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行为遗传学的争论——心理学的撕逼史摘录及评论
前言 新科学正在揭开人性的奥秘
1.
本书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一切,文化毫无影响(也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而是要探讨为什么一些极端立场(文化决定一切)会被人们认为是比较温和的,一些比较温和的立场反而会被认为是比较极端的。
同样的:为何一些女权和后现代观点能够容忍“社会决定论”,而对“社会因素与基因共同塑造了人格”颇多不满;为何她们能够容忍“性别是一种完全的社会建构”,而对“性别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基因共同塑造的规范”大加鞭挞
第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2.全书的脉络: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的优越地位,以及向其发起挑战的有关人性的新观点及文化。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见证由这一挑战引发的忧虑(第二部分),以及如何缓解这一忧虑(第三部分)。然后,我将阐明一套更加翔实的人性观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语言、思维、社会生活和道德等问题(第四部分),以及如何澄清关于政治、暴力、性别、养育子女和艺术的争议(第五部分)。最后,我将证明,为何“白板说”的消逝并不会像其乍看起来那样让人感到忧虑,而且也不会在某些方面引发革命性的剧变(结语部分)
一、 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3.
白板说”也已成为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的圣典。依照这种学说,我们看到的有关种族、民族、性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并非源自先天素质方面的不同,而是源自经验上的差异。通过改变个人经历,包括重塑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教育、媒介和社会奖励机制,就能改变个人本身,而学业不良、贫困以及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也能得到改善,而不这样做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事实上这种认为人们“完全由经验塑造,而人出生之前是完全的白板,不存在智力、性别、种族的差异”的想法会导致一种不人道的道德规范。即它会认为处于贫穷、学业失败、社会成就低下的人完全是自身的不努力导致的,而某些先天性的差异被忽视了。
二、 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4.白板说的传统脉络:
从洛克、密尔到斯金纳
5.白板说的积极政治意义:
对洛克来说,“白板说”是一个反抗教会和暴君的武器,但到了19世纪,在讲英语的国家里,这两股势力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6.
人类没有本性,有的只是历史。 ———奥尔特加·加赛特(Ortega Gasset,1935)
虽然观点被作者驳斥,但很喜欢这句话,很文学
三、 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7.
下面,我们将介绍认知革命所引发的五种观念,正是它们改变了我们看待和谈论心灵的方式。
第一种观念:可以通过信息、运算、反馈等概念,将心理世界置于物理世界中加以理解
第二种观念:人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块白板,因为白板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
即人类一定存在先验的“学习机制”,否则人们如何通过经验学习?
第三种观念:头脑中有限的程序组合能够产生无限多的行为反应。
一旦从心理软件而非身体行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不同人类文化间根本性的差异将大大缩减,由此也引出了第四种新观念:人类普遍拥有的心理机制可以解释文化间的表面性差异。
第五种观念:心理是由许多互动的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8.
最近,语言学家马克·贝克(Mark Baker)总结出12种变量,这些变量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世界上现有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Mark mark
9.
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具有普适性和生成性的运算模块的观念来自认知革命,它消除了长达数个世纪的人性之争。如果现在继续追问:人类是具有可塑性的还是已经被程序设计好了的呢?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是一致的还是不同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先天固有的?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那就是在误导人们。人类的行为是灵活的,因为他们具有预设的程序:人类头脑内部存在着合成的软件,能够产生无限多的思想和行为序列。人类行为可能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生成行为的心理程序在构造上并不一定存在差异
10.
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和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的研究生动形象地证实了,统一自我的存在只是一种幻觉
指割裂脑实验
11.
那些杀人犯以及其他暴力型反社会的人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的前额叶可能会较小,也显得较为不活跃,大脑的前额叶部分主要负责制定决策及抑制冲动
12.行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即时情况下推动行为按钮的机制,比如饥饿和性欲,它们促使人们去饮食和发生性行为。但行为的根本原因是适应的合理性,它使上述直接的行为原因得以进化,比如营养和繁衍的需要可以为我们提供饥饿与性的驱力。要理解我们自身,行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区别不可或缺,因为它决定了诸如“为何人们要这样做”等所有问题的答案
行为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因素,而即时原因要考虑当时的具体环境。根本原因的复杂性在于,我们称之为基因的作用,也许是我们先辈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进化适应、或遗传漂变……当然对于个体行为而言,基因依然是绝对的先天因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根本上讲,人们渴望性行为,主要是为了繁衍,因为发生性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繁衍后代,但从直接原因看,他们也会做那些并不导致繁衍的任何事情,因为性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乐趣。
四、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13.
我们称为文化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积累起来的本土智慧:制造工艺品的方法,如何选择食物,如何分配意外之财,等等
14.
