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live & to survive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活着》之前读过《皮囊》。两本书同样是写苦难,差距却不是一点点。其实作为一个还未到20岁,用古人的话说叫乳臭未干,虽然能说是在活着,却实在配不上谈活过。但我想读书的好处就在这吧,饱受自己未曾经受过的苦难。所以无论年纪与否吧,我想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之前提过《皮囊》在我看来难以比拟《活着》,可能《皮囊》正如它自己的名字一样,还只是"皮囊"。于我观之,两本书同样写的是人这一辈子所经历的苦难中,但两书作者对待苦难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皮囊》一书中作者更愿意给每个人的生活贴上标签,换成成功与否的筹码,从父亲的一生,到厚朴,两个阿小,作者用自己最后的生活标准及状态来做标尺衡量好坏与否。与其说这是一本文学书,倒不如说这是高中同学n年聚会后互相攀比谁的生活过得更好。作者在厚朴那一章中反复强调自己是务实和紧张的,说自己担心羡慕怀疑期盼厚朴的生活,但只要仔细一读,不难发现他其实在心中早已有了评判的标准。他认为厚朴这种生活是务虚的表现。故事的最后作者又用一种站在物质的制高点上评论厚朴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何好多人认为作者做着"立牌坊"之事。作者本身对生活有着刻板印象,认为生活只有活成某个样才是有意义的。《皮囊》作者还停留在对生活"皮囊"上的理解。大概这也是文合其题的真实映证吧。其实生活的状态岂止一种,我们所谓的苦难人生在当事人身上当真是一种痛苦吗,还是我们站在制高点评判的结果。我并不是在赞颂苦难,我只是希望我们不要否认生活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和戏剧性。
你只道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是美,却忽略了给你递上一碗清冽井水时那张布满皱纹淳朴笑脸,忘记了草原上双手合十虔诚叩拜藏族阿妈。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怎么能轻易评定呢?我们怎么能轻易议论他人的人生呢?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生活经历,每个个体的命运都是生命本身一次的伟大杰作。站在某一制高点的标榜评价实在是对生命的亵渎。
而在这,我更倾羡《活着》中作者的态度。就像自序中所说的"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他人经历的看法","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作者之所以在叙述他人故事时用第一人称更多是因为在"活着"中,讲述不需要他人的感受,只需要自己的感受即可。我想这大概是作者的广度所在吧,千帆阅尽,尽识愁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读他人的故事时,你哭,你笑,不过是几个小时,几天,而对故事中的主角来说这是他的一辈子。我们同情故事中苦难的经受者,可我们又怎么能保证在别人读我们的一生时我们不是被同情的。在读他人故事,在叙述他人故事时,私以为更多要做的只是体会。不要轻易下定论,判断对错,好坏。
读的书很少,但我私以为其实真实生活中任何人的一生经历比任何一本书中的主人公还要曲折戏剧。用最大的尊重去体会每个生命,这大概是我从《活着》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