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周振鹤)

19世纪是地理学的世纪,挟地理大发现以来积累的巨量地理新知识,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得以形成,直到世纪之末,终于出现了政治地理学这一名号。由拉采尔首倡的这门学问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大发展,而且还衍生出了地缘政治学的变种。由于地缘政治学被纳粹德国用作军事扩张的一种理论,战后自然臭名昭著,以致一段时间内学术界相约禁谈地缘政治学一词,连带政治地理学也收到了影响消歇了一段时间。但政治地理学到底是一门学问,不谈地缘地理学之后,在60年代之后被慢慢地复原了,不断有新的政治地理学出现,或概论或专论,渐次蔚为大观。进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连地缘政治学也不再是禁区了,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学术殿堂。“地缘政治”变成是一个分析世界形势的关键词了,时时见于报端。
在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还不充分,陋见所及,似乎还没有哪个地理系将其作为正式的地理课来开设。而我觉得历史地理学似乎可以带这个头,开设历史政治地理这门课。中国历史地理学从学科的英文命名开始,至今已有80年了,而作为其前身的沿革地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是一门显学,至少从清代乾嘉时期就已经很兴盛了,其时的学者几无不谈地理者,行政区划历史变迁的研究尤为时人所竞尚。我们今天得以能完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这样的书,要感谢历史上许多史家的努力,尤其是清代学者的贡献。既然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的研究已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类研究要相对较好不少,我们何不在这个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思维,以发展、引申出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来呢?事实上,近十数年来,已经有不少同行注意到这一点,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而就一个断代来进行政治地理学研究,恐怕要以毋有江这本《北魏政治地理研究》为嚆矢了。
北魏的政区地理演变程度异常繁复,毋有江对这一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其成果体现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中。但是单是考证出行政区划的具体变迁过程,我们并不一定就能理解这些变迁产生的背景与原因,不能理解由拓跋族所建立的这个王朝如何从边疆入主中原,如何改变其原来的政治组织形式而进入郡县制形态,而且即使在接受郡县制的同时也为何仍然保持着一定地域上的军镇形态。我认为必须有政治地理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些过程。另外,自然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甚至是塑造了北魏的政治地理也是一个前人注意不多的问题,本书对此做了详细的研究与剖析。对于都城在政治地理研究中的意义,过去的研究比较少见,见的多的是都城形制的考证,即使有少数论及都城选址的背景原因,也只及于全国性的最重要的几个都城而已。此书在北魏定都洛阳的政治地理因素分析方面颇有创获,值得读者重视。全书研究过程相当复杂,研究程度也很深入,许多思考角度对我有不少启发。我虽然提倡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但尚未对一个朝代进行专门地政治地理探索,所以也从这本书中得到许多助益。
这本书的许多研究与不少日本学者的著作一样,不是先架设一个大而无当的框架,然后往里塞入尚未成熟的研究,而是先就各个问题做精细深入的探索,然后再整合成一个扎实的成果。这样做虽然各部分之间有时会有些交错重叠,但是,因为思考是深入的,研究是扎实的,所以结论也就自然可靠,且能发人深思。这是目前历史地理学的第一部断代的政治地理研究,我希望年轻的一代学人能注意到历史地理学这个学科分支,积极思考政治地理学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关系,在做好基础研究之后,对历代的政治地理以及整个中国历史地理学做出自己的研究成绩来。这个领域的空白之处还太多,有的是用武之地,希望同仁一起努力!
(转载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