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模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爱情是人们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令人如此向往。 我小的时候,听到最多也最经典的爱情故事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生不能在一起,你死了,我殉情,死后化蝶也要一起翩翩起舞;再大点时,听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自由爱情来临,却不料有封建家族世仇的矛盾,他们抗争,他们想要捍卫他们的爱情,在无奈之下,只有结束生命,以此发出呐喊。这样两个悲情的故事,深深埋在我的心里:为了爱情,我愿奉献自己的生命,生生死死在一起。我以为,这就是爱情应该的模样。在长大些时,感觉爱情也可以是钱钟书与杨绛。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他们浪漫的爱情生活,源自于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和柴米油盐琐碎生活中的坚守。后来,感觉爱情还可以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被视为经典。他们选择有共同志向的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用他们超越五十年的相伴,用他们的深情,用他们的忠贞,展现给世人爱情美好的模样。 把爱情格式化的我,用这样的标准去评判,因此而或爱或恨或喜欢或憎恨一些人,直到《纸短情长》读罢。是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你有什么资格去说三道四。 鲁迅对朱安的冷落,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 奉母命与朱安完婚的鲁迅曾对朋友说“这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安,是被旧道德迫害的女性。鲁迅对她也充满怜悯,他也曾准备做一世的牺牲了。“鲁迅的性格中,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塑造的中国男人妥协的一面”。与他来说,长期的这种生活状态,也是痛苦的。他倔强的性格使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家中的妻是他所不爱的,他需要的是灵魂伴侣。而许广平就是那个能探入他深沉内心的女子。最终,她和先生从师生之谊走到旷世之爱。 如今,我对先生又多了几分敬意。想到朱安,只是更恨那个吃人的社会。
梁实秋,是诗人亦是学者,与两任妻子相偕成趣,琴瑟和鸣,缘于他的用情至真。 李叔同,歌罢《送别》,言说“真理在美中”,一生在自我追逐,用自己的清明智慧影响拯救不自觉下沉的灵魂。 沈从文,诗人的心性需要激情、浪漫,需要灵魂上的相知相惜,百般追到的张兆和是务实的,互相的不了解,免不了的矛盾。或许,真是,爱不如懂。他的寂寞真真是无人能懂。以至于他冒出这样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林语堂、朱生豪、徐志摩、胡适、戴望舒、苏曼舒、郁达夫、邵洵美,十二位民国才子,十二段往事。他们拥有过人的才华,亦有浓浓的深情,刻骨的浪漫。他们随性,亦真诚。他们有着诗人特有的敏感,和一种诗人天生的叛逆和破坏性。他们爱生活,爱美人。他们有人终修成正果,幸福的度过了一生,也有人一生不得志,不得意。 不管怎样,懂和不懂他们,都不必去追究。只品味其中美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