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生活启示录: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选择不合作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日,瑞典北部极圈内的温度一度达到30度,而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也在本月初一度达到32度。而往年同期,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只有10度。。。。。
比32摄氏度更可怕的,是持续不停的连锁反应
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气温升高(气候变暖)会引发一连串反应:
冰川融化,原来被冰覆盖的大片海洋大换装,相比白色冰面,蓝色海面吸热能力更强,
气候变暖加速,永久冻土融化,冻土中的强力温室效应气体甲烷水合物释放,气候变暖将一发不可收拾,海平面上升,海岸城市被吞没,大气洋流被扰动,掌控地球温度的调节器,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繁殖条件也必然受到扰动……对北极熊来说,夏日短暂的32摄氏度的高温是可以承受的,但如果大片冰面融化,极度依赖冰面生存、捕食的它们,将来不及适应,大规模死亡……
为什么要把温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海洋温度升高2摄氏度,就可能引发甲烷水合物的释放。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史上曾出现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但这五次大灭绝都源自自然力量和地质力量。比如恐龙灭绝很可能是缘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另外还有火山喷发、甲烷释放。所以,可想而知,甲烷释放的威力有多大。
从20万年前,现代人也就是智人出现在地球上到今天,人类这种物种获得了巨大成功,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一方面,我们创造了璀璨闪耀的人类文明:我们开荒辟地,从村庄走到城市,建起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交通,用文字记录过去的历史和独属于人类的智慧之花。我们发明了蒸汽机、把人造卫星和宇航员送进太空,让化石能源成为我们的依赖。在世界的尽头,在冰川覆盖的极地,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经过漫长而坚韧的奋进,我们终于有了今天如此便利、高效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和暴烈。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超过了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相对其他自然力量、地质力量或不可抗因素,人类活动占主导。
1965年,一杯加冰威士忌成为气候变暖的第一个证据。 50年过去了,我们除了偶尔担忧,还是在加速发展、破坏, 加快气候变暖的步伐。
1970年代以来,人类才普遍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啊,不得不感叹,这个认识来得太晚了一些……虽然已经晚了,但我们还是无动于衷,相对于我们的破坏,我们所做的保护真是杯水车薪。

《自由》作者、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是一名观鸟爱好者,一直以来,他非常关注和忧虑环境问题,无论在他的小说还是随笔集,或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中总会看到这个主题。《自由》中的男主沃尔特后来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要保护一种叫蔚蓝莺的鸟。有一章的标题就是“山顶剥离开采”,其实施手段比这个名字更触目惊心。环保人士们翻着他们的过塑图表侃侃而谈:“可是目的因是什么呢,目的因就是我们面临的几乎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是这地球上的人太他妈的多了。”“七十年代,人口过剩毫无疑问是大众谈论的话题之一……然后,突然间一切都不见了。这个话题变得说不出口……接着,人口控制在政治上变得声名狼藉,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英迪拉·甘地推行的强制绝育以及美国的零人口增长政策都被扣上了本土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帽子。”环保事业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力昭然若揭。
弗兰岑说他一度认为:人类反正要完了,在实施改造,比如将太阳能电板或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到一些之前少有人类踏足的自然原始环境中的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新的污染和破坏?那么还不如尽力保留那么一些原生态环境,我们灭就灭吧。
但正如席里尔·迪翁一样,当他看过很多生物多样性再生、修复环境的工程所取得的惊人成效后,他的想法改变了。当他从南极旅行数日返回岸上,看到那些鲜活的孩子的面孔时,他也深深体会到人类社会不能没有孩子,不能没有新生生命。
《人类的明天》就是在这样的思考和前提下来探讨“更好今天和明天”这样的可能。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个体都追逐自身利益,而蔑视集体利益。他认为个体正是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并非出于本意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显然,新一代人并没有读过亚当·斯密的书,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发挥自身的才能、能力、创造力,再通过合作型经济把这些提供给集体,就不仅会改善其他人的生活,也会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当某个年轻人评判政府、政党、社会系统或任何公共机构时,他常常提出以下问题:这个组织的行为是否集中、产权在握,是否是家长制的、自上而下的,是否自我封闭;或者这个行为是否是分配性的,是否是合作、开放或透明的,是否奖赏了横向规模经济?他们不仅有企业家精神,而且有不同的权力概念。也就是‘权力属于人民’。”
以前,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青蛙不跳出来?