坏的“还原论”,也被称为“贪婪还原论”或者“破坏性还原论”(它在解释一种现象时,试图用这一现象最小或者最简单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说明。
正如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指出的那样,即便是像方榫头不能楔进圆孔洞这样简单的事实,也无法用分子和原子来进行解释,而应从更高的层面,如从硬度(不管是什么构成了方榫头的硬度)和几何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如果有人真的相信社会学、文学或者历史学能够被生物学取代,那么他的思路为什么要停在那里呢?生物学是以化学为基础的,而化学又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如此一来,人们就不得不从电子、夸克的层面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都不是,只是由无数夸克构成的极其复杂的运动模式,但按照这种方式来描述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任何见解
让我想起《心理学与生活》中的那句话:“各个学科在不同层次上解释了某个行为”,对于每个学科的解释并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反而应当带有兼容并蓄的态度。就像前面对于行为解释时,“行为的根本原因”与“行为的即时原因”都能给出行为解释
五、 05 最后的抵抗
15. 论证“人性”存在的科学方面的几个争议
第一个方面的挑战来自“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当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在2001年被首次公布出来时,遗传学家们感到很诧异,因为基因的数目比他们之前预计的少了很多。统计出来的基因数目大概在3.4万个左右,而之前估计的数目在5万~10万个之间。一些报刊的评论文章认为,基因的数目较少,意味着大脑不能承载太多的事物,因此,任何认为存在先天才能或者禀赋的说法都站不住脚,甚至还有人将这视作对自由意志的辩护:大脑这个机器越小,留给自由意志这个幽灵的空间就越大。
第二方面的挑战来自用计算机模型来比拟神经网络,进而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取得的一些发现。这些神经网络模型在解释大脑如何掌握它所接收的信息的统计模式方面非常成功。一些来自认知科学中的联结主义学派的模型构建者认为,一般的神经网络就能解释人类所有的认知活动,基本,或者说根本不存在特定的负责某种先天特定能力(如社会性推理和语言)的神经网络。在第2章中,我们提到了联结主义的奠基人戴维·鲁姆哈特和詹姆斯·麦克兰德,他们认为,人类之所以比老鼠聪明,只是因为人脑中有着更多的联络皮层,并且人类的环境中包含着能够将其组织起来的文化。
第三个方面的挑战来自对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考察了胎儿和婴幼儿大脑的发展机制,以及动物的大脑在学习记录这些经验时的作用方式。 神经科学家最近的研究已经揭示出了大脑在进行学习、实践和处理获得的感官信息的变化方式。从这些发现引申出来的一种观念可以被称为极端可塑论。 按照这种观念,大脑皮层(负责感知、思维、言语和记忆功能的呈螺旋状的大脑灰质)属于一种多变物质,它可以随着环境和要求的改变而发生无限可能的变化。如此一来,空空如也的白板就变成了可塑板。
16.对极端可塑论的反驳:
因为拥有大脑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环境无法告诉我们这些目标应该是什么
那种认为单一的普通物质可以做到深入洞察、控制手部活动、吸引伴侣、养育孩子、躲避捕食者和战胜猎物等一系列活动,而无须分化为特定的具体用途的看法并不可信。与其认为大脑之所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是因为它的“可塑性”,还不如说大脑是通过魔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17.对基因数目很少的反驳:
他们认为,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与有机体的复杂程度并没有什么关系
遗传学家让-米歇尔·克莱威利(Jean-Michel Claverie)认为,可以将基因数目作为2(活性基因与非活性基因)的乘方的指数,从而估算出有机体的复杂程度。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话,人类基因组的复杂程度就不是蛔虫的2倍,而是它的216 000倍(计算出来的数字有4 800位。)
基因的数目并不能反映出基因组的复杂程度,这可能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一种基因可能不止会参与一种蛋白质的合成,而会参与几种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个原因是,这3.4万个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3%。人类基因的其他部分,还包括并不负责蛋白质编码的DNA以及可以被看成“垃圾”的DNA。但正如一位生物学家最近指出的那样,“‘垃圾DNA’这个词暴露了我们的无知”
18. 感觉平克对联结主义的批评很难令人信服……
19.对大脑可塑性的第二次反驳:
即使许多神经科学家深受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他们仍指出,皮层下结构的可塑性极其微小
这些机制被设计出来并不是为了让不同的环境去塑造不同的器官。恰恰相反:这些机制需要确保能够产生一个恒定不变的器官,并且这个器官能够胜任其职责,而不论环境怎样变化。
很棒的想法!
第二部分 科学视角VS 政治视角
六、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七、07 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 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20.
对于人性的忧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 如果人与人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差别,那么压迫和歧视就会被认为是正当的。
● 如果人类天生就是不道德的,那么改善人类处境的梦想就会显得徒劳无益。
● 如果人类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自由意志就会成为一种荒诞的说法,我们也就不能再指望人们对其行为负责。
● 如果人类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生活就会失去更高层次的目的和意义。
八、 08 不平等之忧
21.个体之间的差异远大于种族之间的差异:
将所有问题一并加以考虑时,我们便会得出如下结论:人类在本性上是相同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只是量的差异。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些差异是非常微小的。种族内部个体成员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种族之间的差异。
22.
现代进化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在1963年写下以下这段话时,极富远见地预计到了后世近40年的争论:
尽管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上的差异性,平等这个概念仍是比较复杂的,它需要一定的道德高度,而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这些人或者否认人的差异性,把平等等同于人们在生物学上的同一性,或者认为人是独一无二的有机体,只有其形态特征会受到基因的控制,而其他心灵特性都是由“特定环境条件”或非遗传因素造就的。这些人对那些关于双胞胎的研究和动物非形体特性的基因研究视而不见。这种建立在明显错误假定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只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它对人类平等的倡导建立在生物学同一性的基础上。一旦同一性被证明不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支撑。
说的太好了!“管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上的差异性,平等这个概念仍是比较复杂的,它需要一定的道德高度,而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
23.
如果所有种族以及男女两性都拥有相同的天赋,那么歧视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拆台的行为,而且只要人们知道了所有人的天赋都相同这一事实,他们就会放弃歧视行为。但如果种族之间、两性之间在天赋上并不相同,那么将这些差异纳入到考虑之中就属于合乎理性的行为了。毕竟,按照贝叶斯定理,决策者在进行预测时,如在判断一个人能否在职场中获得成功时,需要按照先验概率来权衡各种因素,如那个职业群体的成员获得成功的基本概率。如果种族之间或两性之间在平均水平上存在差异,那么有关种族和性别的刻板印象就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那种认为有关种族和性别的信息不会被用来服务于某种歧视性目的的看法也是很幼稚的。
按照贝叶斯定理,那么就支持“刻板印象”的应用。这也能够说明为何刻板印象屡禁不止。但更重要的是,为何刻板印象合理,为何我们不能用刻板印象?
第一,这种对刻板印象的应用带给受害群体的痛苦大于它对整个社会的收益(平克的看法在后面第25条),《善恶之源》这本书作者所探讨的,;第二, 刻板印象可能使得人们的一种“社会期待”变成“社会现实” ;第三, 它违反了我们的某种公平意识 ;第四,我们的刻板印象受到是否“敌对”的影响,“ 刻板印象不只来自于个人经验和统计数据,还会受到结盟偏好的影响。我们在遇到椅子、狗和苹果时,都是出色的统计学习者;但在我们谈到人的问题时,我们对人群的偏好性就会影响我们的结论 ”——《善恶之源》。
24.
