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

“春风吹呀吹吹入我心扉,想念你的心怦怦跳不能入睡,为何你呀你不懂落花的有意,只能望着窗外的明月.....”张爱玲的文字一向浓烈,又擅用比喻,好像各色颜料被打翻了混在一起,富贵艳丽。但艳色之下,终究是惨淡萧索的灰,一如她笔下千变万化但都是带着铁锈气的月。本想听这首欢快甜蜜的《花好月圆夜》来冲淡读其文时意料之中的苍凉,但在看到邵之雍出场后,我很自然无奈地把这歌切了,乐曲之下,更显哀音。
张爱玲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以前总爱幻想自己是个帅气的侠女,而侠女就该高挑着眼,睥睨世人(ok我知道自己够中二....),所以在了解她的生平看见她穿旗袍高傲冷漠的照片后,我就痴迷于买她的书。最喜欢她那本《倾城之恋》的小说集,在里头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女人,各不相同,又基本相同。即使是很琐碎的小事,她也能用细腻的工笔描绘。我还看了些市面上痴男怨女谈张爱玲的书(就是那些用几句诗句做书名,然后谈谈民国才女张爱玲瑰丽的一生等等的快餐书),额,总觉得这些书有消费张爱玲之嫌.......这本《小团圆》我也在高一看过了,但重温一次更生了许多感悟,而且高中时间紧迫,有时间看闲书也没工夫写感悟,所以现在打算好好写写。
只要了解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很容易的,你会发现这本书写的完完全全就是她自己的前半生,她就是九莉。五十多岁的张爱玲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残缺的亲情,冷漠的家庭,薄幸的情人,独居的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让她太想写下了。而小说比自传更自由,可以表达一些用自传无法写清道明的情感,所以五十多岁的她,写下了这些文字。她不愿让nosy的读者指指点点,更不愿让姓胡的“无赖人”误以为她还爱他,大书特书,把她再拉下水去,她选择让友人宋淇销毁这些。当然最后还是出版了。想起她曾说“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或许她也会满意现在的情况吧。
在书中,九莉原型是张爱玲,九林是她的弟弟,蕊秋是她生母,楚娣是她三姑,邵之雍无疑是胡兰成,比比是好友炎樱,荀烨是柯灵,燕山便是桑弧了。这些人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可留下的大多是不美好的回忆。她说“她要它有始有终,还是个美好的东西,不然在回忆里受不了”,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辛酸往事即使竭尽全力用回忆美化,用力过猛,更只会平添无限悲凉 。文中九莉对蕊秋,也就是张爱玲对生母的几处描写让我十分动容。她的母亲无疑是个新派的女子,美丽又有主见,自然不满抽大烟的丈夫,脱身离开了。但她把九莉留下。父亲的冷漠和继母的恶毒是让她对母亲怀有幻想,可母亲除了疏离还是疏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早参透了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所以她才会说出“生活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的话吧。文中结尾,九莉想把两元钱还给母亲,可蕊秋出人意料地流着泪拒绝了,她或许以为九莉是想断绝母女关系,张爱玲对此的描写是“从前的事凝成了化石,把她们冻结在里面”,亲情竟生硬到了这个地步,是谁的错呢?九莉最后参透到了: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胜之不武。父母与子女之间,和解,是最高的境界。
当然了,作为一俗人,我最感叹的还是胡张之恋。邵之雍在书中出场偏后,但笔墨极多,也最感染人。写此书时,两人早已一刀两断分道扬镳,可是张爱玲还是诚实且真实地记录下了自己对胡曾经的迷恋与深爱,读来觉得怅惘。九莉评价自己“苍白退缩,需要引人注意”,但她十分清楚他“对女人太偏爱,又较富幻想,一来就把人理想化了,所以到处留情”,她洞悉他的性格,可是爱了就是爱了,尽管这么说来很矫情,可她确实深深爱上了这个男人,并不在意他是个汉奸,不在意他有过两段婚史,不在意他们很可能没有未来。即使是强势的女子,也会为了爱情低到尘埃里。她写道: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完全是个陷入爱情的甜蜜女子啊。可她到底还是张爱玲,她以为自己可以容忍爱人的“枝干”,可当她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去见爱人时,只见到他与其他女子温存时,她发现他四处留情,曾经的结婚是假,许下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是幌子,期待他自己能出头露面后“三美团圆”是真时。她选择果断地爱情里抽离,即使因为他堕胎,即使因为他子宫折断,她仍然选择最后放下这段一定没有结果且姿态狼狈的爱情。高傲如她,怎会与其他女人共侍一夫呢?她明白“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也许是她放下的太果敢,胡兰成竟恬不知耻地写信给张的好友,写道“她是以她的全生命来爱我的,但是她现在叫我永远不要写信给她”,这副模样太令人作呕了,滥情又想装专一。他现身说法了何为渣男!
“她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想到: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
五十岁还只是孑然一人,回顾往事,沧海早已成桑田。好歹,它们在回忆里终于大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