用一个谜题来给这个问题作答:假设池塘里有一朵睡莲,第一天它长了一片叶子,以后每天它的叶子数量都会翻倍;如果整个池塘会在第30天完全被叶子覆盖,那么什么时候池塘的一半会被覆盖?
答案是:第29天。前29天里,我们可能觉得一切正常,我们还有很多时间。然后一天之内,一切都天翻地覆。这是对我们世界的一个隐喻。
但现在,让我们换个方式提问:怎样能让温水中的青蛙跳起来,在水开始沸腾之前?
可以用刀戳、用棍打,刀起棍落,疼痛立现。对于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来说,对于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类来说,其他物种做不到这件事,等大自然这么做的时候,人类也就没有几乎跳起来了。那么,还有什么办法?
但温水里的青蛙越来越多,空间有限,青蛙越来越拥挤,彼此之间开始争夺、伤害。有的青蛙天生喜欢跳来跳去,实在受不了,或出于偶然,跳出了这一锅子温水。跳出来后,发现外面那么宽敞。同时,锅子底下的火被发现了,于是就朝同伴大喊、比划,想让其他青蛙也都跳出来。但不管怎么警告,声嘶力竭地喊,温水中的青蛙就是无动于衷。于是,最先跳出来的这些青蛙决定开始在外面开始新的生活。它们在大地上自由地跳来跳去,品尝清晨的露珠,以千姿百态的草木为席,与万千物种为伴。慢慢地,温水里的青蛙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于是,越来越多的青蛙跳了出来。它们齐心协力扑灭了锅子底下的火。
这也可以是对我们世界的一个隐喻,不是吗?
提不一样的问题
到底怎样才能让人类行动起来,在水开始沸腾之前?最先跳出去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哪里?正在做什么样的事,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伟大的甘地说过:“展示范例,不是影响人的最好方式,而是唯一方式。”
这就是《人类的明天》(书+纪录片)想要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回答的问题。经过3年的检验,它们回答得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跳出火上的温水,有了适合生活的空间和自在。他们看到了火,并一点一点扑灭。
《人类的明天》会让我们看到很多事物、场景的另一面;对大大小小的既有问题和新生问题提出偏向解决方案的问题,多想想怎么办,怎么解决。
地铁里那么多电子屏是否真的必要?气温不断攀升,创新高,为什么室内还是冷得人瑟瑟发抖?为什么超市蔬菜区要给番茄、黄瓜、西葫芦、葱,每个套上塑料袋称重?这些花钱购置的塑料袋真的没办法省去吗?好像多动那么一点点脑子就会想出别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多东西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纸然后又缠了一层又一层的塑料?为什么我们把花掉大量资源生产出来的食物的1/3倒进垃圾桶?空调上那个灯光按钮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儿时食物的味道?
“时间就是金钱”:金钱真的是衡量时间的标尺吗?
