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中窥见心灵的雪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提到心灵之旅,国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西藏吧,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全球最高的山脉,理所当然成为了洗涤心灵的最佳圣地。不过原来不仅中国人如此,美国人也会去喜马拉雅山进行心灵朝圣之旅。《雪豹》是美国作家彼得·马修森跟随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到尼泊尔山区,观察喜马拉雅蓝羊和神秘的雪豹时的日记合集。
马修森刚先后经历了离婚和丧妻,此时正处于人生低谷,因此接受了夏勒的邀请前往喜马拉雅,他和夏勒的目的不同,他主要是想通过这次旅途追寻心灵的平和,然后顺便协助夏勒一起观察蓝羊和雪豹。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去拉萨的都是有故事的人。”《雪豹》是一本日记,马修森详细记录了每天行程的艰辛、快乐以及失落,也向我们全面展示了自己从始至终的心路历程,读来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徒步穿越,走了一趟艰苦的朝圣之旅。
这次旅程中有三类人,首先是发起人野生动物学家夏勒,他目标很明确,一定要在蓝羊发情期前赶到目的地舍伊,在水晶寺周边完成对蓝羊发情期的研究。因此行程中尽管条件恶劣,即使大雪封山,也依然没能阻止夏勒为了赶时间而翻越隘口。糟糕的客观条件以及挑夫时而想偷懒的主观因素,让预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一天天得往后延,夏勒时常因此大发雷霆,一边是愤怒,一边是担忧,如果进山时间错过了蓝羊发情期,那么这趟辛苦的行程就白走了。尽管如此,每当愤怒消散,夏勒又会重新坚毅起来,再难走的山路隘口也不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最后夏勒终于赶上了水晶寺蓝羊的发情期,在回程的路上还拍到了一头雪豹,这也是本次行程唯一一次真正看到了神秘的雪豹。夏勒的故事告诉我们,野生动物学家真的是一件非常艰苦的职业,没有百分之百的热情和爱,你不可能坚持下来。而一旦你爱上它,则环境再艰苦都不足为惧,爱就是对抗艰苦的最好保护罩。
旅程的第二类人就是向导和挑夫,他们是夏尔巴人及尼泊尔山区当地人,他们为生计而行,挑着最重的行李,拿着每天少的可怜的工资,走在艰险的进山道路上。每次看到队伍中的当地挑夫偷懒或逃离时,感觉挺矛盾的,一方面如此没有契约精神的做法确实让人愤怒,另一方面,这些人装备简陋,衣着单薄,穿着破鞋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窄道上,随时有冻伤或摔伤的危险。这份工作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死神时而相伴,而他们每天只是领取非常微薄的薪水,似乎又是情有可原。即使是作者自己,对此也是矛盾的,一边骂他们,一边又觉得有所亏欠。而跟随夏勒和作者走完全程的那几个夏尔巴人,其实又是整个队伍最乐观的人,尽管条件艰苦,尽管收入和付出不太匹配,他们依然会感恩这些微薄的薪水。登山界有个说法是大部分登顶珠峰的人背后都离不开一个默默奉献的夏尔巴无名英雄,他们每个人都是丹增·诺尔盖。
第三类人就是作者,一个进行心灵朝圣之旅的人。走一趟艰苦的行程,一路上脚磨出血泡,涉过冰河时腿冻得僵硬,最后真的能在雪山环抱中找到那份宁静吗?这趟朝圣之旅历时约两个月,在终点水晶寺的那段时间,作者远离现代城市的烦扰, 可以直面自己内心,那时候的他是达到了期许的。而回程快到久姆拉时,作者又像从喜马拉雅的结界穿出,再次踏在了现实的土地上,这让他异常烦躁,仿佛就像两个月的修心成果破碎了一地。只有最后慢慢和自己和解,才能重新恢复平静,所以可能朝圣之旅不是灵药,不断的自我对话才是,而朝圣之旅只不过是给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去练习这种自我对话而已。
我们也常常会有种旅行归来的失落感,这大概就是赋予旅行太多的意义了吧。朝圣之旅也好,心灵之旅也好,我们或许应该学着去爱,学会去接受,练习和自己对话。如此反复,心中神秘的雪豹,或许就会在某一天不经意间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