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读历史小说不免会带入历史上帝视角,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一个是没人会承认自己不如人,尤其是历史人物,有基本历史常识的人都不免会拿所谓正确的发展道路去和当事人的选择作比较,两相结合,在寥寥无几的言语中不难得出自己高明的结论,自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个是对人物形象的脸谱化,认真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实在太吃力不讨好,大家又不是专家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口咬定,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三个是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了,自己其实知识真的有限,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实在不行一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打发过去了,历史是死的,本尊是活的。
高阳先生的这部《慈禧全传》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整部小说浸入感极强,不少人物刻画都能找到不低的共鸣,对自身极具启发,从280多万字的小说世界中不免对其中人物的遭遇扼腕长叹或是心心相惜,从中挑几个有代表的对整本书做一个粗略了解。
一、慈禧
整本书整个晚晴历史都无法绕开的人物,掌握晚晴实际政权40余年,被誉为“东方的维多利亚”的女主。对这个人相信不少人都觉得闻之可杀。大家记得她说过的话很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又或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也记得她干过的事不少,垂帘听政是她,打击维新变法是她,搞出八国联军侵华的还是她。但就这么一个人祸害了一个大国40余年怎么就没垮台?这个大家不觉得诧异吗?
看一个人能力如何,就得看看他的对手如何,我们先捋一捋慈禧这一生打交道的人物。
第一个对手肃顺。人称“铁腕权臣”,鳌拜第二的猛人,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的经历。同为爱新觉罗一族,反贪是先锋,抗洋是铁腕,对内对外都强硬无比;能慧眼识人,曾国藩、胡林翼拜他全力支持,咸丰死后的顾命大臣之首,到死都意气风发的一代人雄。慈禧时年27岁,联合慈安,恭亲王在咸丰刚死不久发动“辛酉政变”一战而定,从此拉开垂帘听政序幕。
接下来的对手是恭亲王奕訢。满清历史上“最后的贤王”,又被戏称“鬼子六”,当年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后来的军机首席,第一代真正的外交人才。临危受命,赢得“同治中兴”,洋务自强,迅速打开局面,海内外称贤。但就这么一个人,对慈禧从轻视到敬重,由敬重到无力,在慈禧手中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到晚年硬是被玩得没了脾气,最终抱憾而终。
还有半个对手是袁世凯,慈禧当朝时期堪称“治世之能臣”,我一直记得当时看《走向共和》里袁世凯第一次面见慈禧被吓得诚惶诚恐的情景,在事实上慈禧当政期间老袁也没敢有大的动作,在光绪和慈禧之间作选择时最终选择出卖皇帝,这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慈禧的分量,要知道,那已经是亲政后的光绪皇帝。在对比慈禧死后放飞自我的袁世凯,一前一后当思慈禧的政治手腕之强。
在慈禧手下谋生的强人猛人还很多,比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荣禄......不胜枚举,哪一个都能称得上是一时俊杰,但在慈禧手下都保持着雌伏。不管怎么说,在政治上慈禧已经是一个高超的掌权者(对比光绪还有后面的摄政王载沣),她这一死整个满清王朝就真的是叫“哗啦啦似大厦倾”,继而进入群雄逐鹿时代,袁世凯、孙中山等也真正开始在历史舞台上竞当主角。
但就是这么一位政治强人,中国在国际政治上节节败退,外交上丧权辱国,国家经济入不敷出,对外战争几无胜绩,对内统治兵祸不断,传统文化全面崩溃,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二、李鸿章
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说过“不收复香港,我就是李鸿章。”很长一段时间,李鸿章这个名字就是卖国的代名词,丧权辱国的代表人,被数十亿人民唾弃的汉奸走狗。
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背锅侠,自嘲的“裱糊匠”。少年翰林,中年戎马,晚年洋务,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爵至“ 肃毅候”,是被德国称为“东方俾斯麦”,被慈禧声称“再造玄黄”的能人。
“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这是我大学期间特别喜欢李文忠早年的一首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何等痛快,后来李鸿章的际遇也和诗中相仿。中年书生点兵,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死后弟承师命,创建“淮军”,只手扶起东南半壁江山,创建北洋水师,号称远东第一,以战功爵至“一等肃毅伯”。被他的老对手伊藤博文称为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
但这么一位能人,在他手下淮军腐败出名,海军惨败黄海,洋务搞成笑话,在他笔下割让的领土数以百万平方公里计。前诗最后有两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要是李二先生泉下有知,会不会给自己两耳巴子,天大的讽刺啊,堪称历史上的无心立flag,不过人称反了,最终是“瀛洲到此来,笑指泸沟桥畔月”。后面发生的一切,李二先生自己觉得应不应该负点责任?