对于这种担忧最直接的答复是,不管种族之间的差异是源自遗传还是源自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危险
25.是否应用刻板印象,来自于其收益和损失的核算:
几乎每个人都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族定性而感到震惊—警察可能会叫停汽车驾驶员,仅仅因为后者是非裔美国人。在2001年恐怖分子对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发动恐怖袭击后,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人在接受调查时声称,他们不反对种族特征分析—当飞机乘客中有阿拉伯人时,应该对乘客进行更为细致地检查。将这两种情况区别对待的人必须要明白,抓住一名走私大麻的毒贩子,其收益并不足以弥补对无辜非裔美国人驾驶员造成的伤害,但制止一名自杀式劫机分子的收益却高于给无辜的阿拉伯乘客造成的伤害。成本-收益分析有时候也被用来作为种族倾斜发生时的正当理由:在工作场所和大学教育中,种族多元化带来的收益要大于歧视造成的损失。
26.哪些歧视被我们视为正常:
比如我们对未成年人进行正当的基于“年龄”的歧视,不允许其考驾照,不许饮酒等
但是考虑这样的状况:
如果一家银行提拔了一位男士而非一位女士做经理,仅仅是因为前者不会因生养孩子而离职的话,这种行为就应该受到谴责。但如果一对夫妇考虑到女性对自己的女儿进行性骚扰的可能性更低,就选择雇用了一位女士而不是一位男士做保姆的话,那么他们的行为也应该受到谴责吗?
27.
天赋的差异是导致社会地位差异的一个影响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纯粹的好运、财富继承、种族和阶级偏见、机会不均等(比如学校教育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均等)以及文化资本(能够促进经济成功的习俗和价值)
然而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因素里,尽然没有“努力”?!这是一个多么丧的解释
当然理性的看,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是“努力”,以及如何量化“努力程度”
28.社会达尔文的观点错误之处:
社会达尔文主义依据的是斯宾塞的假设:我们可以通过进化来发现什么是正确的,因而“善”可以浓缩为“进化上的成功”。这种声名狼藉的假设成了“自然主义谬误”(这种观念认为自然界发生的都是好的)的一个典型例子。
九、 09 不完美之忧
十、 10 决定主义之忧
29.
希拉里·克林顿在接受《谈话》栏目的采访时,对她丈夫的性丑闻进行了臭名远扬的解释:
他遭受虐待时,年龄非常小,仅有4岁,因此他不能排解掉自己的恐惧并正视这件事。他母亲和祖母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一个心理学家曾告诉过我,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夹在两个女人的冲突之间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他会总是想着取悦发生冲突的每一方。
希拉里与克林顿的八卦
《纽约客》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站在证人席上的妇女说道:“是的,我丈夫打我是因为他有不幸的童年,而我杀了他是因为我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这个嘲讽让我笑了很久...
30.法律:
许多法理学家认为,刑法只不过是人类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渴求的一种比较克制的实施方式,是为了防止这种渴求升级为群体之间的互相报复而被设计出来的。
假定许多男人的内心都会累积殴打妇女的欲望,这是否意味着对这些男人的惩罚应该宽大一些,因为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呢?或者,这意味着应对这些人施以更严厉的惩罚,因为这是阻止这种强烈的欲望的最佳办法。假定发现一名凶残的精神病人在同情心上存在着缺陷,他无法体会到受害者所受的苦痛,那么我们应该因为他没有同情心而减轻对他的惩罚吗?或者我们应该加重对他的惩罚,给他一个教训,因为这是让他明白的唯一方式。
对那些有“基因”缺陷的人施加更严厉惩罚的做法,我认为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已经达成了——法官对重犯的罪人施加更严重的惩罚。事实上,那些基因有缺陷的人往往是“屡次犯罪”的人
十一、 11 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 认识自我
十二、12 触摸现实
31.
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大脑构建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建构是任意的,即由主观预期或社会环境所构造的幻象。
从视觉神经的运作,可以反驳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建构”
32.再谈刻板印象:
人们的刻板印象通常与统计结果相一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偏见在于低估了两性之间或者种族之间存在的真实差异
什么情况下刻板印象不符统计结果?
下面要探讨一些重要的例外情况。若一个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和刻板印象群体接触过,或这个人所属的群体与被评价者所属群体之间存在公开的敌对性,刻板印象就可能完全不正确
同时,人们在评价个体的时候要做到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还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慎重的推理。当人们在心烦意乱或者被要求快速做出反应的情境下,他们更可能会把某个种族的成员评价为带有该种族所具有的全部刻板印象的形象
认知一个人时的推断过程:
当首次遇到某个人时,我们头脑中模糊的联结网络就会自然而然地返回到刻板印象上去,但大脑中基于规则的分类系统能将这些联结阻断,并依据与个体有关的事实进行推断。大脑之所以会这样做,或是出于实际情况的原因,比如当有关某群体的平均水平信息比个体信息更缺少诊断性的时候;或是出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原因,比如为了遵从一定的社会要求,即在对个体进行评价时应该忽略其所在特定群体的平均状况。
研究结果并非说明刻板印象往往是正确的,而是说明它们并非常常出错,或者并不总是错误的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那个很有名的实验。在美国当时对亚裔非常排斥的时期,一对中国夫妇去电话预约居住时,几乎没有人答应,但是当他们西装革领的出现在旅馆,要求居住时,仅有一家拒绝了他们。
除了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应该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这样的民主原则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人们去关注刻板印象。那些建立在充满敌意的描述,而非第一手经验基础之上的刻板印象必然是不正确的。还有一些刻板印象之所以正确,仅仅是由于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起作用。很少有女性或者非洲裔美国人担任首席行政长官或者总统候选人,早在40年前这或许是正确的。然而,这仅仅是由于壁垒的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一些资格条件
33.皮革马列翁效应与刻板印象:
不少人都听说过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指人们会按照他人(比如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来行事。事实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出现的概率很小或者根本不存在,但自我实现的预言会以其他更加微妙的形式出现
女性在学术界所处的边缘地位致使她们的影响力较弱,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边缘化程度。非裔美国人往往被认为具有较差的信用风险,因此很难获得贷款,这导致他们的成功机会更加渺茫,而且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信用风险
34.
与许多来自社会科学的观点一样,在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其他相对主义学说中,语言的中心性被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希特勒恨犹太人,不是因为他的小脑中留有黑皮肤、大鼻子的闪米特人(Semites)的形象;种族主义存在于美国,也不是因为《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的辛普森形象太过黑暗。认为反复出现的形象会构成信念的看法既过于悲观又过于乐观,它悲观地认为人们在面对刻板印象的束缚时束手无策,它又过于乐观地认为如果你能改变形象,你就能改变信念。 —— 文学评论家亚当·高普尼克(Adam Gopnik )
“它即悲观...又乐观...”的说法太到位了。
十三、 13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35.
