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笔记本提升你的阅读效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有一个毛病——什么书,就连小说都是看完就忘,连主人公名字也记不清。以前没当一回事,可是上班以后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开始针对自己的不足看一些工具书,却发现看完就忘的毛病实在是很影响学习效率,只能磕磕绊绊的逼着自己多看几遍。好在朋友送给我一本书,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理由是“你这记性啊,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本书”,我一边不以为然“从小到大我看了这么多书,成绩也不差,没见过猪跑至少吃过猪肉,不会写书,但阅读肯定没问题啊,阅读还要专门看书学一学吗?”,一边傲娇的翻开了书页。
奥野宣之是日本有名的畅销工具书作者,《活用一辈子》系列工具书累计销量突破了50万本,独创的咨询整理术、全能笔记术提高了许多人的工作效率。而这本书则分享了他关于提高阅读效率的思考与实践。我读完以后终于明白了我总是记不住,看完就忘是为什么了,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过目不忘的天才,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方法,实现看一本书效率从1%到70%的提升。
我们有阅读的能力,但阅读的效率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很多人就像我翻开书之前一样,自认为看书理解能力没问题,小时候没人教要怎么阅读,现在还不是好好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有的人看完一本书后能口齿清晰的向他人讲述这本书的这内容,有的人关上书本想和朋友推荐这本书,张口却不知从哪里说起,最后只能说“那本书不错,我看了很有启发,你去看看”。为什么我知道的这么详细?因为这是我一直的痛。
尤其是上班以后闲暇时间有限,为了自我提升有针对性的看一些工具书,看时频频点头,对里面许多观点很是赞同,看完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是对自己买书的钱,看书的时间极大的浪费。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有效阅读一本书呢?
就像减肥只有“管住嘴迈开腿”一个本质道理,有效阅读则是“做笔记多复习多活用”。
为什么要做笔记?首先因为我们的记忆能力并不强,三分钟前看的一句话,你现在已经忘记。其次我们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信息分散,有多少人能做到看完一本书的时间里,不看微信不看豆瓣不刷微博的?从小我们就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会漏掉很多东西,但一笔一划记下的内容不会。小学时候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做摘抄,但真正坚持下去的人寥寥无几,那是因为做笔记的方式错了。
我之前不愿意做笔记,除了觉得麻烦,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认为看一遍记不住没关系,那我多看几遍嘛,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可是我太高估自己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连看一本新书都拖拖拉拉的我,高中毕业以后基本就没有同一本书看两遍的经历了。哦,还是有的,一本小说,来来回回翻看了五六遍吧,但现在依然想不起来两位主角的名字,更戏剧性的对比是,很难记住日本名字的我,因为看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并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做笔记后,已经对奥野宣之这个名字印象深刻了。读书只是被动的输入过程,做笔记则是能帮你加深记忆的输出,即使你什么也不想,只做最基础的摘抄,也能帮助你在书写过程中,记住你抄下的那几句话。
有人可能会问,我看书就图一乐子,专门作笔记太麻烦了。奥野宣之也针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成年以后,我们看书基本就可以分成两个目的了,一个是娱乐消遣,一个是增加知识。因为生活压力和娱乐项目多样化,我们很少再像小时候那样,有时间和闲心为了纯粹的开心去看一本对自己没什么提升的书。逼不得已捧起一本书,要不就是为了考试,要不就是为了解决自己某些方面的问题,所以做笔记适用的是为增加知识而看的书。我们出于功利目的读书会下意识的计算看书的效率,如果单独看书,效率可能连5%都达不到,但通过做笔记,效率可以达到80%。
那么如何通过做笔记来有效读书呢?奥野宣之将有效读书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每个步骤都有笔记的参与。

选书:曾几何时,天真的我在某乎闲逛的时候收藏了许多必读书单,然而几年过去,书单依然停留在我的收藏夹最里程,那些必读的书我都没看,就算看了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书单推荐我才选择读这本书,只是没想到我无意之中形成了和奥野宣之建议的选书方式。他指出,适合我们的书单不是“xx必读的x本书”,而是应该经过我们自己筛选添加,形成自制的个人书单。
书单来源可以有很多,可能是读一本书时,作者提到的其他书,例如我的书单里有看《穷查理宝典》时,查理芒格提到的几本对他影响深远的几本书;也可以是你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时,这个主题内的经典书籍,例如我因为《小狗钱钱》对理财产生兴趣,于是读了几本基础理财书,很快就发现内容大同小异,不用再多读了;还可以是喜欢一部电影,于是找来原著细细品读,我因为《饥饿游戏》把系列三本书先看完了,又有多少人先掉坑美剧《冰与火之歌》,沉迷剧情于是啃完了大部头的原著?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就可以写在自制的书单表格里,为了方便记录和日后使用,表格可以包括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可选)和入选理由。入选理由强烈推荐,不管是做书单删减整理,还是根据书单买书,它都能帮你回忆起想看这本书的初心,如果当初想看一本书的初心改变,自然就不用再保留和阅读那本书了。
购书:有多少人买书是站在书店门口或者浏览网站时,被好看的促销摆设、精美的封面或者书名所迷惑,迷迷糊糊抱了一大堆书回家,最后发现看不进去的,堆在角落积灰的?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书店,头脑清醒的掏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书单表格那页,根据”入选理由“购买几本最近想看的书来,开开心心的回家看书,感觉是不是非常棒?
