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不焦虑的明天

上市整50天,《人类的明天》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加印。
经历过“预售5天只卖出5本”的惨淡往事的编辑部表示情绪稳定。
不过也忍不住在心中畅想,大概,这本书终于渐渐迎来它所值得的关注了吧。

虽然我们以往做的大都是严肃文学,社科类较少涉足。但当时发现这本以“明日”为主题的书,可以说是一瞬间就被触动了。而中文版从内到外,每个细节,每个步骤,我们都生怕辜负这本书的美好和意义感:从广征译者,到历时大半年的编校,从修改了10版以上的文案,到好几次彻底推翻重做的封面。饶是如此尽心,且年初的时候还受总编大人加持,钦定为年度重点书,但它在推广上的难度,我们还是早早就领教到了。
几乎每一次给公司内外讲书,我们都要接受大家目光与灵魂的真诚拷问:“这本书,好……在哪里呢?”
● 书店的采购老师撑着下巴:“理念和内容确实都很好啦。但恐怕环保方向的书不是那么热。”(老师老师,您误会了,这绝不能被定义为一本“环保书”!)
● 发行部门的同事小窗追问:“这种在国内零基础的书很难做啊。作者是大名人吗?在国外畅销榜的成绩怎么样?”(同名纪录片在法国绝对是“现象级”的啊,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的那种!)
● 新媒体的少女同事歪头坐在会议桌对面:“我们感觉这是本直男书,真的。可问题是,直男不看书啊……”(不不,责编就是女生,超喜欢这个书的!)(P.S.向各位有阅读品味的直男们道歉!)
而在这种频繁来袭的暴击时刻,仍能不断赋予我们鸡血与热情来安利这本书的,是那些真正读过它,被它深深打动且从内至外都有所改变的同事和朋友们。(其中包括在编校阶段就接触到这本书的各位编辑、实习生、以及他们的亲友团们)
● 一名正在北大上研一的95后实习生说:“特别有启发。你们可千万别让这么好的书给埋没了。我觉得应该让我所有的同学都读到。”
● 一个即将入读美国藤校的18岁女孩说:“这本书给了虚弱的我以力量和勇气,而且已经启发我想出了好几个想想就兴奋的好点子,这个暑假就要来试试!”
● 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读完后分享:“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终于知道我要如何教会孩子,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尽可能地活得快乐而舒展。”
● 最后,我们的总编大人说:“畅不畅销的先不要管。只要我们多让一个人读到它,这个世界就能多一点机会,变得更美好一些。”
而如今,上市一月有余,真实读者的反馈也让我们心中振奋。
——“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十星不为过。”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年青一代一定要读的好书。”
——“这本书创造了一个清晰可见并且有希望、有力量的未来。”
——“这也是我想要的明天。”
所以,请允许我深吸一口气,来跟大家聊聊,这本我们希望让所有人读到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传播灾难性的消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一个不焦虑的明天
不久前正好是毕业季,北大中文系的戴锦华教授在毕业典礼致辞中说道:
‘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将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确实,此刻的人类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关口。一方面,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让我们看到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是能源危机、环境灾难以及社会、经济、教育多方面的焦虑和生存危机。无论愿不愿意,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无法置身事外。
霾压头顶。雨漫京城。极端气候频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机很可能被我们低估了。就算不提那些无法预测的天灾地患,每个人心中还都怀揣各种各样的隐忧:三色幼儿园虐童事件还历历在目,几十万支不合格、去向不明确的疫苗又让我们人心惶惶;P2P跑路,大家朝九晚六挣的那些“养老钱”一去不返……坚如磐石的房贷,日益上涨的物价,食品是否安全,孩子是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我们该如何自处……

烦闷、忧愁、心慌。但好像大家又都满足于谈论、吐槽、抱怨,却并不知道面对此种情况,自己还可以怎么办。更多的人可能已经认定,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人类是一种有趣的生物,为自己想出了一万种灭亡的方法。《三体》里,叶文洁之所以向外星文明发出信号,就是因为她认为,人类无法靠自身解决现代困境。各种各样的灾难片层出不穷,热销榜上多的是“人工智能狂想曲”,召唤大家紧跟科技潮流不落伍……可那些为日常生活的真实困局给出答案,讲述修复、解决、重回美好生活的故事在哪里?
很少很少。
而这,正是《人类的明天》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你有了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去想,
40年后这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是法国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导演,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席里尔·迪翁。
她是法国当红的女星、导演、编剧,也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梅拉尼·罗兰。


想到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生活在一个资源匮乏、人心焦躁的末日环境中,他们觉得,不能再任由事情发展下去了。首先,就是不能闭上眼,指望哪一天某个大人物会忽然降临拯救,神奇地治愈所有问题。相反,他们要睁开眼,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案。
他们带领一个5人团队,身体力行地访问了10个国家,与各领域50多位顶尖的科学家、意见领袖、决策者对谈,同时也寻访各行各业有创意行动的普通人的故事:穿草鞋的农民、小城市的中年妇女、小学老师、共享型住宅区里的建筑师、给村民修厕所的村长……
而这些故事让他们有底气向全世界宣告:
其实,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其中的大多数,而且可以解决得非常好。