植物是达尔文式的生物,其主观目的并不是作为人类的食物,因此它们并不会刻意变得好吃、对人体健康有益,或很容易种植和收获。相反,它们会进化出刺激性的、带有毒素的、吃起来很苦的化合物,以免被人类吃掉。因此天然食品并不会特别安全。
让人想起“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36.
马尔萨斯式预言最直接的问题是,它们低估了技术变革在增加舒适生活所需的资源供给方面的作用。
十四、 14 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37.
同样的,对于一个在经济上提倡平等的社会来说,父母将财产留给子女的行为成了实现平等的最大阻碍
之所以要交更高遗产税的原因
38.
然而,每个孩子则会希望父母在自己身上的投资是其他孩子的双倍,因为每个孩子与其兄弟姐妹间只有一半的基因相同,而与他们自己的基因则完全相同。
假如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馅饼,那么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希望按照2:1的比例来分配这个馅饼,而父母则可能希望按照1:1的比例来分
Robert Triver 的观点,人们之间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基因上的接近程度
正如我们将在有关儿童的一章中看到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父母教养对儿童的影响是如此之小,简直令人惊讶: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最终在性格方面并不比那些从出生就分开抚养的孩子之间更为相似;收养的兄弟姐妹之间在长大之后也并不比陌生人之间更为相似
39.
男性性嫉妒的进化是为了防止他的妻子生下其他男人的孩子。而女性的性嫉妒更多的是为了防止男性的移情别恋,因为这意味着他可能会在别的女性的孩子身上进行投资,而这是以牺牲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投资为代价的。
这一点在Buss的《进化心理学》里谈的很透彻了
40.独裁者博弈与社会惰化:
而在独裁者博弈中,提议者只是将钱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而回应者对此无可辩驳。由于不必担心对方的报复,提议者会只分配给对方非常少的份额。然而这种分配已经比人们原来设想的情况要大方得多,因为提议者担心背负上吝啬鬼的骂名,从长远来看这种名声并不是什么好事。而在双盲独裁者博弈中,诸多参与者提供的分配方案是保密的,无论是回应者还是实验主持者都不清楚每个提议者究竟给了对方多少份额。在这种实验条件下,人们的慷慨程度会骤然下降,大多数提议者都将所有的钱留给了自己。
不是双盲的独裁者博弈,也许是研究员的存在让他们在乎自己的名声
心理学家也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称之为“社会惰化”,即指群体一起进行工作时,每个成员拉绳子时的平均拉力要比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很多,鼓掌的热情也明显下降,在头脑风暴过程中产生的创意数量也会明显减少——除非他们认为自己在群体中投入的努力可以被识别出来。
量化每位成员的付出,也就是维持“公平”,能够减少社会惰化
41.
心理学家也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称之为“社会惰化”,即指群体一起进行工作时,每个成员拉绳子时的平均拉力要比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很多,鼓掌的热情也明显下降,在头脑风暴过程中产生的创意数量也会明显减少——除非他们认为自己在群体中投入的努力可以被识别出来。
Robert Triver的自欺理论,也就是为何会出现上面这种状况,是因为人们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欺骗着”,它们首先欺骗了自己。因为最好的欺骗着是让自己也被欺骗的人。这也许这就是自我偏差的终极解释
十五、 15 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42.
我们会发现,在对这一系列的情感进行简化之后,可以将道德划分为三个领域,而每一个领域都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道德判断方式。其中,自主伦理(the ethic of autonomy)与个体的兴趣和权利相关。作为基本道德,它强调的是公平,在西方文化界,自主伦理被受过教育的人理解为道德的核心。共同体伦理(the ethic of community)与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念有关,包含了诸如责任、尊重、信守协定之类的价值。神圣伦理(the ethic of divinity)则与高贵的纯洁和神圣感相关,与污秽感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种自主—共同体—神圣的道德三分法是由人类学家理查德·施威德最早提出的。 他注意到,在非西方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信念体系,带有鲜明的道德化特征,却没有涉及西方的个人权利这一概念。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43.
他们都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的分歧之处仅仅在于,在这些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更强调哪一种。
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先天与教养的争议,我们都承认“人格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塑造的”,都反对“文化决定论”和“先天决定论”,但我们的争议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哪个更大?
十六、 16 政治
44.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政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尽管这种遗传不是100%的。一出生就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在其成年后进行测试,可以发现他们的政治态度很相似,相关系数为0.62
还是蛮震惊的结论..希望看到原论文,但平克没有注释。还是说中文版的《白板》删除了参考文献
45.关于定义社会与个人关系的两种文化传统:
社会学传统
从社会学传统来看,一个社会就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有机体,它的每个成员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具有社会性,是由他的本质以及他作为一个庞大的超个体的组成部分所发挥的功能决定的。柏拉图、黑格尔、涂尔干、韦伯、克罗伯、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这一传统。
经济学或社会契约传统
在经济学或者社会契约传统看来,社会是由理性、自利的个体通过协商而进行的一种安排。当人们为了避免遭受行使自主权的人的劫掠而同意牺牲自己的一些自主权时,社会就出现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塞拉西马柯(Thrasymachus)、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斯密和边沁构成了这一传统。20世纪中,这一传统构成了经济学和政治科学中理性行动者或称“经济人”的基础,以及公共选择理论中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这两种传统描述了两种社会图景,按照Pinker的说法,社会学传统大约对应了美国的政治左派,而经济学传统或社会契约传统则大约对应美国的政治右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互惠利他主义,这是一个来自社会契约理论的传统概念,只不过是用生物学的术语再次阐述了一遍而已。
Robert Trivers 的另一篇paper
十七、 17 暴力
46.
美国的儿童确实接触到了暴力榜样,但是他们也同样接触到了小丑、传教士、民歌歌手和男扮女装的男子,问题在于为什么儿童会觉得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值得模仿。
47.
