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等中国说对不起,中国却在等他们说谢谢

原文:他们在等中国说对不起,中国却在等他们说谢谢
说到环境保护,你会想到什么呢?
许多人会联想起诸多可怕的新闻,
生物灭绝、气候异常、滥砍滥伐、海平面上升,
粮食减少、人口却增多,人类即将面对不敢想象的明天……
谁都知道应该行动起来,但谁都不知道要怎么做,
所以大家选择做鸵鸟,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科学家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
他们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生态农业技术来养活全人类,避免可怕的后果发生。
在世界各地,也有许多人正在照此思路,做积极正面的尝试。

《人类的明天》同名纪录片的摄制组,历时5年筹备,
依靠众筹资金,走遍10个国家,
与各地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和政界人士面对面交流,
探访各地关于食物、能源、经济、城市、住宅、教育等领域的创新行动,
对世界未来的问题,交出了一份他们的答卷。
我们不妨听听他们讲述的故事,
同时思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中国人,会如何作答。


美国底特律,曾是世界闻名的汽车之城,
如今荣耀逝去,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
高大建筑的破烂外墙,上百扇被打碎的窗户,坍塌的医院和学校,
曾经风光无限,更衬得如今荒凉。
就是在这样腐臭的废墟之上,零星的绿意却悄悄绽放,
像是小小的希望,点缀在破败的楼宇之间。
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一小块,然后发展成一整个都市农业项目。
原来,当年底特律站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台风眼,饱受城市破产、人口流失之苦。
贫穷的当地居民,在暴乱、犯罪和黑暗之中仓皇度日。
超市关门,“新鲜食物”却成了失落的记忆。
于是,在少数领导者的带领下,底特律人自告奋勇,
重建心爱的家园,让底特律在灰烬中重生。
年轻人载下8.5万棵树,居民们搭建起一千多座菜园、都市农场和果园。
底特律人这才发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都是被遗忘的美好。

在美国,食物的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平均距离2400千米,人们也失去了自然的天趣。
现在,许多北美城市纷纷效仿底特律,在写字楼之间安插菜园和农场,
既节约了长途运输的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又让本地居民拥有了坚强的生存能力。
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生活更有意义,本地社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
这样的生活状态,也和西方人曾经的坚信,大相径庭。
三百年前,欧洲也存在过重农学派,
他们反对重商主义,
认为欧洲应该向中国学习,大力发展农业,自给自足,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当时还被尊称为“欧洲的孔子”。
但是,重农主义最终没有战胜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
自那以后,经济发展便成了唯一的目的。
邮轮在太平洋上穿梭,殖民地的人口被当成廉价劳动力,从事繁重的工作,
殖民者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苦难,却把这说成是文明必要的代价。
而西方本地的劳动者,自认为可以从笨重的大工厂劳动中解脱,
得到的却是对整个世界的无尽依赖。
他们远离自然,消费着不知道哪里生产的东西,一度迷失自我,
空虚,焦虑,疲惫,抑郁。
于是,世界呈现出一种怪象:
10亿人饥肠辘辘,同时却有15亿人过度肥胖;
85人积累起来的财富相当于另外35亿人的资产总和;
能容纳一个美国人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地域面积,比一个孟加拉人大15倍,
如果所有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我们就需要7个地球。

金融危机后,等待着这些普通人的不是繁荣昌盛,却是失业、饥饿和无尽的苦难。
他们这才意识到,世界是相互牵连的,谁都逃不掉。
他们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意识到了经济金融化的弊端。
所以,在梦境打破后,他们学会了因地制宜,勤俭节约,自给自足,
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生存智慧,西方人终于也有了亲身感悟。
一度深陷消费主义的发达国家居民,如今自发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
在这些自我救赎的尝试里,除了都市农场以外,
《人类的明天》一书还讲述了,
这些西方人在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真实行动的故事。
比如,能利用新技术实现多样化种植,永续农业的故事:

