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你缺的只是学习方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段时间,知乎上的一条问题引发了热议。有位用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且不谈答案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让很多人汗颜。我们身边的朋友,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时不时地抱怨生活如何如何苦,工作不顺利、单身没人要……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通过吃“学习的苦”(研究业务知识、考证书、学英语等)来解决“生活的苦”。
有些“生活的苦”真的很折磨人,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宁愿躺着,任由“生活的苦”蹂躏,也不愿站起来,主动吃“学习的苦”,提高自己呢? “生活的苦”就不必多说,无非是工作糟糕、挣钱太少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学习的苦”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就是四个字:学不下去。因为学不下去,所以一点点“学习的苦”都碰不到。“生活的苦”无法回避,只能逆来顺受;“学习的苦”只要不碰,立即无影无踪。所以,更多的人宁愿吃生活的苦。
其实,学不下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生活的圈子里,总会存在一两个“学霸”,他们从来都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却把学到新知识看作是无比的乐趣。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比我们高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很早就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要让学习变得“不苦”,唯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我最近读了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发现这本书恰好介绍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本书与其称为“高效能阅读”,还不如叫“高效能学习”。原尻淳一在书中介绍的学习方法非常适合刚刚摆脱应试教育、希望找到自学方法的大学新生,更适合刚刚步入职场、希望更进一步的商务人士。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把学习比作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发动机,需要内在学习动机把“发动机”发动起来;书就相当于 “汽油”,读书就是不停地为“发动机”加燃料;最终我们在学习上的收获就是“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着我们在人生的赛道上不断前进。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的营销专家和企业培训师,在日本知名广告公司、唱片公司从事营销企划以及内部培训工作。原尻淳一拥有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也是终生学习的践行者,擅长把读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职场中,堪称商务人士的楷模。除了营销方面的书籍,原尻淳一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他阅读了日本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籍,全部践行了一遍,再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最终写就了《高效能阅读》。
《高效能阅读》可谓读书术、学习方法的集大成者,汇集了日本众多读书家的思想精华。当然,书中的百家学说并不是简单地拼合在一起。原尻淳一按照个人成长的规律,把这些读书方法分成了三大篇——初级篇、应用篇和高级篇,让不爱读书、学不下去的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读书方法,掌握起来更加轻松。
结合原尻淳一把学习看作“发动机”的比喻,我发现书中的这些读书方法也是按照“发动机”的构造来编排的。初级篇介绍如何培养读书的内在动机,一个人必须有兴趣、好奇心等内在动机,才能激发读书的动力;而发动机需要火花塞点火,点燃发动机内的可燃混合气,才能发动起来。所以内在动机就相当于“学习”这台发动机的火花塞。应用篇集中了大量的读书方法,教读者如何将书籍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自己的思想中;这就相当于把汽油源源不断地输入发动机。所以读书就是在给学习”这台发动机加燃料。最后的高级篇与读书的产出相关,而这种产出就相当于发动机输出的动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拆解”《高效能阅读》中的“学习发动机”,然后组装一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动机”。
1. “火花塞”——学习/读书的内在动机
其实在幼年的时候,我们都是聪明好学的好宝宝,学说话、学走路……可是我们成年后怎么会变得如此厌恶学习,甚至到了完全学不进去的地步呢?不是我们要甩锅,而是现行的教育制度确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原尻淳一将全世界很多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称为“2D学习”,其基本形式就是记忆平面(2D)纸媒的内容,即基于教科书授课,考验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是否正确。一旦遇到不感兴趣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只能以考试为目的,死记硬背。时间长了,谁还会对课堂学习感兴趣?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和生活联系起来,大而空的知识让人感到无趣,不断消磨学习的耐心。
原尻淳一提出了“3D学习”的概念,即将现实引入学习中,用生活实践、工作时间来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原尻淳一曾经担任过大学教师,就特别希望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大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深入学习感兴趣的学科,然后用到实践之中。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大学生为了实现当新闻记者的理想,主动学习各种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然后自己通过社交媒体创建新闻主页,形成了投入(上课)和产出(新闻主页)的良好学习循环,这样的“学习发动机”肯定会稳定运行下去。