因此,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决定亲自去考察一下实际情况。事实上,关于媒体暴力和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只有近200个项目进行了研究,一半多的研究都未能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我觉得平克在这个问题上说的有问题,在“暴力儿童节目导致儿童暴力”这一结论上,我记得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名字忘了....)说这一结论“铁证如山” 。但是后面Pinker指出,即便存在这种关系,你仍旧无法确定是否是“那些具有更多暴力基因的孩子选择收看了暴力元素更多的节目。”但这同样与班杜拉很著名的那个实验的结论向左。不过所幸关于这个问题Pinker写了另一本书,有时间看看他怎么回应这一问题。
48.
处在这条道路上的一贫如洗的年轻男性,为了提升自己在关于地位、财富和配偶的赌金全赢制比赛中的获胜机率,他们会冒着失去生命或者伤残的危险去斗争。在所有的社会中,从人口统计上看,这类人当中出现的煽动叛乱者、违法犯罪者是最多的。20世纪60年代犯罪率大幅上升,原因之一就是婴儿潮时期出生的男孩子们进入了容易犯罪的年龄段。虽然关于各个国家发动战争的意愿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但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因素,那就是15~29岁年龄段的男性占总人口的比例。
我忘了是在哪本书上讨论过这个问题,是《法律心理学》还是《生命的未来》....这个年龄段的男性的确是导致暴力因素的很重要的预测指标。
而Pinker提供了进化心理学方面的思路,为何它能够很有效的预测犯罪率和战争概率
49.
由于威慑的逻辑,源于个人或者国家荣誉的争斗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的白痴。
50.
在《荣誉文化》(Culture of Honor)这本书中,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和多佛·科恩(Dov Cohen)指出,在法律无法企及、贵重财产很容易遭窃的社会环境中更容易衍生出暴力文化。在畜牧社会当中,这两个条件都很符合。牧民往往居住在不适合庄稼生长的地方,因此也就远离了政府所在的中心地带。他们的主要财产是牲畜,相对于农夫的主要资产——土地来说,牲畜更容易被偷走。因此,在畜牧社会,一个男人眨眼之间就可能被剥夺财富(以及他获取财富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男人就形成了受到轻微冒犯就会引发暴力报复的心理,不仅是针对偷牛贼,而且是针对任何试图用无礼行为来试探他们决心的人,因为这些无礼行为可能会让偷牛贼觉得偷窃他们比较容易。
我觉得可以用来说明为何游牧民族很是“凶悍”
51.
显著的经济不平等是预测暴力的一个极好指标(要比财产本身更好)
想起了知乎那个“为什么社会要帮助那些贫困者”问题下一些略有诛心的话,“如果你不帮他们,无产者就会站起来自己去拿....所以这不是施舍钱,而是你的买命钱”
当前关于社会犯罪和战争方面的证据已经证实了霍布斯对于暴力成因的分析,这说明暴力不是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更不是一种病变,除非我们是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表明每个人都希望消灭暴力。相反,它是自利的、理性的社会有机体的动力机制不可避免的产物。
结合“经济的不平等是预测暴力因素的良好指标”,我们可以认为,暴力因素之所以被进化保留,是因为它从某方面来说对个体是有利的
十八、 18 性别
52.
平等只是一种道德原则,(它指出)不应该依照个体所在群体的平均特性对其进行评判或使其受到限制。
这个解释很棒,另外(它指出)是我加的....让句子更流畅
53.
目前尚未发现能够将每一个男性和每一个女性加以区分的性别差异,因而针对单一性别的一般性特征对于许多个体来说往往是不符合的
这也许同样是因为人类个体间的差异远大于群体间差异的缘故
54.
平等女性主义(equity feminism)反对性别歧视以及其他各种对女性的不公正对待。平等女性主义属于古典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分,起源于启蒙运动,它引导了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并发起了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
性别女性主义(gender feminism)认为,在男性统治的制度之下,女性会继续受到束缚,而在这样的性别制度下,“一个雌雄同体的婴儿会被塑造成为具有男性特质或者女性特质的个体,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注定成为控制者,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她注定要成为服从者。”这种观点遭到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强烈反对,但它却与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以及激进科学主义结成了同盟。当前,它已经成了某些女性研究项目、女性主义组织以及女性运动代言人的信条。
讲道理,看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发泄的几句有点开地图炮了,和我争吵,以及令我反感的是“性别女性主义”。在原来我还多少认为自己是女权分子,但自从那次关于男女差异的争论后,我再也不想给自己贴上任何关于“女权”的标签...某种程度上,性别女性主义的主张实在让人觉得反智
55.一些两性差异
性别差异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关于物体和地图的心理转换能力方面男性要胜于女性,而在记忆地理标识和物体位置方面女性则更为擅长。男性更擅长投掷运动,而女性更具灵活性。男性擅长解决数学中的应用题,而女性更擅长解决数学运算问题。女性对于声音和气味更加敏感,具有较强的深度知觉能力,能够更快地完成图像匹配任务,更善于识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女性更擅长拼写任务,能够更加顺畅地完成词语提取任务,对于文字材料有着更好的记忆能力。
56.
众所周知,当前的一些性别差异或许只是暂时存在的。
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毕竟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这些两性差异也只是几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生活的分化。就像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类目前的那些偏差,以及神经科学上的是错觉,各种BUG,都是人类适应了原本环境的结果。但事实上,如果再给人类一些时间,我们的大脑会适应现在的环境。那时候也许两性差异就很小了。
57.
遗传学家发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线粒体当中DNA(男女两性都是从其母亲那里遗传而来的)的差异要远远大于Y染色体当中DNA(男性是从其父亲那里遗传而来的)的差异。这表明,成千上万的男性在成功繁殖方面的变异要远远大于女性。一部分男性会拥有相当数量的后代,而另一些男性则可能没有一个后代(由此只给今天的人类留下了数目较少的、独特的Y染色体)
58.两性激素和大脑方面的差异:
在胎儿的发育及出生后的数月内,直至青春期,雄性激素都会对大脑产生持久的作用,
雌性激素,也就是代表女性性征的性激素,同样也会对大脑产生毕生的影响。研究者们在大脑边缘系统当中的下丘脑、海马、杏仁体以及大脑皮层当中均发现了性激素的受体。
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之间有几处显而易见的不同。男性大脑体积更大,神经细胞数量也更多(甚至还应该包括身材在内),但女性大脑当中的灰质含量更高。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方面大体相当,因此这一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我们还不清楚。男性前丘脑当中的间隙核以及同样位于丘脑当中的终纹床核里面的一个细胞核也要比女性的更大一些;它们主要与性行为和攻击性有关系。而女性左右大脑半球相连的部位看起来要比男性左右大脑半球相连的部位大。学习和社会化也能够影响到人类大脑的微观结构及功能,当然,它们或许并不会影响到大脑当中那些显而易见的解剖结构的大小。
在给那些准备做变性手术的女性注射雄性激素之后,她们心理旋转测试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关于言语流畅性的测试结果却有所下降
女性认知能力的强弱会随着其月经周期的变化而不同。当体内雌性激素水平较高时,女性会在那些她们原本就比男性更擅长的任务上(比如言语流畅性任务)表现得更加出色。当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较低的时候,女性会在那些男性原本更擅长的任务上(比如心理旋转任务)表现得更加出色。
59.