留尼旺岛的太阳能蔬菜大棚的故事:

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的故事:

法国一家实现循环经济,
员工自主管理企业的信封工厂的故事:

还有,能够发掘每个学生特别之处的,
芬兰小学的故事:

如此等等。
书中这些生动的小故事,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代西方文明、
启发我们如何进行环保行动的第一手材料。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还不具备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条件,
因为发达国家人均占地大,人口素质高,社会福利好,
所以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恐怕没什么用处。
其实,许多人都不知道,保护环境,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保护环境,不是保护发达国家,而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常说,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做得好,
却很少有人想过,发达国家分类之后的垃圾,又去了哪里?
答案令人震惊——正是我们中国。

就在一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进口国。
2016年,中国进口了约700万吨塑料垃圾,占世界塑料垃圾产量一半;
仅美国就向我们“贡献”了143万吨塑料和1320万吨废纸,总价值56亿美元,
德国也贡献了85吨垃圾。
同时,英国25%的塑料和55%的废纸,日本85%的塑料和70%的废纸,澳大利亚35%的塑料和30%的废纸,
全部流向了中国。

过去20年间,中国接收了全世界一半的可回收垃圾;
自1992年以来,中国回收了全世界72%的废塑料,
据联合国贸易委员会2011年的数据,中国仅在进口废弃塑料一项中,就占全球出口量的92.8%之高。
因为中国在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掌握着诸多技术突破和专利,只有中国有能力处理如此规模的垃圾。

我们购买这些洋垃圾,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将它们清理干净,进行分类,
再用这些回收材料,制成新的塑料制品,和化纤材料,实现循环再利用。
这样虽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但整个处理过程,
既会污染当地的土地和水源,也侵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女性工人,不得不在垃圾场给婴儿喂奶,
无辜的婴儿脸上粘着苍蝇,令人揪心。

中国替全世界处理回收之后的垃圾,
本应被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最大功臣,
却长期承担着“不做垃圾分类,污染环境”的骂名。
更过分的是,中国的隐忍,换来的却是发达国家的变本加厉。
很多进口的洋垃圾都污染严重,无法进行正常的分拣和提炼,
里面甚至还含有有毒物质。

当地的小男孩们在“洋垃圾山”里,把带血迹的废弃针管当成水枪,还塞进嘴里玩,
而这些不卫生的医疗垃圾,按规定本来是严禁进入中国的;

2017年7月,中国决定不再做“世界垃圾填埋场”,
国务院办公厅下达《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从2018年1月1日起,中国不再进口四大类共24种境外固体废物,
包括来自生活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等等,
并将于2019年底前,逐步实现固体废物全面禁止入境的目标。

此举一出,严重打击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废品回收行业,发达国家纷纷陷入废品危机。

中国的禁令,暴露出一个事实:
虽然发达国家盛产绿色环保人士,但其国内处理、回收废品的能力却十分低下,
因为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将垃圾往海外一运,眼不见为净。

在美国俄勒冈州, 居民每个月照常给回收站送去665吨垃圾,
如今这些垃圾只好被堆在停车场上,无处可去,
工作人员无奈地和“垃圾山”拍了一张合影:

在马萨诸塞州,那些过去处理垃圾不仅不花钱、还能从中国挣钱的城镇,
现在被迫支付每吨高达70美元的价钱,将废品运往美国零星的掩埋地或焚化厂。

在韩国,因为政府不再回收塑料垃圾,导致居民和保安大打出手,闹上了新闻。

都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发达国家慌了神,居然纷纷谴责中国,
声称中国禁洋垃圾这样武断的行为,会导致其他国家遭受污染。
他们却忘了,中国长期以来遭受来自他们本国垃圾的污染,
并不是天经地义、亏欠他们的。
好在,中国拒绝洋垃圾的态度坚决,
倒逼这些发达国家,反省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
英国回收协会表示,“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依赖中国处理我们的废料。”
今年2月1日起,经英国议会下院要求,对星巴克一次性纸杯征收25便士“拿铁税”,以避免浪费;
5月28日,欧盟提出“限塑令”方案;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陷入恐慌;
日本人更是拍摄了“日本垃圾的现状”的纪录片,

