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随笔作家,这种职业往往介于家政服务和超市促销之间。
每个人都可以推门走进去,看看内容、问问价格,带着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所以,在蒙田这里,古人看到了斯多葛主义,笛卡尔、帕斯卡发现了怀疑论,浪漫主义者找到人性和自然,伍尔夫得到了意识流,解构主义者得到了盟友的支持。
翻开《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我知道又一个主顾上门了。这一次是“为了生活”。
萨拉•贝克韦尔代表当下的我们,推门进去。她想看看蒙田这里,还有没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1.为了生活——这算是怎样的借口呢?
拆开塑封,翻开第一页,我们此次远征的目的(用400多页的书问一个500年前的名人,对时间紧迫的我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是远征了)就是福楼拜的那句文案——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为了生活”——为了谁的生活?为了生活值得吗?为了什么时候的生活?为了让生活变得怎么样,变得更好还是更有趣,还是为了保持现状,不会更坏?
在福楼拜生活的年代,“为了生活”,这大概是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众多分类的一种。但是眼下没有人像笛卡尔一样杞人忧天,“为了生活”,包含了所有推辞。谁不是为了生活,干什么不是为了生活?只要你不是团体、单位,都可以这样说。除此之外,存在再无目的。
但是作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整本传记里,作者问了20次“如何生活”的问题,与3次追问彼得不同的是,已经过世了500多年的蒙田先生,很快地回应了我们。
追问一个死人,却没有难倒他,我们又从中得到启示。这既是悲哀也是欢喜。悲哀的是,生活没有改变,困扰我们的问题没有改变,我们的答案仍旧掌握在500年前的一个人的内心里。欢喜的是,生活同样没有改变,我们身为“人”的经验,依然稳定有效。
2.不为娱乐,也不为个人进步
当下有两样事物盛行:一是直播短视频,二是贩卖认知思维。
前者提供定期投喂、及时反馈的阅读快感。后者提供个人进步、历史前进的错觉。在二者之间,我们一张一弛,互补生活。所以说,天天捧着手机,听“大师”讲课的人和刷抖音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书中,有一段福楼拜的蒙田推荐语。我在另一本书中,看到是这样翻译的:“不要为了娱乐去阅读,像孩子一样;也不要为了个人进步去阅读,像野心家一样,不,请为了生活而读书。”福楼拜言之凿凿,想来是见过这些“孩子和野心家”的。可是,他直截了当地否定了这些做法,却没有告诉我们这样的后果。
我们可以试着想下去:娱乐是即时的消费,是我们一边抗拒一边去做的事情,是我们一只手在做,另一只手佯装不知道的事情。而就个人进步来说,无论是从“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还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来看,个人进步都是个伪命题。“迭代”这个词,用于技术可以,用来指导人生可能还需要再斟酌一下。
3.蒙田制造了伟大的离题,但我们耿耿于怀
蒙田是一个微博体作家,一个只有一本书的作家,一个轻哲学家,一个转述斯多葛主义、怀疑论知识的人,一个热衷传播个人生活短视频的博主。在自媒体时代,蒙田是一个注册了蒙田商标的自媒体。
蒙田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谴责他“输出的产品不够垂直化”。他甚至刻意制造混乱和模糊。蒙田写作的唯一路线,就是离题。英国作家撒克里开玩笑说,蒙田为每一篇随笔取了另一篇随笔标题。
可是他的离题,不仅仅是写稿跑题,而是整个生活都不在状态。比如,“一般认为蒙田与莎士比亚是最早表现出“近代性格”的作家,他们捕捉到近代充满不确定感的特质,例如对于自己的归属、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该做什么缺乏明确的感受。”对我们读者来说,如果离开的时候,我们手里拎走的东西,和我们预测的不一样,我们找到的不是我们想要找的东西,那么阅读就成功了。这种差异也构成了阅读蒙田的所有意外之喜。
但我们不能接受这一点。
我们愿意做培根的后代,因为培根骨子里散发着令人厌烦的哲学家味道。“如果一个主题可以分成几个子题,他就会加以区分,而且预先宣布有哪些子题,然后再一一介绍,毫无半点遗漏”。
我们不希望买一双皮鞋,回家打开以后发现是个吹风机。这不是令人惊喜,而是被愚弄。当我们笃信“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做主”时,谁还会接受蒙田的“不确定性愉悦”呢?
这就是蒙田,虽然看上去很好吃,我们又腹中空空,但碍于口味,谁也不肯动手用餐。只好空着肚子,连上WiFi玩手机。
我朋友说,读蒙田,就像是去服装店理了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