族,天然的要自负起沉重的枷锁吧。
Ps,回族,非穆。避免有人非要来和我掐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