去做些不一样的事,
这里有一份全球200万人都在看的“明日攻略”请你查收
生存危机谈论起来很宏大,但解决之道,要从细处和人心深处去寻。
地球真的能养活100亿人吗?面对“毒肉毒菜毒水果”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购买更贵的食品,我们还能做什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印象深刻的图,“1945年的广岛和底特律”VS“2013年的广岛和底特律”。半个多世纪前的底特律,是风头无两的“汽车之城”,但单一产业一旦受到全球化市场的冲击,再加上石油危机,城市的破败之迅速也使所有人瞠目,几乎一夜之间,底特律变成了一座充满鬼魅气息的废城。有人在自家放火,所有人都靠垃圾食品度日。

应了那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丧失一切希望之后,市民决定自己动手。他们把农场、菜园、果园安插到废弃的写字楼之间,种在自家院子、学校、公园里。然后,奇迹发生了,人们不仅自给自足地解决了健康饮食的问题,城市也因此开始浴火重生。

作为朝九晚六的上班族,每天努力挣更多的钱,殚精竭虑地抵抗通胀、对冲风险。你可知道金融体系的真正逻辑是什么?大公司总是以利润第一,不惜涸泽而渔,有没有可能,在赚到钱的同时,还能守护一方水土并享受生活的美好呢?
一个在欧莱雅做过10年高管的男人,深深地厌恶自己的工作被“市场份额”“利润增长”绑架。他接手了一家快要倒闭的信封公司,开始从头整顿办厂理念:
——认真考虑生产的“环境代价”,并将其折算进成本;
——企业内部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不超过4倍;
——不强制要求“增长率”,并大大改善工作环境。
先进的理念带来了先进的产出,他们制造的信封很快就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不仅企业盘活了,每个员工脸上也都洋溢着热情和快乐。有一个指标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辞职率为0。

一切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教育。教育是根基、是希望。我们疯抢学区房,每天带着孩子奔波于补习班之间,挤破头想要争一个升学的名额。可最近却发现,反而是“让孩子按自己节奏成长”的芬兰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
芬兰教育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花了漫长的40年,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试验,渐渐成形。从上至下,芬兰贯彻着这样一套教育理念:
——教育系统的重心是学生,而非知识。学校应当去适应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严格的系统。因此,要让孩子“感觉在自己家中一样”(这在其他国家可能会被视为“纪律混乱”!),弱化评分体系。
——每所学校都应该是好学校。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在所有的贫民窟,最好的建筑都是校舍。师资配备也都很强大。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到一份足以自立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读大学和读技校没有高下之分,一样受到尊重。
近几年来,国内也渐渐有了一些实践“芬兰教育法”的机构,也许,它们可以为国内普遍的教育焦虑带去一丝清风。

还有更多像这样的故事……
向前一步,你就可以撬动未来
人类的明天,并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消费和增长率,而是新的食物系统、新的能源供给,新的出行方式,更公平有效的经济模式,更符合个体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更有活力的社会结构,以及更幸福多元的生活。
《人类的明天》中为焦虑提出的解答极富启发,它不说教、不虚空、不恶意煽情,也不危言耸听,而是用娓娓道来的叙述温柔地影响,让我们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样做。
书中记录了世界上各个角落发生的故事,它们都在当地获得了真切的成效。但同时,它们也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在不同的社会,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难题。因此,这个明日图景里,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不断地从其他故事里学习、实践、修正、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
我们推荐给所有为人父母的人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你们可以为他/她做点什么?你今天的行动,将决定孩子的明天。
我们推荐给那些迷茫的、疲倦的、总感觉找不到乐趣的年轻人
大千世界,你也许时常感到渺小如沙粒。要如何摆脱虚无的深井,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有用,让这艰难的人生浸润一些真实的意义?这里可能有一份解答。你们即将成为这个世界最主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这世界也呼唤着你们的创意和行动力。
我们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城市规划者、政策决策者……
要如何教育下一代,向他们传递美好的理念?如何规划住宅区和街道?如何解决城市的能源问题?什么才是贸易战的出路与解答?作为真正有办法在更大范围实践创新的人,你们会发现,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操性的书。而你们的行动,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推荐给企业家、艺术家、农民、工人、白领、厨师……所有关心人类未来的人,其中当然也包括,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
大神就做大神能做的事。肥宅就做肥宅能做的事。如果做不到禁绝肉食,就减少肉食(多吃素食能帮助抵御全球变暖,你知道吗?);没有闲暇和能力提出或执行新鲜创意,至少你还可以用脚投票,多购买本地生产的水果和蔬菜,把钱投进那些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的公司。
要知道,没有人,会渺小到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再乌托邦一次,还为时不晚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学编辑的老本行,引一段《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演讲作为本文的结束。
在诺奖颁奖礼上,他提到核危机、人口重负以及地域间的巨大不平等,说起将地球现存人口“毁灭一百次”的破坏力,在人类史上“曾经只是个乌托邦式的空想”,如今却首次“从科学角度成为可能”,但他依然重申了福克纳的宣言:“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
“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寓言创造者有权相信:反转这个趋势,再乌托邦一次,还为时不晚。
那将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生活方式:爱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也将永远地享有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
逆风航行的行动者们,这注定是一场了不起的变革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