不过,那种认为性别差距可能源于,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的提议则可能会成为挑衅性的话语。任何人只要提出这样的观点,都会被指责是“企图让女性安于现状”,或者是“为两性差距的现实做辩护”。这就等同于说,一个研究为何女性寿命要比男性长的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希望年老的男性都死去”
这个说法我很喜欢,为什么没有人对“女性比男性活的更久”这个研究说三道四,指出这可能是在“贬低男性”呢?
60.关于男女的薪水差异和性别壁垒:
当然,当今社会中性别差距仍然是有利于男性的。其中一些性别差距是由性别歧视导致的。用人单位可能会低估女性的技能,或认为行业中聘用清一色的男性员工将会更加高效,或担心男性员工会对他们的女性主管心怀怨恨,又或者会担心那些怀有性别偏见的顾客或客户会产生抵制情绪。
然而,证据表明,并非所有职业方面的性别差异都是由这些壁垒所致。例如,不大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在数学家的专业领域中会明显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发展语言心理学家明显存在对男性的偏见,而进化心理学家则压根儿不存在任何性别偏见。
性别壁垒
通常来说,男性的自尊心往往更多地与地位、薪水、财富等因素有关,因此作为性伴侣和婚姻伴侣而言,他们的吸引力也与上述因素有关,这一点也在关于人们看重异性的哪些因素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毫不奇怪的是,男性声称他们更愿意长时间投入工作并牺牲其他的生活乐趣(当他们进行工作调动时,他们会选择一个缺乏吸引力的城市或者远离朋友和家人),以获取公司的高位或自己所在领域的声望。
一项来自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的研究资料表明,年龄在27~33岁之间且没有子女的女性,她们的收入相当于男性的98%。
这证明了并非是用人单位歧视了女性,而很可能是在怀孕生育后更多承担了家庭方面的压力
61.强行要求两性薪水平等后可能带来的代价:
结果平等政策带来的好处在于,它们可以消除残存的针对女性的歧视。然而,如果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换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一政策的代价了。
其中一些代价将由男性或两性共同去承受。这些代价当中,最突出的两点表现在:一是可能会反过来形成对男性的歧视,二是在雇用和薪水问题上有决策权的男性或女性可能会得出关于性别主义的错误假定。另一类由男女两性共同承担的代价在于,如果不是依据工作需求与个人特质之间的最佳匹配,而是依据性别因素做出雇用决策,那么将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结果平等政策带来的弊端更多的还将由女性来承担。许多女性科学家极力反对科学领域中严重的性别偏好,比如为女性设置特定的岗位,或者是在联邦研究经费的分配政策方面,按照相同的男女人数比例分配给申请者。这些善意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这样的问题:在人们的头脑中撒下疑惑的种子,即怀疑受益者是否真的具有出色的才能。正如天文学家琳恩·希伦布兰德(Lynne Hillenbrand)所言:“如果一个人是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获得某个机会,那么这并不会对当事人产生任何益处。它只会让人质疑:为什么这个机会给了你?”
62.性别女性主义的道德观可能对女性的伤害: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关于女性的描述:这些女性往往会以在家相夫教子感到羞耻。
很显然,那种认为在一所律师事务所中男女职员不仅要在人数上一样多,而且还要同样每周工作80小时,或者男女同样一次性外出数月,在冰冷的石油平台上的钢管之间闪转腾挪的主张并不能算得上一种进步。此外,对更多年轻女性“进行条件反射训练,让她们选择从事工程师职业”,就好像把她们视作斯金纳箱子里面的小老鼠一样,这种要求也是荒唐至极的
十九、 19 儿童
63.行为遗传学三法则:
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分别是:
● 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
● 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 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64.遗传力:
遗传力(heritability)是与遗传差异有关的某种特性的变异量的比例,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测量。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测量一对从出生就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性。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测量指标或测量方法,最终结果都基本趋于一致。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之间是高度相似的;在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在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更为相似;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性要远远超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上述这些都可以转换成为实际的遗传力得分,分值通常在0.25~0.75之间。
65.
比如,智力的遗传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成年后期甚至可达到0.8的水平
我记得《心理学与生活》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注明文献,也提出了另外的解释
67.
