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也是读书》

这是一本为自己、为他人已出版或将出版的书籍所写的序的合集,就读完之后的感受来说,这是一本好书。作者写出了对于移民,对于历史,以至对于国家的个人的一些思考,使我收益颇丰。
作者的用词造句是真好,“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养,随河流流淌,与河流共存。”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句子呢。
鉴于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限,对于书的评论只能是看过这些文章以后的些许感受的数量叠加,整理如下。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和“读研究生的书”,其中最喜欢的部分还是“读自己的书”一章,自己切身的才是最有体会的。在“读自己的书”一章中,最喜欢的文章当属《我对学术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出版的书是面向读者的,读者对书的内容和质量进行指正和批评是很正常的,是作者和出版社应当虚心接受的,没有必要用客观条件作为主观不努力的挡箭牌。问题就是问题,承认、接受、改正才是正确的,抵触、胡搅蛮缠没有什么意义,问题还是在那摆着,不会因为你不看它,它就自行消失。这一篇便充分体现出了作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图书馆的故事〉序》一篇,葛老师讲到“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人预测纸质图书和现在形式的图书馆即将消失。”确实,电子书的出现对纸质书的冲击很大,很多人说实体书将会在不久便消失,对于有这些想法的人,只能说他们不了解实体书带给读书人的乐趣。电子书有电子书的优势,但还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存在。于图书馆我说不出它在当今乃至将来社会中存在的优势,喜欢读书的人大都会买书自用。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的一件事。我是一个买书稍微有点多的人,部门领导见了就问我,“看你经常买书,你一个月买书得花多少钱?”“不知道,还没算过。趁着有活动便宜,提前存下。书越来越贵了,现在一本书动不动就定价五六十。”“按理说看书的人少了,书便宜才对。”我就笑了笑,没有接话,因为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往下接了。读书的乐趣是不喜欢读书的人不能理解的,阅读纸质书的乐趣,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是体会不到的。阅读纸质书不只是在读书的内容,还有阅读过程中触觉、嗅觉和视觉多重感觉的糅合与相互作用,这是电子书所替代不了的。
《〈南浔名人百家〉序》一文,我不了解南浔,我当然不会说它不好,可作者对南浔的夸大有些让我不适。“……往往发现在历史上举足轻重,或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也都是南浔人。”有些夸大了吧,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难道真的就都是南浔人吗?其他人我不敢说,忽必烈应该就不是南浔人吧。我是不知道《南浔名人百家》这本书怎么样,但看了这篇序我想我肯定不会看这本书的。
《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序》一文,黄秉维先生说,“地理学界的意见是黄土高原古代不可能有茂密森林,现在根据这样的观点盲目造林,认为可以在西北恢复森林,是很危险的。……很简单,树木只能涵养水分,但本身要消耗水分。在干旱地区种树,非但种不活,还浪费了水,有种越种越破坏环境。”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一系列措施都应该量自然而行,超越实际的想法,即使最后有了收获,但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由此我想到了塞罕坝,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种超越实际的想法。较之上一段中提到的文章,这一篇才是葛先生应该多书写的文章吧。
还有,书中有的地方我读了几遍都没有明白作者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如:

“但直接面对公众,……面向公众的演讲无疑是有效而便捷的方式。”这一句通顺吗?
又如:

欧阳院士原本研究陨石和后来完成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和协调之间的转变,与这讲堂追求和传播的智慧有什么关系?莫非欧阳院士由陨石研究改为航天工程总设计是因为这讲堂的缘故?
读完《也是读书》,我有一种想收齐葛先生已出版作品的想法,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