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简单哪


道听途说当然不对,但眼见就一定为实吗?一般情况下,眼见为实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物体经过了“包装”,眼睛所“看到”的,和我们认为自己看到的,却会发生某种偏差。这就是克莱夫·吉福德想在《视觉陷阱:眼睛是如何欺骗你的》中告诉我们的种种所谓“视觉陷阱”。其实客观地来说,“视觉陷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眼睛却并没有“欺骗”我们。因为溯本追源来说,这些“陷阱”的形成,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和设置,而绝非通常条件下的自然万物。
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东西,便以为这个过程很简单。实际上,“看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眼睛,更需要大脑,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处理过程——这个处理过得所需要的时间当然很难感觉得到,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换言之,每个人都不可能直接“看见”东西。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看到东西,是因为一系列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还需要符合视觉原理。如果一样东西本来就不存在,但某些条件具备的话,它也会“出现”在眼前的。还记得“海市蜃楼”这个成语吗?就是说的这样一种现象。
再举个例子来说吧,电影为什么会动呢?大概有的人会说,电影本来就会动啊,难道那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吗?!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之所以人们能够看到电影中的一切会动,就像自然环境下所发生的一切几乎一模一样,实际上,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所谓的“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当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的画面匀速转动的时候,一系列静态的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于是电影就产生了!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来获取的。人的感光细胞能很容易觉察出周围光线的变化。当物体把光线反射进眼睛,光线就通过一个类似放大镜的器官——也即玻璃体——在眼睛的深处形成一幅倒立的小型图象;感光神经觉察到了光线变化后,就把反射传输给大脑,大脑有专门负责图象处理的区域在收到反射后就开始处理图象;然后大脑就告诉相关的动作神经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样,人类才“看到”了物体。所谓“视觉陷阱”,就是因为,人类的视网膜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机器”,因为盲点、视野、后视效应、灰度、明和暗、颜色和光线的变化等等,它有可能“犯错误”,大脑也会跟着犯错误……所以,才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骗局。当然,是无意为之的“骗局”。只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奇特的“视觉陷阱”也会得到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所以,还是不由地惊叹一下吧:啊?怎么居然会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