因为日本的垃圾分类虽然精细,
但分好类的垃圾,不能再出口到中国了,
所以日本人也感到不知所措起来。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呼吁发达国家加强回收,减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产品:
“普通美国人每年消费600根吸管,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垃圾,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从杯子或瓶子喝水。”
这些发达国家被逼无奈,不得不加速转型,
美国一些垃圾回收厂或废品处理商,开始改进自己的垃圾分类技术,
升级设备,雇佣更多工人,
争取让垃圾达到中国提高之后的进口标准。
从此,
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着世界35%的资源,每年浪费掉40%的食物,将80%的电子垃圾运往海外,
在国内设置高标准的垃圾回收填埋要求,却将奢侈生活的后果转嫁给中国承受,
这样滋润的“好日子”,总算画上了句号。
中国的新政策,既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也间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可见,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生态倾覆,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存活。
对这些发达国家来说,把垃圾运往中国,“眼不见为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饱受磨难的中国,更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未来。
第一种未来,是旧欧洲殖民主义将全世界卷入其中的,
那则我们听到耳朵长茧的旧预言:
未来几十年,环境被污染,气候异常,生物灭绝,生态系统退化;
自然灾害频发,地球母亲向我们展露出狰狞的面目;
粮食短缺,资源减少,过度增涨的人口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
人类将迎来最后的审判,人间陷入一片黑暗,
宛如科幻电影里的末世降临。

《人类的明天》为我们描绘了第二种未来,
那是新欧洲想象力的极致,给我们启示,令人豁然开朗的新篇章:
几十年后,城市不大也不小,满目绿意,
矮楼周围绿树成荫,建筑物自己就能生产所需的能源。
楼房都铺着绿色屋顶,安着太阳能发电板,
雨水都被采集起来,使用,然后回收。
公共的花坛、绿化地和菜园里永远种着新鲜的粮食蔬果,
郊区的生态小农场和附近的公司一起生产其他食品,作为补充。
所有垃圾都会被回收,制成混合肥料,
城市再将这些肥料送还给城市农场、近郊农场和乡村农场,
补充农场自产混合肥料的不足。
居民们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电车和地铁出行,
公交车、火车和飞机,使用的都是清洁能源。
市中心坐落着数千家小商户,人们可以在步行街散步、聚会,
各式各样的本地小公司,就能满足居民的大部分日常需求。
企业不再破坏资源,而是参与资源的再生。
人们不再囤积物品,共享的东西越来越多,
常用物品会在家里、维修行或实验室里,被制造和维修。
在学校,孩子们会学到,如何出于自己的激情学习和工作,
如何合作,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去解决问题,
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能为他人和地球带来益处。

欧洲人想象出的这第二种未来,带有浓郁的欧罗巴风情,
仿佛能闻到地中海海风的味道。
地中海的气候一向宜居,
契科夫在小说《第六病室》里写道,
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之所以能够住在木桶里践行他的哲学,
正是因为古希腊的气候温暖。
如果他生活在俄罗斯,恐怕在五月份就会要求搬进房间里住。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视角描绘出的未来,自然会沾上他们特有的色彩。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说,话语是一种权力,
掌握话语,就能掌握未来。
故事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
而故事只讲一半,就不能完美至善。
其实,我们也应该参与其中,一起讲述这个关于未来的故事,
描绘出属于我们的第三种未来,那是广阔光明的世界图景,
直到明天来临。
因为,讲述一个故事,就像埋下一颗种子,
小小的一颗,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一旦发芽,就会冲破层层阻力,破土而出。
当你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
请张开双手。
你看,
改变世界的种子,正握在你的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