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还是不活着

我在时常想一些问题,读专业之外的书籍的目的是什么?比如阅读小说、散文、传记的意义在什么地方。譬如小说,之前我认为读小说也应该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阅读,学习里面的人物精神,看一些别人的故事来领会自己的人生。可小说毕竟是小说,即使是围绕着现实来写的小说也很难和自己的生活状态相同,也难以拿来比较自己的生活。如同墨菲定律一样,你看到的东西其实就是你自己想法,同时本来很多的事情就没有对错之分。阅读小说更像是阅读故事,无论这本小说是名著还是一般类型的小说。阅读小说更像是一件消遣的事,来打发一些闲余的时间,这总比看手机更好。手机信息泛滥,夹杂着太多无用的信息以及误导的观念。当然观念没有对与错也只有适不适合的说法,违法滥纪的想法除外。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很好读的,既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也没有乱序的写作方法。之前也阅读过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写作的风格很是相近。也像是春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追风筝的人》等等作品,都是非常好读的。相对于一些国外的名著,以上的书都是很容易上手的。当然国外的名著涉及到翻译的问题,不好的翻译会使作品显得很难度,也有一些作品就是想让读者难度,不是把作品翻译得难读就是不好,有时还得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本书一共1.4万字左右,书比较薄,印刷也是比较稀疏的,读起来不会累。即使是读小说,我也很要求自己在一定的期限读完,一是时间长了会影响思考,也会遗忘之前的一些细节以及对某些事物的交代。二是时间很急迫,本来一本不是很长的书,也比较容易阅读的书,花去很多时间是很不值得的。之前读《复活》就是忘记之前的一些细节,读得断断续续的,当时也是没有经验。《复活》是我很早起阅读的一本书。细节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看出很多人性的东西,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书中的细节,向别人转述的时候可能连书中讲的基本内容都记不清了。这样的遗忘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篇书评的题目我想了很久,也反复修改了几次。活得越久,得到的感悟就会越多。经历的多了,得到的东西不一定很多,人会变得更加的豁达。这本书包涵了中国旧社会许多的矛盾以及人们许多的无知。透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一些历史以及文化。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本身,即使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是如此。《挪威的森林》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像是富贵给买下的老牛取了很多的名字一样,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即使是亲人离去,那份情义还是永远都会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