而且,在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具体特性方面也被证明具有可遗传性,如尼古丁成瘾或酒精成瘾,每天看电视花费的时间,离婚的可能性等。
68.对同卵双生子更相似,是因为“他们享有一个胎盘”解释的反驳
最后一点,共享同一个胎盘也可能会使得同卵双生子之间变得更加不同(因为其中一个可能会排挤另一个),这也正是为何许多研究结果证明共享同一个胎盘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或根本没有什么持续性影响的原因所在
69.行为遗传学的三重局限:
行为遗传学方法自身存在三重局限性。首先,关于双生子、兄弟姐妹以及养子女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导致个体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却没有办法解释人们在哪些方面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普遍的人性是什么。
第二,行为遗传学方法强调的是测量群体内部的变异,而并非群体之间的变异。如果某一样本中的双生子或养子女都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白人,遗传力估值就会告诉我们,为何一些中产阶层的美国白人会不同于其他中产阶层的美国白人,但它并不会告诉我们为何中产阶层不同于其他上层阶级或下层阶级,为何美国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人,或者为何白人不同于亚洲人或非裔美国人。
这一条很重要
第三,行为遗传学方法只能表明特性与基因有关,但这并不表明这些特性是由基因直接决定的。相对而言,哪些特性属于基因的直接产物(即由会影响到大脑装配与新陈代谢的基因导致的结果),哪些特性属于基因的间接产物(即由负责特定体态容貌的基因导致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行为遗传学方法并不能加以区分
70.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
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指的是影响着我们以及我们兄弟姐妹的一些共同因素:父母、家庭环境、邻里关系(与样本中的其他父母以及邻里关系相比而言)。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属于非共享或独特性环境
在双生子研究中,用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度减去遗传力,就可以测得共享环境的作用大小。其基本原理是:同卵双生子之间非常相似(用相关度来衡量),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一样(用遗传力来衡量),因此,就可以用相关度减去遗传力,从而得出共享环境的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养子女的研究中仅仅观察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女之间的相关度:他们之间没有相同的基因,因此他们之间的任何相似之处(相对于样本而言)都必定来自他们在同一个家庭中获得的成长经验。第三种方法是,把在一起抚养的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关度和分开抚养的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关度进行比较,因为前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基因,又有相同的家庭环境,而后者之间则只有相同的基因。
用1减去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就可以测得独特环境所起的作用
同样道理,在养子女的研究中,可以用1减去遗传力估计值,再减去共享环境的作用估计值,就可以测得独特环境的作用
而事实上,从实践的层面来看,这些计算方法都非常复杂,因为它们试图考虑各种非叠加效应(nonadditive effects,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以及测量中的噪音。
那么我们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共享环境的作用非常微弱(它仅仅解释了不到10%的变异量),通常还达不到显著性水平,而且往往在其他研究中还得不到重复性验证,此外还会经常出现作用为零的情况。
71.“共享环境无用”结论的批判性反思:
一些行为遗传学家可能有些过于偏颇了,他们认为环境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在成人阶段。
如同第一条法则一样,用三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得出的结果之间的完全一致性可能会促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模式是真实的。无论成长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之间拥有怎样的共同经验,都不会或者几乎不会影响到他们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这些研究涉及的样本中,家庭之间的差异不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事实上这些研究更多针对的是中产阶层家庭,而并非针对所有人群。
这些研究中排除了这样一些个案:被非法遗弃者、遭受身体虐待和性虐待者或被抛弃在缺少关爱的孤儿院的孩子,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证明,极端个案不会给个体留下创伤。至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为何美国中产阶层家庭中的孩子与雅诺马马的勇士、街头黑帮成员之间截然不同,这些研究也不能够对此做出任何解释。通常来讲,如果样本来自特定范畴的家庭,那么更大范畴内的家庭作用就会被低估。
72.独特环境稳定的影响了人格的50%
如果我们将个体之间的变异量分解成基因、共享环境、独特环境的共同作用,并且假定基因的作用大于0小于1,共享环境的作用接近0,那么独特环境的作用就必定大于0。而事实上,它的作用在50%左右,并且一如既往,取决于测量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具体采用的是怎样的测量方法。
对这三条法则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基因的作用为50%,共享环境的作用为0,独特环境为50%(或更为宽泛地讲,基因的作用约占40%~50%,共享环境约占0%~10%,独特环境约占50%)
73.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教养方式的嘲讽:
行为主义者声称,儿童是由随机强化塑造而成的,他们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哭闹做出回应,因为那样做的话就相当于在对他们的哭闹进行奖励,反而会增加孩子哭闹行为的频率。精神分析理论者推断说,我们在断奶、大小便训练方面顺利与否与我们对同性别的父母的认同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发展,而且他们还建议父母不要让幼小的孩子和自己一起睡觉,因为那样做可能会唤起孩子的性嫉妒。
74.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实验的批判:
因此,为了证明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影响,研究中就需要控制基因的作用(通过对双生子或养子女的测试来实现),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加以区分,对父母和子女进行单独测试,并考察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如何,而不只是考察其在家里的表现。此外,还应该对年长的子女和年轻的成人进行测验,并考察这些作用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而在声称已经证明了父母教养作用的研究中,没有任何一个研究符合上述这些标准。
75.“父亲缺失”问题:
缺少父亲的家庭环境确实与辍学、游手好闲、成为未成年父母等一系列青少年问题存在相关性,然而即使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当中,也可能并不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
而且,在那些父亲出走或从未露面的孩子身上所表现出的不良后果,并没有出现在那些父亲去世的孩子身上。
父亲缺失可能并不是导致青少年问题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包括贫困、与许多居无定所的人为邻、频繁的迁移(这使得孩子们总是在新的同侪群体中处于最底层),以及使父亲和子女比其他人更为冲动和好斗的基因。但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缺失与这些真正的原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后面第80条也许也是原因之一
76.
对于听话乖巧的孩子而言,刚愎固执的孩子会激发父母更加严格的约束;相对于胆大的孩子而言,胆小怕事的孩子会激发父母更多的保护。正如我们在前面章节中看到的那样,问题在于教养方式上的差异与孩子们先前已有的差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胆小怕事的孩子成年之后也是胆小怕事的,我们就不能够确定这是属于过度保护的父母所带来的影响,还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胆小怕事性格的延续。
也许并非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孩子,而是反过来,孩子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77.同样是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看法的批评
如果某种教养方式对所有孩子的影响都是一致的,那么它就会以某种共享环境的作用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话,养子女之间就会具有相似性,一起抚养的亲生兄弟姐妹之间要比分开抚养的亲生兄弟姐妹之间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但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此外,如果它对于某些类型的孩子而言非常有成效,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孩子而言却又是无效或者是失败的,那么它就会以基因的作用方式表现出来。
我们要说的是,(从专业层面来说)亲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确确实实存在着,并且的确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影响。而更进一步来说,其内在的含义主要表明,面向所有人的育儿经是毫无价值的。父母们所做的任何有利于一部分孩子的事情同样可能会对一部分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78.出生顺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在《天生的叛逆》这本书中,萨洛韦预言说,老大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一种更为独立专断的个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认同感,在他们长大之后往往会比其他人更为保守、更富有责任感。相反,后出生的孩子对于新观念和新经验会持更为接受和开放的态度
而且,事实上,后面的分析已经证明,要求父母和子女之间进行相互评定,或者是相对于父母或子女而言进行自我评定的研究最终都证实了出生顺序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当然,这些研究所能测量的仅仅是他们的家庭关系。当让家庭之外的第三方对个性特质进行测量时,出生顺序的作用就会降低或者说不存在了
79. 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同侪对孩子影响
事实是,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模仿他们的同伴而不是他们的父母。
必需的规范和技能)是在同侪群体中发生的。
人们的口音通常和他们童年时期的伙伴非常相似,而不一定与他们父母的口音相似。如果儿童移民接触到的玩伴都是讲当地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准确无误地掌握当地的语言,而且不掺杂任何其他地方的口音
来自语言学方面的证据
有关研究同样还证实了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事情,即青少年是否会抽烟,是否会触犯法律或犯下严重的罪行,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周围同侪群体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父母的行为,
80.
