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等到长大才做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这也是我常对学生们说的——全心全意做好你喜欢做的事,做到极致,做到顶峰,做到能见度最高,资源自然流向你,不需要先担忧经济的问题。
(这几年好像蛮流行“斜杠青年”概念,每个人身兼两职,很多有正经工作的人开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像明星和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那这算不算“全心全意做好喜欢做的事呢”?我觉得要分,如果你“斜杠”的方向和你本职(或者说你真正喜欢的/想为之奋斗的)关联度很高,而不仅仅是跟风所支撑,我觉得仍然算是你在“全心全意”。像李欣频,原来想读文学,后来做了广告,之后的一系列出书演讲开课等等看似和广告毫无关系的事情,其实都是在为广告收集“创意”,本职与斜杠能相互促进,才是真正有动力坚持/有成就感、能把事情做好的关键。反观我自己,我以后的正经工作大概是和mkt相关,我能斜的方向有哪些呢?我感兴趣的有配音、演员、写小说,其实三者关联度很高,但和我的本职工作关联度都不高……如果本职工作选了创意文案/广告,关联度会提高一些)
* 也就是说,我一直想要突破现实框限,过一个自主、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我选择过一个“创意”生活的关键。这样的生活,让阅读、写作、写文案,出国旅行,看电影与表演、演讲开课等各个方面都mix(融合)得完美,所以对我而言,没有“工作”的概念,只有“生活”的概念。我只想创造每天非凡的生命经验,只想把每一天活得无懈可击,这就是我对于“创意”比较广的定义。
(我之前自己思考的也有类似的观点,其实工作与生活时间哪有非常明显的界线?尤其对于时尚、杂志、广告等创意工作而言。之前看的小强升职记里说“不要给工作留下瑕疵,不然一定有后患”,如果努力把工作与生活分的清清楚楚一定就会有困扰吧:生活时间的我要不要处理工作遗留下的问题/突发状况呢?答案是一定的,生气/埋怨只会让情况worse and worse;但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不能任由工作生活混淆不清,在工作的时间处理生活的事or生活的时间处理工作,我想实施的其实是一种smart的“见缝插针”,灵活工作&保持心态平和。其实生活的概念包含工作,工作也是一种生活体验)
* 钥匙是拥有谁在门内谁在门外的控制权。
* 洪兰教授在《天下》杂志366期举了个例子:一个8岁的华裔女孩出书,记者问她“你长大要做些什么?”她说:“我为什么要等到长大才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