永远要赚得更多,“人类集体心理的这种贪得无厌,很大程度上是由广告业维持的。广告对人的潜意识,而不是对物质事实施加影响。因为事实上,只要我有吃有穿,有屋可住,有医可询,那我就有了生活的必要条件。其他都是多余的。但如今是什么在毁灭地球呢?不是必需品(况且,还不是所有人都一定拥有这些必需品……),而是我们没有设限的永恒欲望所产生的幻象,正是这种幻象推动了那些虚拟经济的机器不断运转。而实际上这跟经济没有一点关系……”买买买的背后是什么?赚赚赚。赚赚赚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生活和人被吞噬。
“就像梭罗的故事一样,他从河里捡了三块鹅卵石,因为觉得漂亮,就把它们放在了办公桌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得每天给鹅卵石掸灰,就又把鹅卵石放回了河里……”
在看到那么多人关注并认同、实践“消费降级”“简生活”这样的理念时,我明白了“经济”这一章为什么如此吸引我,读了两三遍。一问一答,穿草鞋种地的经济学家不留情面地戳破了消费主义社会为芸芸众生设下的陷阱。之所以能做到不留情面,可能是因为这本书里的这些人都不是或者说不再是既有模式下的受益者。就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政府继续杀鸡取卵,他们的选择,常常受制于财政方面的重压,以及对赢取选票的执念;大多数企业家不管愿不愿意,都得符合增长和资本主义那套逻辑;大部分民众继续推动消费型社会的运转,陷在日常生活和财务烦恼中无法自拔……与此同时,半数野生物种灭绝,全球温度继续攀升,垃圾泛滥成灾,10亿人饥肠辘辘,同时却有15亿人过度肥胖。85人积累起来的财富相当于另外35亿人的资产总和…… ”
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起来,开始选择不合作呢?消费主义还会继续肆然膨胀,攻陷所有人的生活吗?当我终于不再拼命追逐那些其实并非我所需要的东西,当我穿起布鞋,背上轻快的布包,走在初秋北京凉爽的夜晚,我感到自在极了。
改变起于关注

《人类的明天》并不是完美无暇的、无懈可击的,但它是一个新的原点,渺小如我,从它开始去关注一些以前觉得跟自己离得很远的事情:城市的下水道,街区的路面规划,有没有步行道,有没有人车分流,有没有自行车道,行人给车让道还是车占据了所有空间;城市里那些拾荒者,我的爸爸就是其中一员;我自己的小区院子,我家的飘窗;公路上的隔离带;有机食材;奥北这样的新垃圾回收企业;塑料的前世今生以及那些自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到底在记录什么、讲什么?
很多改变都起于关注,我们关注这些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环境、舒适度息息相关的事,然后了解和表达我们的需求,改变就会发生。
如甘地所说,展示范例是影响人的唯一方式。那么,影响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肯定不是有一学一,照猫画虎。范例中最值得借鉴的应该是其背后的理念、意识和行动方式。是范例给予我们的希望和信心,给予我们可预测的愿景。《人类的明天》里讲述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身份和阶层,但却传递出很多同样的理念:多样、自立、坚韧,敬惜自然,才会获得自然的眷顾。还有:“科学就是把事当事,民主就是把人当人”的原则。
怎样科学地做事,而不是只喊口号?怎样打破那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墙,让更多的小众融合又自在地存在,而不是去夯实、加固那些墙?2000年,法国组织了一个由30多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构建法国能源过渡方案,经过10多年聚沙成塔,这个方案几乎精确到了2050年之前的每个小时,创建了超过百万份excel文档。这里面所隐含的科学的做事态度、毅力、信心多么鼓舞人心啊。
这本书可贵的地方也在于:我依然会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不过可能看待和处理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态。我仍然对我自己能改变什么抱持怀疑,但书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是更适合我自己的,我会生活得更舒展自由一些,我也会把这些理念在生活中传达给我的孩子,希望他也能过得尽量快乐自由一些。等到真的危机来临的时候,心里有所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和爱面对那些危机,不被成功、金钱这些东西奴役和捆绑。
《人类的明天》谈论的是今天和明天,而不是很远的未来,并且和AI人工智能统治地球这种充满科技气质的未来探讨完全不同,而是以今天为起点,我们自己将要面对的生存之境和下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也就是五六十年的时间跨度。我们的面向也是关乎当下日常生活和未来至关重要的几大领域:食物、能源、经济、社会和教育,属于非常实际的探讨,而不是科技性预测。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解决办法和更自在、恰当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提出问题。
就算最终,当那锅子水还是开始沸腾,一切天翻地覆,但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把时间还给生活,把自由还给灵魂,把目的还给幸福。

同名纪录片观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178102?from=search&seid=16604747520484617622(字幕不是那么好)先看的书,再看电影,书比电影更系统、深入、条理清晰,当然电影也很不错~
纪录片配乐专辑试听地址:https://music.163.com/#/album?id=34698044(主题曲tomorrow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