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读完这本书,不经意间想起 :围城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我们都想要走出自己的世界,进入自己眼中所向往的世界,但却被生活这个牢笼,仅仅拴住,以致于我们很多人都没勇气去踏出第一步,也就我们变成了生活的傀儡,而离想象中那个想要的模样越来越远 ,耐不住生活的牢笼,任凭那条条框框将我们围起。我们憎恶这牢笼,却又舍不得这牢笼给我们带来的踏实 和安逸。 你羡慕他人的稳定,他人却欣赏你的不羁。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围城效应,笼内笼外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生活状态,本无优劣。个人觉得只要自己本身在一个环境里面能过得安稳,过得开心就足够了。无论于是笼内也好,还是笼外也罢。其实都是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姿态。当然,作为人,每个人都会有无限欲望,这些都是正常的,就像电影《七月和安生》,七月羡慕安生过的不羁,安生羡慕七月过的平稳。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渴望。 对生活的规则来自于多各方面,其中个人认为最大影响的规则是来自于父母的允许与不允许。小时候在家里,父母亲的话便是不可违背的命令,他们的话在我们潜意识里被教导地永远是对的,以致于我们的思维被规则化,固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开始选择叛逆,选择开始去掌握自己的人生,去选择自己遵循自己的想法,开始有了很多违背父母的第一次,我们都曾反抗父母的不允许,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看不到他们的着急,把他们的话当做耳旁风,听不到他们的谆谆教诲。想起安德烈和母亲所说的一段话: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做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你所以为的善意并不见得就是别人能够欣然接受的好意,并要为此付出感恩的心。你所给与的爱是你想给予的方式,并非就是刚好戳中别人想要的那份爱。也许这些错意,虽然都是心存善念,但因为它们并非真的匹配,往往会让授者责怪收方不懂珍惜与不识好歹;而收者只觉得是沉重负担却还要被迫感恩。这让善意最后演变成一种互不接受的针锋相对。 作为有这同样困扰的我,被父母的爱所束缚,这牢笼里的爱,很安逸很平稳,但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心里的小火苗渐渐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