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存在不完美世界,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

如果生命或身体不受自己的掌控是怎样的可怕呢?当下社会,若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不免察觉它几乎是既定的事实,尽管我们的生命还存在,我们的灵魂也尚脱离自身,但我们总觉被一些无形的来自各方的枷锁捆绑着……父母的自私式教育,生活压力太大却无法逃离固定的圈子,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在充满欲望和淡漠的社会风气下,人往往难以施展自己,大多人都为生活所苦,唯有随人群进入可生存地带。
要怎样才能做到不麻木融入又不被社会所抛弃呢?我们一如既往的,茫然着,挣扎着,努力着。
都说适者生存。强大的人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懦弱者只能被他人掌控。但总有强者自持拥有支配权,泯灭人性视其他生命为可自由支配的物件。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直到发觉真相的大部分人开始心生恐惧。而后,有人抗争,有人顺从。
从某个角度来说,尼尔·舒斯特曼的长篇小说《明日分解》就讲了个与之息息相关的故事。
它是一部科幻小说,在我看来,是可怖也有意思。背景设定在的某个西方国家,为了结束战争,这个国家颁布了《生命法案》,说道所有的孩子在13岁之前的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却在13—18岁之间,可以由父母选择“逆回性堕弃”,把孩子交给“收获营”进行“器官分解”。也就是说,这13年可以是一个观察期,用来评判孩子够不够优秀未来是否明朗,13岁之后的五年,如果不想要这个孩子,父母可签订分解合同再送去收获营,工作人员把他们可用的器官,移植给需要的人,是为社会做贡献。还有一种,从出生下来,就确定13岁之后会被分解,这叫“十一奉献”,父母奉献孩子给上帝。显然,孩子已成为物品。
书中的三个主角,都以各种因素被父母抛弃放弃,从而面临分解。康纳、莉莎和莱夫……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分解,他们开始了一场逃亡,并急迫期待18岁的来临,因为过了18岁,身体内的器官就不被觊觎了。品行任性的孩子和孤儿就应该任凭无情命运来摆布吗,各人的器官还不能属于自己吗……康纳和莉莎,始终在抗争,直到得救解放的那天。莱夫则甘愿接受这样的安排,可以说起初的他是盲目不觉醒的,经历曲折逃亡路,由牧师提点后,恍然知晓“个人自由”的重要;也在和接受了他人分解的赛芬的相处中,感觉到分解的可怕和非人性。
“被移植的器官都有前人的记忆”,这个设定值得注意,它强调了“分解”和“死亡”的绝对不同,弹琴的手换了一个身体还是喜欢弹琴。本着保留“价值生命”的想法,分解再组装,留下的都是有用的,为父母和社会所接纳的。那“值得活着”到底该如何定义?如何公平判定那些十几岁少年是否有继续生活的资格?留下来的构成怎样的世界?
真正的想起来,有些恐怖,如若这事真的发生在现实社会,不寒而栗。那么,不仅生命有限,人的可塑性也变小,世界或许会变得机械化。那将是无情、无趣,更不要谈及希望了。这太愚蠢和可笑,不符合人性本能。书里的几位少年不畏这样残酷的法律,勇敢做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和权利。也正是康纳、莉莎这样敢于质疑和抗争的孩子在,希望才不会丢失。使得尼尔·舒斯特曼的故事除了揭露,还有向往。
记得阿道司的《美丽新世界》就刻画了一个机械化的完美世界,人人都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不必担心生老病死的痛苦。但那个世界却是没有温度的,每一个有了感情的人,走到那个世界里,可能因新奇而麻木,也可能充满厌恶。很显然,那才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而是真正可怕的世界。
固然我们知道像《明日分解》或说是《1984》《美丽新世界》里那样极端可怕的社会并不存在,却不能否认虚构来自于现实,细思恐极,它们把真实社会生活中的那些灰暗不堪的部分抓住变作焦点并放大了无数倍。
想起小时候总觉得世界多姿多彩,也喜欢那一份美好静谧和平。成长之后,接触社会之后,才知晓世界远比自己的想象中的要宽广以及杂乱,社会新闻里层出不穷的恶行事件让人眼花缭乱,借由此也发觉到了人性的阴暗人心的狭隘……经常在微博热搜里,看见这样的字眼,性侵、争执杀人、歧视、曝光、娱乐圈……这些热点不单单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关乎社会的发展,而背后所牵涉更多的则是人性,暴烈、自私、无知……渐渐地,我们开始恐慌不安,谁都不知道努力生活的“幸存者”还能够幸存多久。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生命是最神圣不可忽视也是最根本的存在。常常出现一些“把生命当做儿戏去对待”的社会事件。群众的呼声时而有效时而无意义,强者打压弱者,弱者无力反驳……其中最可恨的,便是天真无邪的孩童在丢弃了人情人性的社会里挣扎。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好,又是怎样的世界算得上好的世界?这些答案可能永远都在搜索之中。
世界的重要部分在于人类。人最是善变复杂的,不会完全会好人,也不完全是坏人,时而走在黑暗里,也会处在光明下。善念与恶意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心存善良与光明,给予包容和机会,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也将越来越好。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