三、鲍超
一生转战500余场战争的悍将,难得一见的对内对外都奋勇向前的猛人。打仗悍不畏死,对士卒示弱手足,堪称为将的楷模。
但这么一位将领,一生都在作战和罢黜中反转,深陷争功误期的丑闻,在书中高阳先生站在了鲍超一方,对另一位著名将领刘铭传充满指责,然而从书中的发展进程看上去对鲍超的政治生涯并无什么用处,一生都陷入了罢黜启用的死循环。每到国威方才思良将,戎马一生负伤100多处,最终在病痛中走完一生。
鲍超好歹还能善终,但更多的杰出将领不仅死于非命,连死后都不得安生。甲午战争的丁汝昌,戴罪领兵抗击联合舰队,自杀殉国,落了个铁索横棺的下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聂士成,战死疆场还要被横加指责。不知道袁大总统一伙的北洋军能压服满清皇室上位成功,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这些前辈将领的悲惨遭遇。
四、徐桐
慈禧一朝的名相很多,如恭亲王,如文祥、如荣禄,但我独独对徐桐感触最深,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天赋奇才。
书中的徐桐天赋平平,理学不通,被称为假道学;学问不深,为同僚翁同龢不齿。同为帝师,才气不如人,学问不如人,做事不如人,做官还是不如人。作为同治朝理学宗师李鸿藻的后来人,却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因为守旧出名后才走上中枢岗位,作为一个名利场中人,看着一个个后辈赶超自己,何等让自己难堪。
从早年的碌碌无为,因循守旧,到后来的在自己家门口贴上“与鬼为邻 望洋兴叹”的对子来恶心东交民巷的外国人,后甚至听不得一个“洋”字,洋烟洋酒都不得入眼。我想问真有人愿意这么古怪吗?更大的可能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除了高立牌坊,一味排洋,徐桐这么个人还能怎么做?搞洋务,能干的过李鸿章、张之洞这群猛人?搞教学,李鸿藻,翁同龢笑而不语。搞政治,文祥、荣禄教你做人。徐桐就是一个遭遇“五千年不遇之变局”的平常人,又身居要位,不得不有所表示的可怜人。你比我狠,我比你更狠,你比我保守,我保守到让你自卑。
这样的一个人你能让他在辛丑政变中保持后退姿态?他这么个情况喊声议和能成吗?政治人物人设崩溃可不是娱乐圈人设崩溃能让身后人原谅的。在北京城破后以80高龄选择上吊自杀,名利礼教杀人,实在让人可悲可叹。为国无用,保身无能。
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义和团
身在局中,无论是慈禧、李鸿章、鲍超、徐桐之流都无法将满清这么个病入膏肓的王朝拖出泥潭。唯一让我感到有所希望的,恰恰是高阳先生在书中描写及其不堪的义和团。
文中的义和团,从描写中看,就是一群由地痞流氓、妓女优伶、麻木群众组成的无序社会团体。他们大搞封建迷信、烧杀抢掠、坑蒙拐骗、误国误民。更兼擅起战端,虐杀爱国将领聂士成,无视正确的战术指挥,内斗内行,外战外行。怎么看都是西方人笔下《乌合之众》原型,社会的渣滓,不好好等着老佛爷的荣光来拯救,瞎喊什么“扶清灭洋”。
还记得大泽乡来着最底层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教相争,官员只是觉得维稳困难,老爷难当。而处于底层的平民那真是叫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都这样了还能让他们像庄稼一样看着烈日不动等死,要知道,中华民族的老百姓早在4000多年前就对夏桀喊出过“ 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的口号。
不要忘记八国联军即使侵华成功后,与清政府联手镇压了义和团,国外人士对这次“拳祸”的看法
赫德: “迄今为止中国人作为军人并没有放出光彩;但是他们之中有的是勇敢的人,而这些人的数目还要增加。……外国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一天必须离开中国,而目前引起注意这段插曲就是今天对于将来的暗示。” 瓦德西:“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其中大部分,甚至并火器而无之。” 赫德: “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
义和团的意义不能仅仅从书中的表面去看,更应该从最根本的中国老百姓的人性中去看。历史的掌舵者可能不是老百姓,但推动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人从来都是老百姓这群人。
正如国歌歌词所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义和团,你可以诋毁他,咒骂他,镇压他,但你永远无法轻视他,彻底毁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