读书:我曾是一个爱书的人,力求看完一本书后这本书保持崭新的模样,但看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我就改变主意了,折页和书写能极大地提高我的阅读效率,是目前时间有限的我最需要的。奥野宣之强调,书至少需要读两遍,第一遍是通读,只要遇到自己喜欢的地方,通过折页标记;重读时只需要翻看折页,用笔标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当时的感受。通过先折页后笔记的方法,能精简书本里的划线。折页也能帮助我们随时随地标记,不管是舒服的坐在沙发上,还是地铁或排队。
记录:本书介绍做笔记的方式,奥野宣之将其取名为葱鲔火锅法:先记下在读书的读书日期、书名、作者名三元素,然后根据自己在书上的痕迹,筛选出要记录的部分,通过这一步,可以保证你最后写的东西不会太多。然后摘抄一段,马上接上自己的评论。评论不用长篇大论,但一定要写,只要你喜欢那段原文,即使写下”很喜欢这段话“都可以。下完这段对应的评论后,空几行开始另一段原文摘抄和评论。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就像葱鲔火锅中鱼肉和大葱都是主角一样。为了方便日后区分,摘抄和评论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也可以在文段前画圈画五角星等不同的标记作为分别。
活用:读书是输入,活用是输出,只有输出才能帮助知识的消化吸收,实现内化。写评论就已经是活用的第一步了。我们也可以在固定的场景下重读笔记本,多多复习才能提高一本书的阅读效率。因为笔记是整本书的精华,所以并不像重读整本书那么花费时间。更高阶的玩法,是写书评,通过将笔记本里的评论串联起来,一本书的书评其实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脑力,整个过程还能帮助你补充对这本书的认识。
书评的活用,就像是高中物理课中,每个概念的学习,都是老师先解释一边,再布置几道题,做题的过程中强化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好几个概念之后,来几道综合题帮助我们把概念们串起来解题。写书评就是前面评论和重读的综合题。如果是读工具书,活用的一个方式是将新理念运用在生活中,例如读了本书,就开始按奥野宣之说的那样先做几次笔记看看效果。

将记录和读书分开,是我看完整本书后最大的收获。我从来没有坚持过写读书笔记,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最初我对做笔记的误解,认为做笔记,你就需要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真操作的时候发现几个问题:一是麻烦,有些书夸张起来每页你都想做个笔记,写多了手累;二是整本书内容会前后重复,前面部分做了笔记,看到后面发现有更精准的表达,如果用先折页标记重读划线,最后摘抄的方式,你只需要记录下你认为最好的表达就行了,减少一点工作量,要知道,做这种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尽量简化劳动量才能坚持的下来,进而养成习惯;三是边看边记真的非常影响看书的流畅性和舒适性,想想看,如果要边看边写,那只能坐在桌前才行,看到有共鸣的地方还得停下来,太痛苦了。在地铁里站着看书,看到喜欢的地方不能写,憋屈的感觉简直油然而生。
另一个原因是强迫症发作,因为我喜欢同时看几本书,所以算不清一本笔记本里分给一本书到底需要多少页,做完笔记多了空白几页烦躁,少了几页记录不了更烦躁,如果用好几个本子分开记录,一直用不完也烦躁,即使是刚刚好,下次读这本书有了新的记录,却发现没地方添加了,还是烦躁。所以在这种怎样都烦躁的情绪下,我直接放弃了做读书笔记。
现在好了,奥野宣之直接告诉我,你压根就不用边记边写。先标记,再找时间补上笔记。也不用把一本书的笔记连贯记录,就算是两本书也可以交叉记录笔记,之后只需要闲暇时多重复翻看就可以了,遇到新的想法,直接接在笔记本最新的空白页写就行,随身只需要带一本笔记本,就可以搞定随时记录书单和有事没事翻一翻记录,非常省事,非常适合我这样的懒人。第一次有人这么跟我说,你不用教条主义的做笔记,开心就好。哇,之前的纠结一下子解开了。
看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写完笔记和书评,明天可以自信满满的和朋友介绍我今天看完一本什么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