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循环 到你我这里 就此终结

是否所有的爱,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看完《莉莉的选择》后与一位从事多年心理学的朋友分享这部作品,共同探讨这样的话题:怎么来界定一部作品的好坏(书和影视)?探讨后两人的共识是:一部好的作品可以直击人性,它能洞悉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打动阅读人的心灵,并悄然的改变人的认知。以这个角度来看《莉莉的选择》算得上一部上乘之作。
小说的女主莉莉,父亲是缅因州普勒赫拉市人人敬仰的市长,是市内最成功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母亲是整个普勒赫拉市最受人尊敬和喜爱的助教。她生活环境优越,但是从小生活在父亲对母亲的家暴阴影里,他爸爸聪明,富有魅力与上进心,他很爱她。但因为他对母亲的家暴让莉莉对他的恨远远胜过对他的爱,他的所有优点她都视而不见,所见的只有在他最不堪的时候她所瞥见的种种。只消目睹五分钟最坏的样子,便彻底抵消了五年他最好的样子。不仅如此,童年家暴的阴影,让她一直扭曲自我的认知,她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她把母亲所有的不幸,都怪罪到自己身上,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没有阻止爸爸伤害妈妈,如果她当初勇敢的站出来,也许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这种深深的负罪感紧紧捆绑住了她。
毕业后莉莉远离故乡,来到波士顿,开了一家花店,她深信自己已经走出家庭阴影,迎向新生。当爱情事业都步入正轨,但年少时的噩梦竟再次降临,他的丈夫莱尔在许多方面都十分优秀,但和她的父亲一样使用家庭暴力。他爱她,但他无法控制自己人格上的分裂。是选择勇敢的离开?还是像母亲一样忍隐,一味的放低自己的底线?虽然这个抉择很艰难,过去的教训告诉她,无论她一生中有过多少美好的回忆,挥之不去的往往只有最可怕的记忆。最终在女儿出生之际,在家暴循环吞噬她之前,她勇敢的打破了它。
有人说所谓命运,实际上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打破那些强迫性重复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命运。强迫性重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要打破它极为痛苦,需要莫大的勇气。有时候,相较于直面纵身跳下的恐惧,与未来安危的不可知,待在熟悉的圈子里似乎容易得多。
打破循环,到你我这里,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