那些缺少父亲的孩子接触不到其他有成年男性存在的家庭,可能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会接触到一帮单身男人,而且这些男性的价值观还会不断地渗透到这些孩子的同侪群体当中去。
81.
人们在写回忆录的时候,总是提到是父母成就了自己,而从未有人认为是童年友伴成就了自己
这一点很有趣...它让我反思自己上学时朋友对自己的影响
82.
哈里斯正在试图突破这一局限,她提出,儿童之间的分化是在同侪群体中不断形成的,而不是在他们选择同侪群体时就已经形成分化了。在每一个群体中,一些人成为组织者,一些人成为普通成员,还有一些人成为受嘲讽的对象,有些成为乱发脾气的人,有些成为出气筒,有些则成了和事佬,等等,这主要取决于有哪些适当的位子,每个孩子是否适合这些位子以及机遇如何。一旦每个孩子获得了相应的角色之后,就很难再发生动摇,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孩子会迫使他留在这个位子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自身掌握了必要的特殊技巧以便于在该位子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哈里斯指出,该理论的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得到检验,同时也非常难以检验,因为关键在于第一步,即哪一个孩子会在哪一个群体里占据哪一个位子,这一点非常难以预料。
或许我们充满冲突的历史以及各种擦肩而过的际遇可以解释是什么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正如双胞胎中的其中一个人受到了一帮恶霸的欺负,另一个人当天由于生病在家里待着;其中一个人感染了病毒,另一个则没有被感染;其中一个睡在双层床的上铺,而另一个则睡在下铺。
这也许是对影响人格50%“独特文化”是什么的解释,同时这还导致了一种我们人生的随机事件,或者说“命运”的敬畏
83.
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偏远乡村的妇女的例子,并借此来指出认为我们能够决定子女发展的观点是多么短浅和狭隘。当人们询问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她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希望他成为什么并不要紧,关键取决于他自己的命运。”
最后一句话满分!!说的太好了!
二十、 20 艺术
84.
大部分爱好艺术的狂热分子可能会被这样的看法吓得目瞪口呆:艺术,尤其是精英艺术,是炫耀性消费的典型例子。
虽然从进化视角上来说,这种解释真的很“符合逻辑”
85.后现代的观点与审美:
后现代主义含有更为积极的相对论观点,认为看待这个世界有许多视角,而没有哪一种视角能够凌驾于其他视角之上。它甚至激烈地否定意义、知识、进步和共同分享文化观念的可能性。
这可能是极端的相对主义视角
正如布尔迪厄指出的,只有极特殊的少数精英先行者能够达到创造艺术新品的境界。印刷媒体和录音公司制作的精美事物正在不断地喷涌而出,因此,不同寻常的艺术作品不必再是精美的了。事实上,它们最好不那么精美,因为现在任何蠢笨之人都可能拥有精美的事物。
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现代主义艺术不再试图吸引人们的感官。相反,它藐视美丽,并视之为对受众的阿谀奉承,认为它无足轻重
后现代主义对美丽更是蔑视。他们说,美丽包含着精英们制定的主观标准。美丽奴役着女性,迫使她们必须去遵循一种不真实的理想观念,同时,美丽也迎合了市场导向的艺术收藏家们。
86.
学者罗伯特·斯托里认为,文学有三种声音:“作者的声音、读者的声音和人类的声音。”这些小说家提醒我们,人类的声音是所有艺术的基本构成部分,对我来说,它也是我接下来要讲述内容的最合适的题目。
结 语: 人性,存在于艺术家的文字里
87.Pinker最后对白板说的“咆哮”...
白板说”是一种相当有吸引力的学说。它似乎可以用来驳斥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阶级偏见,从而使这些观念无立足之地。它又似乎是一道能够对抗导致种族灭绝的观念的思想壁垒。它的目标是防止人们陷入到那种不成熟的,认为可以预防社会弊病的宿命论
它在人性方面留下的理论空白为各种极权政权提供了可乘之机,但对这些政权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却无能为力。它把教育、儿童培养和艺术降格成各种社会工程。它使外出工作的母亲和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的父母们备受煎熬。它还会威胁到那些能够减轻人类病痛的非法生物医学研究。它的推论,即“高贵的野蛮人”,可能会使民主原则和“法治而非人治”原则受到轻视。它使得我们对自己认知和道德上的缺陷视而不见。在政策方面,它信奉那些愚蠢的信条,而不是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它是一种反生活、反人类的理论抽象,它否定了我们共有的人性、与生俱来的兴趣和个人喜好。虽然它也宣称要为人类的潜能而欢呼,但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因为人类的潜能是多种复杂天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空空如也的书写板的消极产物。
后记
88.
一篇声称要对青少年进行限制的文章中这样说道:“研究发现,长时间玩暴力游戏或者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暴力倾向。”但它完全忽视了这一可能性,即因为这些青少年充满暴力性,因此,他们才会去寻求暴力性的娱乐方式。
89.
另一些为萨默斯平反的证据来自于心理学家温迪·威廉姆斯(Wendy Williams)和史蒂芬·切奇(Stephen Ceci)进行的系列研究
指05年哈副校长萨默斯因为发表男女差异方面的论断,最后辞职(虽然不全因为这方面的言论)
他们报告说:“在四个领域(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当中,男性和女性教职员工对女性求职者更为偏爱,与同样可以胜任的男性相比,选择女性求职者和选择男性求职者的人数比例是2:1。这一性别偏见正好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女性人数严重不足的现象相反。
90.
关于第三条法则,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与基因突变和其他发育型噪音之间并非相互排斥的),即神秘的塑造因素当中包括了反复无常却又对个性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成长经验,它们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历程。普洛明等人认为,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遗传的影响一样,可能会分布在上千件事情上,而在每件事情上都只显示了一丁点儿作用
指行为遗传学的第三条法则