可是,离开了学校、进入社会的我们,已经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该怎么办呢?《高效能阅读》提供了一系列形成学习内在动机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把好奇心和兴趣培养成内在动机。我们可以想办法降低读书的门槛,例如消除读书必须全部读完的错误观念,从作者最薄的书开始看起,通过读书会与其他读者交流感受等等。我们还可以对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发现作者的轶事、看看关于作者的视频、参加作者的演讲,甚至是在社交媒体上与作者直接沟通。这样就能拉进作者与自己的距离,读书时会感觉更加亲切。原尻淳一还提出,书读累了不妨听听iTunes上的播客、看看TED,让全球的精英人才来激发你的内在学习动机。
另外,为读书做好充足的准备,让自己读书时更加舒适,也有助于激发读书的兴趣。在家里精心布置自己的书架、去实体店感受实实在在的购书体验、到咖啡店等优雅的休闲场所读书等等,可以增加读书的仪式感,让自己变成精致的读书女孩/男孩,对读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读书生活。关注优秀书评人的书单、参加线上读书社群、在豆瓣等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书架/书单……和更多的读书爱好者互动,读书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2. “加燃料”——读书方法
我们通过激发内在动机、做好充分准备,已经把“学习发动机”发动起来了,接下来就要把“汽油”(书)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发动机”中,让“发动机”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那么如何应该如何“加燃料”(读书)呢?《高效能阅读》提供了一整套读书方法。
首先是读书策略。原尻淳一在书中提出了针对职场人士的读书策略。他认为,要把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自己的知识立体化。职场新人刚刚进入某一部门的前三年,应该贯彻垂直型阅读,打造自己所在领域的职业技能,成为符合部门要求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后,要冲出自己的主场(跨出自己的领域),进行广泛地水平型阅读,发现不同领域知识相关联的本质。原尻淳一举了自己的例子,他先把市场营销作为专业领域深入阅读,然后以市场营销为轴,广泛涉猎,让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很多倍。
然后是读书方法。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详细讲解了速读方法。他认为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如此泛滥。我们必须学会在短时间内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当然这里涉及的书主要是非虚构类图书。《高效能阅读》主要介绍了两种速读方法:目录读书法和黑体字读书法。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关键词挖掘”和“假设+验证”。目录和书中的黑体字部分一般都包含了核心的关键词,然后对关键词的意义提出假设,接着阅读书中关键词附近的内容,对假设进行验证,发现自己与作者想法的区别,从而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另外原尻淳一强调,速读必须要有目的意识。读书时始终保持目的意识,才能过滤无用的信息,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
3. “输出动力”——产出
经历了前面两个阶段,我们基本上已经能够把书读下去了。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输入知识,又会回到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只学习不实践。久而久之,我们的厌学情绪又会慢慢滋生。所以,学习这台“发动机”必须把燃烧产生的热能变成动力输出。
原尻淳一首先以杂志为例,讲解了如何通过解剖读书收集优质信息,用于产出。一是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如“起承转合”),看能否作为范本,供自己日后参考;二是要找到文章中的说服性材料(数据),看能否用于制作企划书等商业资料;三是观察文章的排版、布局、设计,看能否作为自己写文章的设计范例。包括文体风格、文中图表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作者还提出要经常更新自己写的项目资料,温故而知新,才能更好地产出。
《高效能阅读》最后的章节还介绍了打造个人产出数据库的技巧。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一部分生活已经在“云端”度过。我们的读书学习也应该利用好云端服务。原尻淳一提出,要在云端建立我们自己的读书数据库,把图书基本信息、读书笔记、自己的想法与创意、日记/书评全部发布到网络上。他主要是发布到博客上,我们可以把豆瓣好好利用起来。豆瓣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云端读书数据库。另外,原尻淳一还提到了印象笔记(Evernote)。印象笔记有多好用,用过的都知道。与豆瓣这样的社交媒体相比,印象笔记更适合用作私密的个人数据库,保存那些不适合公开的信息。总之,我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产出的各种信息,都可以汇集成数据库,供将来使用。
当然,原尻淳一认为,读书的终极产出就是著书立说。他个人就做到了这一点。只要我们在读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或许有一天也会像原尻淳一那样,撰写属于自己的原创书籍。

我们的人生就如同“秋名山”车道,九曲十八弯,幸福或成功要拐几个弯才能来。与其躺在车道上,任由呼啸而过的车辆碾压,不如把自己这辆看似破旧的“AE 86”修一修,装上学习这台“发动机”,重新上路,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当然,打造 “学习发动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那么,我们就先从“发动机”的组装说明书——《高效能阅读》开始,逐步克服 “学习的苦”。一旦我们战胜了所谓的“学习的苦”,就会发现“生活的苦”也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